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穎
【摘 要】自2001年《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頒布以來,中小學音樂課程改革便駛入了加速發展的“快車道”。這自然也對高等師范院校的教學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鋼琴教學開展進行不斷的完善和創新。所以在音樂新課改即將迎來二十周年之際,本文通過考察高師院校鋼琴音樂教學現狀,來探析其中與新課改要求不相適應的若干問題,并就高師鋼琴的教學改革提出“引入多元音樂文化”“錄制微課貫通鋼琴演奏與音樂教法”“采用對分課堂模式強化音樂審美教學”等若干具有針對性的建議。
【關鍵詞】新課改;高師;鋼琴教學;改革;對策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7-0161-02
迄今,中小學音樂新課改已走過了將近二十個年頭,在音樂素質教育、審美教育和文化教育等課程改革的方向上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而作為音樂課程改革的具體實施者,中小學音樂教師的音樂文化素養也需要得到進一步強化培養。這也要求高師院校的鋼琴教學進一步符合新課改的要求,完成新課標的任務。有鑒于此,本文將結合高師院校鋼琴教學的現狀與新課改要求,提出了新課改背景下高校鋼琴教學的改進方法與策略,以確保高師院校的鋼琴人才符合中小學音樂教學開展的師資需求。
一、高師鋼琴教學現狀和新課改的符合性探究
本著上述理念為指導,在這里筆者就根據自身從事高師鋼琴教學過程中的觀察感受,首先來總結當前高師鋼琴教學和中小學新課改需求融合的欠缺之處。
(一)忽視多元音樂文化的融合與引導。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各版本中小學音樂教材普遍補充、強化了我國傳統民族音樂、世界各國民族音樂以及兒童歌曲等方面的教學內容,有的教材還增入了部分優秀的通俗音樂作品。然而反觀當前的高師鋼琴教學,仍然是以歐洲古典時期的曲目為主導來展開教學。這已經和音樂新課改所注重彰顯的多元音樂文化理念不相適應了。
(二)教學過程中缺乏音樂教學法的滲透與貫穿。鋼琴是中小學音樂教師教學授課的重要工具。除了多媒體設備播放的音樂和教師親自示范、演唱的歌曲之外,音樂課教學過程中的其他各種音樂基本都是由教師的鋼琴伴奏來提供的。可以說,鋼琴作為一件重要的基本教具,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基礎支持作用。這自然也就有必要將音樂教學法和鋼琴課程有機聯系起來,促使兩者形成有機的交融互滲。然而當前高師院校音樂專業的鋼琴課程和音樂教法課程卻是彼此分離、孤立的,二者缺乏必要的聯系和交互滲透,自然也不利于培養學生嫻熟的鋼琴教學技能。
(三)教學中缺乏開展音樂審美教育的有效手段。眾所周知,《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已將音樂審美作為核心理念,貫穿于音樂課程的設計與組織當中。高師院校的鋼琴師資隊伍對此也提起了一定的重視度,但在教學實踐中對學生開展審美教育的效果不盡理想,這主要是由于缺乏開展音樂審美教育的手段和抓手所導致的。所以改進音樂審美教育手段,也是高師鋼琴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
二、加強高師鋼琴教學開展與新課改融合的對策
針對高師鋼琴教學現狀與中小學新課改需求之間的若干問題,在這里筆者謹從自身的鋼琴教學心得經驗出發,來提出創新、改進高等師范院校鋼琴教學的幾項對策。
(一)引入多元曲目豐富高師鋼琴教學內容。針對中小學校新課改融會多元音樂文化的需要,高師鋼琴專業就應將我國傳統民族音樂的鋼琴改編曲、世界各國民族音樂的鋼琴曲目以及兒童鋼琴曲引入到本專業的教學當中,構建以中西互現、多元交融為特征的高師鋼琴音樂全新教學內容體系。而且,引入多元化的鋼琴曲目,并不是僅增加幾首民族化的鋼琴曲這樣簡單。還需要借助現代多媒體設備,錄制微課等教學輔助視頻作為配套工程,來盡可能形象、具體地展現我國及世界各民族鋼琴音樂背后起著決定作用的文化生活背景。這樣,才能促使學生更為準確地感悟、認識各種民族化鋼琴曲目的風格與審美特征,也才能促使其走上教學崗位之后,自覺、自然地把民族化鋼琴曲背后的音樂文化傳授給學生,從而達到課標所要求的增進中小學生音樂文化素養這一教學目標。
(二)引入微課推動鋼琴課程與音樂教法的互滲。鑒于當前高師鋼琴教學和音樂教學法的訓練之間缺乏聯系,這就有必要錄制微課視頻,將二者有機聯系起來。微課是一種時長在5-10分鐘之間的短小視頻,能夠從多個角度來詳盡展示某一項基本技能的完成方式。有鑒于此,教師就可以將音樂教學法課上訓練某一種具體音樂教法的場景錄制成微課視頻,然后在鋼琴演奏和配奏課程的適宜環節予以播放展示。這樣就能為學生提供適宜的情境,引導他們更加深入地理解鋼琴這一基本教具在音樂教學法實施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當然也可以把鋼琴教學場景錄制成微課,在音樂教法課程的適宜環節播放,同樣能夠促進學生對于鋼琴音樂教學法的體認和掌握。這樣,借助微課作載體,就能將鋼琴演奏和音樂教學法這兩門課程有機聯系起來,促使二者形成交融互滲,提升高師音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三)采用“對分課堂”優化高師鋼琴審美教學。針對高師鋼琴專業缺乏行之有效的審美教育手段這一窘迫現狀,可引入“對分課堂”這一全新的教學組織模式來嘗試予以破解。“對分課堂”是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創造的本土化教學模式,其核心要義是:課堂教學的一半時間用于教師的講授和示范,另一半時間則留給學生展開合作討論。而且,“對分課堂”中的討論話題基本都是由學生自行提出,然后在學生之間展開交互探討,而教師則從旁發揮引導、點撥的作用。由此可見,“對分課堂”是一種能夠有效彰顯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促其發揮能動性的科學合理的教學組織模式。此外,相對于“翻轉課堂”等基于信息網絡和微課的新型教學方法在我國高校中易產生“水土不服”而導致教學實驗失敗的現實情況來說,“對分課堂”是基于當前我國教育現狀和內在需求而開發的本土型、原生型教學組織模式,對于我國的高等音樂教育開展現狀具有更為明顯的適應性,也更容易在教學實驗中取得理想的效果。
由此可見,高等師范院校鋼琴專業的教師應提高對于“對分課堂”等新型教學組織模式的關注度。可以在微課視頻的輔助下,嘗試將“對分課堂”這一全新的組織模式引入到鋼琴教學與訓練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討論去主動發現鋼琴音樂中蘊含的美感,并能動探究更為恰切地表現鋼琴音樂之美的演奏技巧。這樣,就能授學生以漁,來培養其主動探究鋼琴音樂之美的意識和能力了。同時,也能夠在師生的互動交流過程中為鋼琴音樂審美教育的滲透性開展提供有效的著力方向和抓手,從而建設以音樂審美為導向的探究型、生態化鋼琴教學開展模式,促使高師鋼琴專業教學更加貼近中小學音樂新課改的內在需求,從而收獲更為理想的育人效果。
三、結語
綜上可見,當前高師鋼琴教學雖然存在曲目單調、教學內容缺乏聯系、審美教育手段欠缺等若干與中小學新課改不相適應之處。但只要借助信息化多媒體教學技術以及新的教學組織模式,引入多元音樂文化來豐富、充實教學內容,并注意采用微課等手段來貫通聯結鋼琴課程與音樂教法,并采用“對分課堂”等全新的教學模式來激發學生的能動性來探究鋼琴音樂之美,就能夠有的放矢地解決上述問題,增進高師鋼琴教學與中小學音樂新課改要求的符合性,并推動高師院校鋼琴專業教學質量達到一個全新的高度。同時,也進一步促使高師院校的鋼琴人才更加符合中小學音樂師資需求,完成新課改的教學要求,為中小學音樂教學注入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廉珺倫.民族化視角下的高師鋼琴教學創新道路分析[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19(07).
[2]劉高揚.關于高師鋼琴教學改革的再思考[J].四川戲劇,2018(11).
[3]程桂林.關于高師鋼琴教學中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J].黃河之聲,2018(21).
[4]鄭紅.對高師鋼琴教學中提升學生師范能力的探討[J].音樂創作,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