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永權
摘要:中韓兩國的古代文化交流較為密切,在古代小說理論發展中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文章主要以朝鮮李朝時期和中國明清時期的古代小說理論進行對比,探討中韓古代小說理論的異同之處,并分析其原因。主要采取案例研究方法,以相關作品或文學評論為依據,增強文章論述的說服力。
關鍵詞:中韓小說;古代小說理論;異同比較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小說作為其中的一部分,受傳統儒學觀念影響,在很長一段時期被視為“小道”和“末技”。中國傳統文化傳入朝鮮后,對其文化發展也產生較大影響。而且朝鮮李朝統治者對小說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看法。這種兩國國情的差異,使兩國古代小說理論在同源相似性的基礎上,又各具特色,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一、中韓古代小說理論的相似之處
(一)文化觀點的一致性
中韓兩國的古代小說理論具有許多相似性,雖然在古代時期,兩國都沒有出現關于小說理論的系統性論述專著,相關理論見解多見于小說的批注、序跋和讀法等文字中,但是也能夠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兩國古代小說理論的發展歷程。其中,兩國古代小說理論的相似性,是基于一致的文化觀點及思想體系的必然結果。比如程朱理學是朝鮮李朝時期和中國明清時期共同信奉的官方哲學,兩國士人都以孔孟之道作為思想和行為準則,并自幼研讀四書五經等儒學經典著作。在共同的思想體系灌輸下,兩國古代文學認識在許多方面的認識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其中,中國古代小說及相關理論價值觀念,也在朝鮮得到廣泛傳播。由于尊奉儒學,在評論小說時,兩國士人都將孔子文藝觀作為評判標準。同時在實踐層面,也都存在支持和反對兩種態度。支持者將“雖小道,必有可觀焉”作為立論基礎,反對者則將“子不語怪、力、亂、神”作為立論基礎,這兩句又都出自《論語》。在相似的文化觀點下,中韓古代小說理論必然會出現許多相似之處[1]。
(二)文化傳承的一致性
在古代時期,朝鮮非常仰慕中國傳統文化,而且從多方途徑進行學習。其中書籍是古代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但由于交流渠道不暢通,朝鮮能夠得到的中國書籍較少,對其十分珍貴。在此情況下,中國古代小說作品也受到較高的待遇,在朝鮮史冊中不乏對朝鮮人民愛讀中國小說的記載,上到國君,下到臣民,喜愛者甚多。在朝鮮李朝時期,一直以不同的標準對待本土小說和中國小說,實際上為反對小說觀點流派設置了障礙。直到李朝宣祖時期,理學家奇大升提出將程朱之論作為唯一甄別標準,才消除了雙重標準的混亂。但在慣性使然下,古代朝鮮人民仍然對中國小說較為推崇。這實際上是文化傳承同源的結果,由于中國傳統文化在當時的朝鮮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因此古代朝鮮人民更加推崇中國小說、信奉中國小說理論,這也是兩國古代小說理論相似性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中韓古代小說理論的不同之處
(一)創作境遇的不同
雖然中韓兩國在古代小說理論上具有許多相似之處,但是由于社會生活、基本國情方面存在的差異,也對兩國古代小說理論的發展產生了較大影響。首先從小說創作境遇方面來看,具有相似理論觀點的小說,在兩國卻有完全不同的待遇。比如我國明初時期瞿佑創作的小說《剪燈新話》,由于“涉于語怪,近于誨淫”,不僅未及時刊行,作者本人還被捕入獄,所著的20余本小說著作幾乎全部散失。直到12年后,作者瞿佑偶得《剪燈新話》抄本,再次校正和刊行,才使其流傳至今。而在朝鮮李朝時期,成宗曾下令注解刊印唐朝時期的一本小說《酉陽雜俎》,遭到大臣反對,并勸成宗應對小說“如淫聲美色遠之”。成宗當時便以《國風》、《左傳》等加以反駁,并下令《酉陽雜俎》注解必須如期完成。在君主鮮明的態度支持下,許多小說作品在古代朝鮮反而能夠順利傳播。《剪燈新話》在傳入朝鮮后,也得到君主下令注解開刊,因此《剪燈新話》在朝鮮幾乎成為家喻戶曉的作品。這些現象能夠從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兩國對于小說態度的差異性[2]。
(二)關于小說可讀性的爭議
在我國古代封建時期,小說地位在各類文學作品中屬于末流。這主要是由于小說中通常含有不利于封建統治的思想和內容。封建統治的捍衛者們曾一度以“誨盜”、“誨淫”等罪名,企圖消滅小說文學體裁。雖然在豐富社會文化生活等方面,小說具有其生存和傳播的必要性,也有許多支持者,但在我國古代封建社會中,始終是反對者略占上風。這一點在朝鮮李朝則完全不同,一方面由于對中國小說的推崇,使反對者難以這正將打壓小說的行動付諸實際。另一方面,小說也是眾多朝鮮民眾學習中國漢字的重要載體,因此流通廣泛。在關于小說可讀性的爭辯聲中,兩國古代小說理論的發展也開始走向不同軌跡,國內是反對、貶低的聲音居多,而朝鮮則是支持、贊賞的聲音居多。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中韓古代小說理論既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通過對其異同點進行分析,并深入研究其形成原因,可以更好的認識兩國國代小說理論的發展軌跡,并對相關小說理論觀點作出正確認識。
參考文獻:
[1]張乃禹.中韓小說現代化轉型比較研究[D].蘇州大學,2016.
[2]漆瑗.中韓古代小說理論之比較[J].延邊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3):9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