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紅
中國金融科技集團正在為進軍歐洲不斷鋪路。去年以來,中國金融科技領域兩大巨頭——中國平安和阿里巴巴先后與德國金融科技孵化平臺Finleap展開合作。
近期,《財經》記者在德國首都柏林實地走訪了這家被兩大中國巨頭共同青睞的公司。
“中國平安目前是公司的第一大股東。”Finleap公司運營及戰略總監馬克斯·肖本(Max Schoppen)對《財經》記者表示,該公司于2018年11月獲得中國平安4150萬歐元的投資。他表示,在中國平安投資后,公司總估值已達3億歐元左右。事實上,該筆投資由中國平安集團旗下的創投基金平安全球領航基金領投,參投者則未被披露。
無獨有偶,Finleap相關人士還表示,支付寶在今年2月與Finleap旗下公司SolarisBank銀行達成了合作協議,后者將協助支付寶在當地接入更多的商戶。
Finleap總部位于德國柏林,是歐洲領先的金融科技生態系統,旗下包括16家公司,業務涉及銀行、保險、應收賬款催收等多個領域。SolarisBank是這家公司主導創建的16家公司之一,該機構也是德國首家擁有正規銀行許可證的銀行平臺。
“我們通過麥肯錫咨詢公司的介紹與撮合,與中國平安集團達成了上述合作。”馬克斯·肖本稱。
作為歐洲領先的金融科技生態公司,Finleap可謂中國巨頭在歐洲擴張的一塊敲門磚。Finleap聯合創始人兼行政總裁拉明·尼魯曼德(Ramin Niroumand)曾在去年獲得平安投資時稱,將用這筆資金在歐洲和亞洲進行擴張。不過,肖本對《財經》記者表示,目前平安投資的資金尚未投入到新的項目中,因為尚未發現值得投資的項目。而支付寶選擇合作的SolarisBank,則是一家業務遍及歐盟各國的銀行機構,其將為支付寶在德國乃至歐洲拓展更多的商戶提供便利。
“我們在今年2月已經與支付寶達成合作。”SolarisBank傳播與市場部副總裁布拉肯格爾(Phillipp Blankenagel)對《財經》記者表示,在此之前,支付寶與其溝通接洽時間將近一年。
SolarisBank是一家新興銀行機構,也是Finleap創建的16家重點企業之一。此前,畢馬威聯合澳大利亞知名金融科技風投機構H2Ventures聯合發布的2018年《全球金融科技100強》榜單顯示,支付寶所在的螞蟻金服位列榜首,Solaris- Bank排名第33位。
SolarisBank提供銀行即平臺(即Banking-as-a-Platform,下稱BaaS)的服務模式,是德國首家擁有正規銀行營業許可證的銀行平臺。
憑借這一執照,該機構可以從事一些需要強制監管的業務,一些未取得相關執照的公司,可以與SolarisBank合作開展德國監管部門強制監管的業務。
“用了九個月時間,SolarisBank從德國聯邦金融監管局取得了全銀行牌照。”馬克斯·肖本稱,“事實上,能夠取得監管部門的牌照,是一件手續繁雜、耗時很長的事情。”
SolarisBank主要采用B2B2C的經營模式,在三大領域拓展業務。
第一類,是數字銀行和銀行卡。用公司首席執行官Dr. Roland Folz的話說:“現階段,我們已經說服了一些傳統銀行與公司合作,構建全新數字部門以及零售和在線公司,以便為用戶提供帶有個人身份信息的銀行賬戶和支付用的銀行卡。”
第二類,是數字支付和電子貨幣,可以幫助各家公司可以向用戶提供禮品卡等。
第三類,是貸款和儲蓄,一些在線平臺能夠借此將消費者貸款和自有業務進行有機結合。

“我們今后將為支付寶接入更多接受其服務的商戶。”布拉肯格爾表示。據悉,目前德國有數千家商戶接受中國游客用支付寶等移動支付方式,其中包括Breuninger、Rossmann和Promod等知名商戶。
支付寶近年來一直尋求在海外擴張。
2016年11月,支付寶通過與德國Concardis公司合作,正式進入德國支付終端市場。
在與SolarisBank達成商戶推廣合作后,2019年3月,支付寶對外宣布正式牽手英國老牌的巴克萊銀行。巴克萊銀行旗下、處理英國接近一半的信用卡和借記卡交易的分公司Barclaycard,將其所覆蓋的超11萬英國商家接入支付寶。
近年來,國內支付巨頭的海外擴張之路從未停歇。
緊隨支付寶的步伐,其競爭者微信支付也一路在海外市場開疆拓土。2017年7月,騰訊宣布與德國支付公司Wirecard合作,允許歐洲零售商接受微信支付作為支付選項。
不過,移動支付在德國乃至歐洲的發展之路并不平坦。《財經》記者接觸到的一些在德國生活的朋友表示,盡管在德國生活數年乃至20余年,但是出于對個人隱私保護的考慮,平時幾乎很少用移動支付。在他們看來,德國人更傾向于現金或銀行卡支付。
根據《柏林日報》此前的調查,77%的德國人偏好使用現金支付,原因是覺得安全放心,這個比例遠高于歐洲平均水平。
荷蘭ING銀行在2017年的現金支付偏好調查顯示,75%的歐洲人認為沒有現金行不通,而持這一觀點的德國人比例為84%。
“我們將采用一些優惠措施,幫助支付寶進行商戶推廣。”布拉肯格爾對《財經》記者表示。
與支付寶和SolarisBank的合作有所不同,中國另一大金融巨頭——中國平安集團則采用了直接投資入股的方式,與Finleap合作。
2018年11月,Finleap在最新一輪融資中獲得了中國平安集團4150萬歐元的注資。借助這筆投資,后者由此成為這家歐洲領先的金融科技孵化平臺的最大股東。
馬克斯·肖本向《財經》記者證實,在中國平安投資后,Finleap公司的總估值已達3億歐元左右。
據此測算,通過此輪投資,平安領航基金及其合作參與方獲得了Finleap約13.83%的股權。
“平安雖然表面上是一家保險公司,但它實際上是一家科技公司。因為它在數據方面的發展很快。”馬克斯·肖本稱,“我們之前用了很長時間,希望尋找到一家科技企業,并和其長期合作。不過,很多公司把我們視為競爭對手(而不愿與之合作)。最后我們選擇了與平安合作。”
據悉,此次投資由平安集團旗下創投基金——平安全球領航基金領投。該基金成立于2017年5月,初始規模為10億美元。其成立的目的之一,是通過投資金融科技和醫療科技企業幫助平安加速科技轉型。
該基金的董事長兼CEO為中國平安首席創新執行官Jonathan Larsen(羅中恒),在加盟平安之前,羅中恒曾任花旗全球零售銀行總裁。
早在2018年11月,平安集團副首席執行官陳心穎曾對外表示,平安集團將每年收入的1%用于金融科技及醫療科技的研發,過去十年共投入70億美元于科研投入,預計未來十年的投入將達150億美元(約合1000億元人民幣)。
在中國大型金控集團中,中國平安堪稱對金融科技最執著的公司之一。早在2013年,馬明哲就提出了“科技引領金融”的戰略,此后平安制定了“金融+科技”、“金融+生態”的戰略規劃,不斷在金融科技領域發力。
“平安的投資策略和我們公司非常接近,所以平安成為了我們投資金融科技領域的伙伴。”馬克斯·肖本對《財經》記者表示。
Finleap是歐洲領先的金融科技生態系統,由IONQ集團和拉明·尼魯曼德(Ramin Niroumand)于2014年共同成立,目前該公司已經創建了16家企業,并通過收購將其他一些公司并至其生態系統旗下,其中包括前文提及的首家擁有正規銀行許可證的銀行平臺SolarisBank、一家完全的數字保險公司ELEMENT、一家基于數據的應收賬款管理業務提供商PAIR Finance;還包括finreach solutions和infinitec solutions這樣的服務于相關金融機構的金融科技平臺。
“平安雖然是公司的第一大股東,但并不干涉公司的運營,我們和平安的關系,是一種合作伙伴關系。”肖本對《財經》記者表示,“也就是說,我們有自身的獨立性。”
在平安投資Finleap后,該公司聯合創始人兼行政總裁拉明·尼魯曼德稱,將用這筆資金在歐洲和亞洲進行擴張。
不過,“目前平安投資的資金尚未投入到新的項目中。”馬克斯·肖本稱,“因為尚未發現合適的、值得投資的項目。”
作為歐洲領先的金融科技生態公司,Finleap被視為中國科技巨頭叩響歐洲古老大門的敲門磚之一。這家公司的業務模式,正在幫助中國平安推動其歐洲金融科技領域布局。
據馬克斯·肖本介紹,目前,Finleap的業務主要涉及三大領域,第一大領域是發揮金融科技公司孵化器的作用,尋找可以投資的金融科技初創企業,并扶持其迅速發展;第二個領域是幫助大型企業進行數據化;第三大領域主要針對一些沒有進入金融循環的大型企業,幫助它們把資金引入金融領域。
作為金融科技公司的孵化器,Finleap提出了一個180天的培植計劃。即通過180天的時間,幫助一家企業獨立成功運營。按照該計劃,Finleap的專家們會結合過往及行業經驗選取具備投資價值的企業,然后通過技術、市場營銷、銷售等部門的人員一起研究制定企業發展計劃,最后建立一個獨立的公司,把所有的工作交給公司的領導,讓其成功運營下去。
在此期間,Finleap為這些企業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包括籌集資金、尋找專家為其提供更好的發展方案等。
“實際上每個企業的建立時間是不一樣的。”馬克斯·肖本稱,“一般情況下,我們可以在兩年之內把一個企業建立起來,讓其能夠獨立運營,我們也會參與這些企業的運營,但是我們不當主角。”
目前該公司參與創建的16家企業,如前文提及的SolarisBank,即是其成功運作的典型案例。
有市場分析人士認為,目前,Finleap在支付、會計、個人財務管理等領域先后成立16家金融科技公司,建立起在歐洲范圍內,最大的金融科技生態系統。借助這些初創公司,Finleap在歐洲金融科技領域的影響日漸擴大。投資Finleap,相當于間接參與了整個歐洲金融科技。
近年來,以制造業著稱于世的德國,開始在金融科技領域發力。
根據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此前的報告,自2015年以來,德國的金融科技發展迅速,市場規模在歐洲僅次于英國,排名第二。同時,自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事件以來,因為對英國前景難以確定,很多外國企業將投資轉向德國,2016年-2018年,外國企業對德國的投資增加了34%。
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今年5月發布的2018外國企業在德國投資報告顯示,按照投資來源國所投項目數量排序,美國排名第一,瑞士緊隨其后,中國名列第三,去年投資了188個項目。從行業分布來看,中國企業在德投資重點行業為商業服務與金融服務行業,占比達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