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飛 顧文斌
摘 要 高中體育特長生是優秀運動員的后備力量之一,他們的科學文化素養決定著中國競技體育的整體水平與可持續發展,但多數體育特長生的文化課成績并不十分優異,重訓練輕文化課學習的現象十分突出,為提高體育特長生的文化素養,本文提出以下策略:(1)正確理解體育特長,轉變體育特長生的觀念;(2)加強體育特長生心理素質建設,提高自信心;(3)獎勵與懲罰并舉,激勵體育特長生努力學習;(4)優化評價策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關鍵詞 體育特長生 文化素養
中圖分類號:G807文獻標識碼:A
體育特長生作為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方式之一,他們文化教育管理工作關系到運動員的整體競技水平,也關系到運動員今后的職業發展與個人生存,調動體育特長生們學習的積極性,增強他們自主學習能力,他們在掌握運動技能的同時要有一定水平的文化理論素養,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和諧的發展,使他們成為全面發展的新社會型人才。
1正確理解體育特長,轉變體育特長生的觀念
體育特長生的發展,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更好的發展特長,“賽場內外皆優秀”才是體育特長生培養的主要目標。訓練的過程中,實行文化課成績不達標不準參加訓練與比賽的制度,促使特長生們端正學習態度,將體育特長生學習的內動力調動起來。比如,各個學校在管理學生方面都會進行量化評比,教練員就可以將量化分,作為運動員管理參考標準之一,扣分多的學生不允許參與體育訓練,在一定程度上對體育特長生的日常行為進行約束,端正學習態度。將現階段體育特長生的培養目標、培養理念、培養動態等分享給體育特長生,從思想上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讓他們適時的調整自己,促其產生壓力,加強學習的緊迫感,從而更快、更好的掌握知識,提高文化課成績。
2加強體育特長生心理素質建設,提高自信心
普通高中體育特長多數是從初中體育佼佼者選拔而來,但進入高中后,多數人在體育場上不再戴有“強者”光環,在課堂學習中,也不是出類拔萃者,這種落差使他們一時難以接受,進而不斷自我否定,降低學習、訓練自信心。美國教育家戴爾·卡耐爾在調查了很多名人的經歷后得出:“一個人的事業上的成功因素,其中學識和專業技術只占15%,而良好的心理素質要占85%。”體育特長生的自信心,是他們相信自己能夠完成訓練任務,達到訓練目的的心理傾向,并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訓練過程中遭遇的傷痛、挫折、挑戰,是推動他們進行活動的強大動力,也是他們完成活動的有利保證,這是一種健康的心理狀態。在訓練中,教練員注意滲透體育特長生心理素質的培養,調動體育特長生的情緒、注意、動機、意志等心理要素,適時表揚體育技能出眾者,鼓勵體育技能略欠缺者,幫助體育特長生客觀分析自我,把握自我、調控自我。在學習中,文化課老師根據體育特長生活潑好動、好勝心強的性格特征,多設立討論性、比賽性、闖關性的課堂教學策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的思維跟著老師的知識點思考,以學生為主體,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3獎勵與懲罰并舉,激勵體育特長生努力學習
學習心理學認為,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習達到某種目的的心理動因,強烈的學習動因,促使體育特長生以積極的態度主動配合教師完成教學目標,并適時進行自我調節,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取得預期效果。學校建立獎勵與懲罰的激勵機制,試行體育特長生參加體育聯賽或其他類大賽前必須對文化課成績進行綜合評定,成績達良好及以上者才能有報名資格,取得優異成績的體育特長生或團隊給予獎勵,如折合學分、獎學金評定加分等措施,也可以在升旗儀式等全體同學面前進行公開表揚,不僅肯定其體育成績更加注重對其文化課成績的宣揚,形成文化學習與運動成績相聯接,運動成績與體育特長生利益相聯接的激勵機制,激發運動員訓練競賽的積極性和文化課學習的熱情,強化學習動機。
4優化評價策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新課程標準指出:“對學生學習的評價,即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又要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對學生的評價不僅僅是評定學生在班級中的地位,而是為了每一個學生在現有基礎上謀求進一步的實實在在的發展,通過評價幫助學生自我教育、自我進步、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比如,每所學校在一次考試過后都會對學生的成績進行成績分析,年級和班級分別開質量分析會,但是對學生的成績分析,將體育特長生的成績跟普通學生的成績一起分析,由于目前體育特長生的成績都是偏后,導致體育特長生慢慢成了被忽視的群體。因此在對體育特長生的文化課進行分析時,應將所有體育特長生的成績進行單獨分析,進行橫向和縱向雙對比。對于整體成績不好但是比上次有進步的學生要進行鼓勵,肯定學生的付出,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參考文獻
[1] 張文波.山東省高中體育特長生的培養研究[D].濟南:山東體育學院,2014.
[2] 凡力.體育特長生語文學習動機弱化的調查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4.
[3] 韓禹.高中體育特長生的培養與管理[J].中國校外教育,2015(30):161.
[4] 趙孟君,吳希林.美國青少年體育及競技后備人才培養模式與啟示[J].體育與科學,2014(06).
[5] 全國體育學院教材委員會.運動心理學[M].人民體育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