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森 趙雁
摘要:加強鄉村振興綜合體空間建設,充分發揮鄉村振興綜合體作用。本文對鄉村振興綜合體的內涵及其特點進行介紹,對鄉村空間設計的發展模式以及設計過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則進行分析。總結出鄉村綜合體空間設計發展的模式原則。為今后鄉村綜合體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鄉村振興綜合體 鄉村發展 空間設計
中圖分類號:TP391.9 文獻標識iR:A
文章編號:1003-0069(2019)07-0142-03
引言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城鄉發展不協調,在繁忙都市生活的人們對于田園生活的向往愈發強烈。鄉村綜合體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鄉村振興綜合體是一種建立在鄉村地區原有的自然風貌與物質文化基礎上的新型經濟發展模式。加強鄉村振興綜合體空間建設是充分發揮鄉村振興綜合體作用的重要步驟。本文對鄉村振興綜合體的內涵及其特點進行介紹,對鄉村空間設計的發展模式以及設計過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則進行分析。
一、“鄉村振興綜合體”概述
(一)鄉村振興綜合體的內涵
鄉村振興綜合體是指將鄉村地區的某部分空間進行設計規劃或改造,以此達到振興鄉村經濟與文化的目的。通過對鄉村本身自然風貌與物質文化資源的研究分析,整合現狀并對此進行綜合設計治理和環境優化升級,高要求嚴規劃。在設計中,對鄉村閑置空間重點改造和利用,注重配套公共服務設施的完善,以國際標準來打造整體環境,打造集居住、文化、休閑、觀光、美食等多功能的鄉村綜合體。挖掘鄉村自身特色,并將其融入到設計規劃中,從而實現鄉村振興綜合體的可持續發展。圖1、2就體現了鄉村和城市的較大差距。
(二)鄉村振興綜合體的特點
不同于城市中各類功能性的建筑綜合單體,鄉村振興綜合體是一種具生命與活力的聚居組織形態。除了基本的綜合體特點,鄉村振興綜合體還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鄉村振興綜合體位于鄉村地區并以其本身的環境空間為基礎。鄉村振興綜合體的建設與發展必須立足于鄉村物質、文化、資源、環境的基礎上。其受眾為村民和城市人群。因此鄉村振興綜合體的選址應考慮其交通是否便利,同時鄉村振興綜合體的空間是否足夠能夠容納旅游業、餐飲業、農業等各類產業。
第二,鄉村振興綜合體以自身的特色產業為建設主體。鄉村振興綜合體是立足于鄉村自身風貌發展的振興綜合體模式。每個鄉村都具有其自身的特點,或文化或自然景觀或農業等。從各個鄉村自身的特色產業出發,因地制宜建設發展,是對鄉村振興綜合體功能最為正確和直接的表達。
第三,鄉村振興綜合體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體現。不同于傳統的鄉村旅游建設,鄉村振興綜合體的重心在于“振興”二字,可持續發展是必然追求。鄉村振興綜合體將鄉村經濟、文化、生態、社會有機結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整合鄉村所有可利用的資源,結合國內外的發展經驗、設計發展理念與現代化科技,進而實現鄉村經濟文化的可持續發展,走向“振興”。
二、鄉村振興綜合體空間設計發展模式分析
響應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綜合體是統籌城鄉改革的重要舉措,是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重要突破口。目前,鄉村振興綜合體在國內已有所實踐。針對建設現狀,分析得出如下模式。
(一)合理規劃和整體設計
與傳統的鄉村農業、景觀和城市綜合體建筑相比,鄉村振興綜合體是一個復雜的社會人文系統。在建設鄉村振興綜合體的過程中,其空間需合理規劃和整體設計。要將鄉村振興綜合體的空間規劃建立在鄉村原本的資源、環境、社會、人文、經濟等因素的基礎上。在空間規劃設計過程中應當整體考慮,并不是僅僅聚焦于某一細節,讓各部分獨立存在,而是要將整個空間中的各部分相互融合,由此形成一個統一、科學的系統。不管是在鄉村生活的人們還是城鎮的居民,在此處都能深深感受到文化與情懷,風景與喜悅,激情與活力。鄉村振興綜合體不是一個沒有靈魂的場所,而是能夠賦予人們力量的場所。如圖3的江蘇無錫陽山田園東方項目,通過合理規劃與整體設計,將該綜合體的三生和三產有機結合、相互促進,又依靠市場,實現多功能高速發展,營造出一個統一科學、極具活力的綜合體空間。
(二)堅持“以人為本”和“保護環境”的設計理念
設計是為人服務的,一切設計應當以滿足人的需求與審美為目的。鄉村振興綜合體空間設計亦是如此,在規劃設計過程中必須遵循當地的風俗人情,將“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貫徹到底。第一,征求當地村民群眾的廣泛意見,尊重人民,為人民考慮,堅決不違背人民的意愿;第二,當地村民群眾的利益必須得到保障,只有滿足人民的利益,鄉村振興綜合體建設才能更好、更順利地進行;第三,盡可能為當地村民提供生活、工作的便利,豐富人們的生活并提高精神文化水平。
環境保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基石,同時也是鄉村振興綜合體空間設計的基石。故在進行規劃設計時應當遵循“保護環境”的設計理念。尊重農村原有的生態環境,保證當地生態系統的多樣性,不能盲目破壞與改造,而是在原有環境的基礎上進行科學的設計規劃。
杭州富陽文村,如圖4、5、6、7,良渚文化村,如圖8、9、10。富陽文村和良渚文化村的空間設計均建立在原有的村莊基礎之上,尊重鄉村原有的生態環境與特色建筑、產業,采用具有當地特色的傳統材料,并融入現代元素,營造出一種傳統與現代相互碰撞的文化氛圍。在良渚文化村的建設過程中,充分重視村民的想法,為村民著想,設有“村民公約”,如圖11,將“以人為本”充分落實。
(三)將本土化融入空間設計
地域文化是一個地域與其他地域相比具有自身特色的迷人之處。空間設計的本土化即是將當地的地域文化與風土人情運用其中,使空間得以本土化的表達,以此達到與環境更為和諧并吸引更多城鎮居民的目的。因此,必須將本土化融入鄉村振興綜合體的空間設計中。不可機械化模仿借鑒,應充分利用當地的民間藝術與民俗文化,將本土化根植于鄉村振興綜合體空間設計的意識與實踐。
與此同時,鄉村振興綜合體作為一個現代的場所,固然也需要現代化元素。然而現代化元素的使用應當適度,與當地的特色文化相互融合,既傳統又現代,找到一個最為適度的結合點,使空間設計的本土化落到實處。
如推動建設自由貿易港發展的具海島特色的舟山漁農村,如圖12、13、14,發展鄉村旅游的陜西禮泉袁家關中民俗體驗村,如圖15、16,以及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烏審旗無定河鎮,依托資源的安徽肥西縣“官亭林海”,挖掘價值的上海金山嘴“漁園綜合體”等。將鄉村地域特色與現代化元素有機結合,使本土化融入空間設計,發展特色鄉村綜合體,從而實現鄉村振興。
(四)重視農業生產體驗,充分發揮現代農業的作用
自古以來,鄉村經濟發展的核心便是農業。傳統鄉村是如此,現代鄉村振興綜合體也不能脫離“鄉村”這一特質。重視農業生產體驗,吸引游人參與其中。同時可以發揮農業示范的教育作用,開展一系列如農業科普、農業科技、生態農業等項目。如以農業創意體驗為主的黑龍江富錦市“稻”夢空間,如圖17、18,借助外部力量實現農業擴展的陜西城固老莊鎮樹莓產業園等。
城鄉發展差距愈發加大的原因之一是鄉村地區的經濟發展不如城市,整體較為薄弱,而該問題亦是制約鄉村振興綜合體建設的關鍵因素。圍繞鄉村特質,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現代化的新型設備、前衛的建設理念開展農業的大規模生產,充分發揮現代農業的重要作用,從而提高鄉村振興綜合體的產品質量與生產效率,給人們帶來更為友好的農業生產體驗,同時解放生產力,使得村民得以參與到與綜合體相關的各行各業當中,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
(五)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建設配套的基礎設施
基于保護環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鄉村振興綜合體的空間設計的方方面面均應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一切都是為了“可持續發展”而存在,故鄉村振興綜合體的配套設施建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配套設施包括教育、醫療、金融、商業等服務于農業和特色產業的部分。通過構建配套的基礎設施,有助于形成經濟、文化、環境一體化的可持續發展公共配套網絡,從而使得鄉村振興綜合體真正走向“振興”。如江蘇無錫陽山田園東方項目、舟山漁農村、上海金山嘴“漁園綜合體”等,均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核心,積極建設配套的基礎設施。
三、鄉村振興綜合體空間設計原則
(一)創新性與主題性
市場需求在不斷變化,一個場所能夠吸引人們源源不斷地到來,離不開它的創新。鄉村振興綜合體作為一個多元化的場所,其空間設計應當滿足創新性與主題性。創新性地規劃布局,滿足綜合體的各個功能需要。主題性地設計空間及各個細節,增添鄉村振興綜合體的趣味性與人情味。
(二)生態性與科學性
自然資源是我們最大的財富,所以鄉村振興綜合體的空間設計一定要環保生態,盡可能地保護鄉村的自然生態環境,不胡亂破壞改造。在規劃設計過程中,運用科學理念與科學技術,打造生態化的鄉村振興綜合體空間,促進鄉村發展。
(三)地域性與文化性
對于鄉村振興綜合體而言,文化是吸引游人的核心。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風俗特點與文化傳統。鄉村綜合體的空間設計應當因地制宜,緊緊地圍繞地域文化特色進行設計。比如,可以采用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材料、有傳統文化寓意的構筑物等。從而營造具有自身地域文化特色的鄉村振興綜合體。
(四)模塊化與可持續性
模塊化設計是大趨勢,可以有效提高建設效率。根據地域與文化傳統等的區別,將鄉村振興綜合體空間分成幾種不同的類型,又根據不同的功能分區,細分各個模塊。在進行鄉村振興綜合體空間設計時,可以相對簡化過程,把各個功能區在結合當地文化與各個發展要素的同時模塊化地應用,以此提高鄉村發展效率,實現可持續發展,走向鄉村振興。
結語
通過對鄉村振興綜合體內涵以及特點的描述,可以了解到在進行鄉村振興綜合體空間設計的過程中,應立足于當地的現狀,合理規劃整體設計,堅持“以人為本”和“保護環境”的設計理念,將本土化融入空間設計,同時也應重視農業生產體驗和配套基礎設施的構建,充分發揮現代農業的作用。鄉村振興綜合體的發展離不開政府、企業、人民的多方位參與,需要帶有一定商業模式的頂層設計,但切忌過度“商業化”,應融合鄉村元素與城市元素,遵循“創新性與主題性”、“生態性與科學性”、“地域性與文化性”、“模塊化與可持續性”這四項原則,促進鄉村可持續發展,“振興”美麗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