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齊雙
摘要:畢淑敏作為著名的女作家,她創作的小說也多以女性為主題,她創作的作品大多集中軍旅題材、醫學題材和都市商業題材。畢淑敏小說的女性意識特點主要表現在這三個方面,一是她與別人不同的醫生經歷,讓她對死亡有著不同于別的女性作家的深刻認識,從而她筆下的死亡真實殘忍,而她描寫的死亡面前的平和從容的女性形象又顯得與眾不同,這種死亡書寫區分開了她和別的女性作家。二是她在對女性關懷的境界上有著更深層次的認識,她悲天憫人的情懷讓她關注到了人類本身的價值與命運,從而引發了她對全人類的關懷。三是她受自身經歷和條件所限,無法更好的融入新的時代的女性意識中去,她的思想已經落后于時代,這是無法挽救的遺憾。
關鍵詞:畢淑敏;女性意識;死亡;關懷
所謂女性意識,主要包括三個層次:主體意識、平等意識和性別意識。[1]主體意識指的是女性有了自我認識,成為個性主體;平等意識指的是追求男女平等,想要獲得權利和尊重;性別意識則是注意到了男女之間的不同,將兩者區別并對立起來。這種意識引領了當下女性主義發展的主要潮流。畢淑敏作為著名的女作家,她創作的小說也多以女性為主題,雖然她創作的作品大多集中在三個題材:軍旅題材、醫學題材和都市商業題材,卻都少不了女性的身影。畢淑敏小說中的女性意識從懵懂的少女懷春到前面提到過的女性意識中的主體意識,最后又到了平等意識,雖然時代和出身限制了畢淑敏向著更深層次的性別意識前進,但僅僅就她這三個題材的作品也讓女性文學發展邁出了更遠的步伐。而在這些步伐中,即使用今天的眼光來看,也能顯現出畢淑敏女性意識思維的優點以及局限。
一、死亡面前的平和從容
也許是因為二十多年的從醫生涯,畢淑敏的小說中常常提到死亡,總是充斥著生死沖突,也呈現了各種各樣的死亡形態。《生生不已》中因為疾病夭折的小女孩,在小女孩死后想要第二個孩子卻難產而死的媽媽,《紅處方》中被病人下毒卻寧死不向毒癮屈服的簡方寧,《教授的戒指》中為了對病人的痛苦感同身受,最后患癌而死的醫學教授陶若怯,還有《女人之約》中飲酒過度導致肝硬化死亡的郁容秋,這些各種各樣的死亡形態,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所有人都平和從容地面對死亡。這些人物在死亡面前表現出來的平和從容,也讓畢淑敏發掘到了她的女性意識特色中十分重要的一點,即女性相比起男性來,在死亡面前更加平和從容。《預約死亡》中第一位出場的臨終病人是一位八十四歲的老太太,盡管了患了老年癡呆,卻說出了“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2]這樣的話,這是老太太等待著死亡來臨前的平和從容,而老太太這種對死亡的達觀意識,實際上來自于直覺領悟。什么叫直覺領悟呢,它指的是事先對死亡沒有概念意識的領悟,也沒有對死亡的抽象思維的心理準備,而是由人本身對死亡的直覺,產生的哲學上的領悟。小說里提到的那位美麗的西方女性,接受了醫院的安樂死之后,又驚慌惶恐地質問醫生,是否能讓她美麗容顏保持下去,直到得到肯定的答復,她這才安然離去。這位女性面對死亡時執意要留住自己臉上最美的那一點紅暈,與老太太的那句“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2]的諺語一樣,都是面對死亡而直覺領悟的對生命的達觀意識。《生生不已》中也是同樣,姜小甜面對病魔時,盡管備受折磨,也一直都樂觀對待。而在姜小甜夭折后,她的母親經歷了喪女之痛,卻并沒有沉浸在悲痛中無法自拔,反而選擇重新孕育了一個孩子,除了身為母親的繁殖欲望,還有對新生命的期待,用新生命來替換逝去的生命,而新生命降生的喜悅也能驅散喪女之痛。在最后姜小甜的母親難產時,她選擇保住孩子,這是她身為母親的偉大,也是她面對死亡時不同于其他人的平和從容,這種主動選擇死亡的做法是母愛的無私和對新生命傳承不息的渴望。
畢淑敏的作品中這種對待死亡的態度,大概來自中華民族傳統精神中的忍耐力,和對死亡磨難的接受程度。中國自古以來就對死亡無畏的精神給予了最大的尊重,覺得死亡是神圣的事情。同時,從中國古老的道教傳說中信奉的“鬼魂輪回”的說法,也能找到中國人不懼死亡的根源,這種萬世輪回永恒不滅的自然真理給了即將死亡的人不會消亡的信念,再次,還有中國人對繁衍后代的執念,中國的父母一向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生命的延續,這種看法讓中國的父母對生育孩子都有一種特別的執念,這種生育傳承的信念讓父母們為了孩子更加無私奉獻,為孩子而選擇的死亡也更加主動從容。
二、女性意識發展的局限
在八九十年代,中國的女性主義還在跟從男性走在人性啟蒙的道路上,因此畢淑敏的作品多是張揚女性的個性和獨立的主題。而在新世紀初期,女性主義又在商業化社會下成為標榜核心價值觀的工具,畢淑敏的作品也多在這樣的潮流下由女性關懷走向人性關懷,于是從始至終,畢淑敏沒有走向女性意識發展的第三階段,即性別意識。同時畢淑敏的出身和年紀也讓她止步于女性意識發展的第二階段,并且即使在第二階段,從現代女性主義來看待,也能發現很多落后于女性主義的思想,這是畢淑敏自身發展導致的作品思想的局限性,這也是她的缺點,始終無法逃脫男權的藩籬。
畢淑敏很多作品都出現了一些不能為現代女性主義相容的思想和情節。比如前期“昆侖”系列的作品中的那些男性,都在面臨女性的愛情時做出了消極的應對,這與現代女性主義的觀點都是相違背的,現代女性主義認為在愛情面前女性應該勇敢,而男性也應該作出不輸于女性的回憶,愛情是兩人相互愛慕才能走到一起的。《拯救乳房》中安疆被大家鼓勵走出丈夫的陰影活出自己的人生,可是換個角度來想,安疆一心為自己的丈夫而活,是否也是她的人身自由,或許這就是安疆自己實現人生價值的方式,那種干涉性地讓安疆擺脫自己的丈夫的思想,才是不尊重安疆的愛情的行為,這不符合現代人的人格自由的價值觀。《拯救乳房》中程遠青的故事更加過分,故事的最后程遠青認識到了女性必須要人格獨立和自身成功,她獲得自己價值的同時,也受到了更多男性的青睞,可是這些男性都是沖著程遠青的成功和身家來的。從現代女性主義價值觀來說,這也是另一種對女性的侮辱,難道年紀漸長的女性就不配擁有真摯的愛情嗎,女性價值不應該由男性的青睞來得到確認。《女工》中的浦小提則做了一個更不好的單親媽媽的榜樣。女性在家庭地位中處于弱勢,這是毫無疑問的,因此更要著力主張自己的權益。近年來提高離婚案件中為單親媽媽支付撫養費用的執法力度,一直是女性主義的重要主張之一,身為父親的白二寶卻從沒有支付合理的撫養費用,而浦小提也絲毫沒有要為自己和女兒爭取權益的意思,這樣的情節無疑是不合乎現代女性主義的主張的。
畢淑敏的女性意識,經歷了很多的演變與成長,最終停留在了女性意識的第二層次,不僅是她出身軍中造成的對男性力量的崇拜,也是由于她的年紀上限導致她無法跟上時代。但也要看到她在那個年代的前瞻性和開創性,尤其是她最先開始描寫的改革大潮下的商業化社會下女性們的各種各樣的奮斗,她讓女性意識走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畢淑敏小說的女性意識特點是她與別人不同的醫生經歷,讓她對死亡有著不同于別的女性作家的深刻認識,從而她筆下的死亡真實殘忍,而她描寫的死亡面前的平和從容的女性形象又顯得與眾不同,這種死亡書寫區分開了她和別的女性作家。但是她受自身經歷和條件所限,無法更好的融入新的時代的女性意識中去,原來的作品也開始備受詬病。比如她的《孩子我為什么打你》,受到了眾多網友的指責,甚至有人把她的作品統稱為雞湯文,說明她的思想已經落后于時代,她的價值觀念已經跟不上新的女性主義了,這是無法挽救的遺憾。
參考文獻:
[1]杜秀霞.論畢淑敏小說的女性意識[D].河北師范大學,2006.
[2]畢淑敏.預約死亡[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