張玲玉
摘? ?要:實踐育人工作是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十八大以來,我國進入了新時代,面對社會基本矛盾、國情社情以及大學生群體特點的變化,新時代對高校實踐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校亟須提升實踐育人的時代性。文章旨在通過分析時代背景,把握當前高校實踐育人的現狀和問題,探索提升高校實踐育人時代性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高校;實踐育人;時代性
中圖分類號:G640?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19)08-0032-02
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學說認為實踐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實踐育人作為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已越來越受到重視。習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強調:“要重視實踐育人,堅持教育同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廣泛開展各類社會實踐。”[1]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面對新的時代背景,高校實踐育人工作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提升實踐育人的時代性關系到高校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和育人效果。
一、高校實踐育人的時代背景
高校實踐育人工作是在時代背景下開展的,實踐育人工作的對象是具有時代特點的青年大學生,因此,提升實踐育人的時代性,首先要分析其時代特點和大學生群體特征。
(一)新時代的新特點
從國際形勢上看,國際形勢紛繁復雜,和平、發展、共贏與合作仍是時代的主題,當今世界呈現出多極化、信息化、全球化等特征。同時,發達國家貿易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存在,國際形勢并不穩定。
從國內形勢來看,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社會總體呈現和諧穩定,同時我國經濟社會加快轉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目前我國改革處于攻堅階段。隨著社會形勢的發展變化,我國發展長期面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又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傳播技術的迅速發展,人們的個性化差異更加明顯,呈現出多樣的利益訴求。
(二)當代大學生群體特點
當代青年大學生在新時代下成長,他們多為“95”后,表現出具有明顯時代特征的群體性特點。從外在環境來看,他們的成長環境較為優越,物質條件相對富足;隨著科技創新的迅猛發展,他們接受的信息量大;在家庭結構上,大部分學生為“4-2-1”或“4-2-2”的倒金字塔式,獨生子女和二孩占據大多數,因此,他們得到父輩的關注較多,家庭教育較為寵愛;同時,當代大學生面臨的社會競爭非常激烈,壓力較大,這些外在環境造就了大學生一些共性的群體特點。
從當代大學生的自身特點來看,他們有較強的進取精神和競爭意識,表現欲望強,個體意識趨于強化,集體意識淡化,有一定的功利化傾向。同時,他們的責任意識不強,實踐能力和勞動能力發生退化,心理比較脆弱。受到現代網絡技術普及發展的影響,大學生普遍對網絡的依賴性比較強烈。
二、高校實踐育人的現狀
(一)高校實踐育人的成效
新時代以來,實踐育人工作不斷改進,已有明顯成效。
1.實踐育人愈加受到重視。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對新人才素質要求的提高,國家、社會和高校等對實踐育人愈加重視,在政策、人員、資金等方面給予諸多支持。2012 年,教育部等部門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成為該項工作的行動指南。
2016年新修訂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中明確“學校應當鼓勵、支持和指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創新創業活動,可以建立創新創業檔案、設置創新創業學分”[2]。2017年,教育部發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正式將實踐育人納入“十大”育人體系之中。這些文件的出臺標志著政府和社會各界對高校實踐育人的地位和作用認識更加深入。
2.高校不斷擴展實踐育人的深度和廣度,更加注重體系化建設。傳統實踐育人在活動形式、活動范圍、主題內容上比較單一,實踐育人的實效性不強。近年來,國家、社會和學校對實踐育人進行了頂層設計,給予了一系列支持,實踐活動逐步進入制度化、規范化建設,實踐育人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各高校積極創新,探索實踐育人的新形式、新內涵。
(二)高校實踐育人與時代要求的差距
高校實踐育人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但與新時代的要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1.在實踐內容上有待進一步豐富和深入。尤其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夢等主流價值觀的教育和引導往往停留在表面,對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中央層面的各種會議等時政熱點的敏感度和嗅覺不靈敏,開展的相關活動存在雷同化、形式化的問題。
2.對網絡實踐育人的重視程度不足。當代大學生具有網絡依賴性,網絡也因傳播速度快、及時方便等優點在實踐育人中的作用日益增大。當前,很多高校沒有充分發揮網絡的實踐育人作用,對網絡的利用還有深度挖掘的空間。
3.實踐育人的合力不足,各實踐主體間各自為政,難以發揮協同作用。高校通過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創新創業等途徑開展實踐育人,其中,政府、高校、社會、企業等都是實踐育人的主體和參與者。各實踐主體發揮作用的協同性有待提高,尚未形成有效的協商和參與機制,限制了整體性最優化功能的發揮。
三、提升高校實踐育人時代性的對策
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實踐育人工作有了一定成效,但與時代要求有差距,因此,要使高校實踐育人工作與時代發展相適應,除了要堅持和改進傳統實踐育人方式以外,還需在內容、媒介、體系等方面提升高校實踐育人的時代性。
(一)豐富實踐育人的內容,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貫穿始終
1.注重主流價值觀的引領。首先要注重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系列的實踐活動,使核心價值觀真正入耳、入腦、入心,不斷增強大學生對它的認同。把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提高價值觀教育的有效性。其次,要加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踐教育,將理想信念教育融入高校實踐育人工作中。
2.豐富和凝練好實踐育人的內容。做好實踐育人工作,要注重將理論教育和實踐育人相結合。對我國高校而言,要始終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基本內容,將其作為實踐育人的指導性理論。此外,在實踐育人工作中注重時政熱點問題、形勢政策教育,使實踐活動緊跟時代脈搏,讓大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到與國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運,不斷培養他們對國家的忠誠、對社會的責任和對人民的情感。
(二)搶占實踐育人新陣地,積極發揮網絡平臺的作用提升實踐育人的時代性,還需搶占新陣地,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形成線上線下協同育人的新格局。
1.通過建設有影響力、公信力的網絡實踐育人平臺,開發有引導力、傳播力的網站、微信公眾號、微博、客戶端等,建立新媒體實踐育人矩陣,打造虛擬實踐平臺,推動實踐育人跨網絡、跨平臺開展。
2.使網絡成為實踐育人的服務工具和媒介,利用網絡對實踐大力開展宣傳,擴大影響力和號召力,充分發揮實踐榜樣的示范作用,讓更多的學生充分參與到實踐中來。同時讓網絡成為政府部門、社會、學校、學生的聯系橋梁,更便于實踐育人工作跨地域展開。
(三)推動實踐育人共同體建設
針對高校實踐育人存在的主體間協同作用難發揮、難以形成有效機制等問題,2014年教育部首次提出“建設高校實踐育人共同體”的目標。教育部、共青團中央提出實施“高校實踐育人共同體建設計劃”,這對實踐育人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實踐育人共同體是“圍繞高校加強和改革實踐教學、有效提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和實踐能力所形成的各方面力量共同參與、共同發揮作用的結合體,是政府、高校、企業、社會各方面力量按照‘目標共同、機制共建、資源共享、責任共擔原則建立的實踐育人載體”[3]。簡單來說,就是建立一個高校、政府、社會、企業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參與實踐育人、發揮協同作用的結合體,以達到“1+1>2”的效果。
構建實踐育人共同體,需要各參與主體間形成共同體意識,明確共同目標和任務,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共同體的運行體系。積極探索實踐育人共同體建設的活動方式,應時代要求實現創新式發展。實踐育人共同體實施的重點是成立一批校外實踐基地,建立校內與校外相銜接、教學與實踐相融合、校內教師與校外德育導師互動的新格局,從而增加實踐指導者的數量,擴展實踐地點和實踐范圍,延長實踐時間,切實提高實踐育人的實效性。此外,還需特別注意對實踐基地的管理,提高其利用率,避免成為“擺設”,使其持續發揮育人效果。
(四)以人為本,因材施教,促進實踐育人工作個性化開展
當代大學生既有反映時代特征的群體特征,也有作為個體的鮮明特點,因此,提升實踐育人的時代性,還需根據因材施教的思想,貫穿“以人為本”,以學生為出發點,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
1.要根據大學生的特點和差異,設計與學生實際相符、可以發揮學生擅長的實踐內容和形式,促進實踐育人工作個性化開展,培養大學生對實踐參與的興趣,提升參與度,讓每一名大學生都能從多樣的實踐活動中找到自身的價值,從而提升育人效果。
2.在實踐活動團隊中,要注重團隊整體作用的發揮,發揮每個學生的個性才能,培養他們的團隊意識和合作意識,讓95后大學生在團隊活動中增強集體意識。通過個性化設計,讓“一個都不能少”成為現實,推動實踐育人覆蓋到每一名大學生,促進大學生的成長和成才。
總之,在大變化、大發展的新時代,提升時代性是對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迫切要求。高校作為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搖籃,應緊扣時代脈搏,切實發揮實踐育人的實效性,促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序開展。同時,提升高校實踐育人的時代性也需政府、社會、企業等多方的共同參與,發揮最大整合效應。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2]馬懷德,郭為祿,孫維杰,等.專家解讀《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N].中國教育報,2017-02-21.
[3]北京化工大學全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組.中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年度質量報告:2015[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6: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