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向陽?
摘要:認可,便為美;不認可,便為不美。認可度越高,事物就越美;隨著認可度降低,事物的美感就會降低;沒有認可度,事物也便不存在美。
客觀論美的結論無法回答為什么事物的客觀屬性就能引起人的美感,無法回答美的差異性問題,無法解釋“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現象。針對這些問題,本論文旨在為此做出解答,重點突出美是大眾對客觀事物的認可,否定美是取決于上帝的意識。接前人之所道,道前人之所未盡道。
關鍵詞:美;標準;大眾;認可度;進步;解答;發展
人類社會生活中出現了美,并相應的產生了人對美的主觀反映,即美感[1]。蔡儀先生認為美是客觀的;朱光潛先生認為美是主客觀統一的;李澤厚先生認為美產生與實踐[2]。這些觀點雖各有差異,但都是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
歌德認為“十全十美是上帝的尺度,追求十全十美是人的尺度[3]”。從一定意義上來講,這是上帝統治的一種工具。
在現實社會中,我認為應是“人的尺度是追求十全十美”,追求民主、自由、平等。我認為,解決客觀論美無法回答的問題,要有一個認識美的標準,這種標準就是“人”認為美的就是美,不取決于上帝,而取決于大眾的“認可度”,越多的人認可,它的價值就越高,也就越美。
一、認可
本文中所講“認可”,是“人”對“事物”的一種認同感,或對某件事情,或對某一存在或不存在事物。主觀上講,是認為它本身或它的某一屬性具有價值,放在美學角度,則是具有“美”的價值。
“認可度”是在“認可”上的一種升華,所謂“度”,在這里為“度量”的意思,“度量”所認可事物的一種程度。是全面認可,還是單純地對它的某一方面的認可,這便需要一個“度”,正因如此,也便有了“認可度”。
二、“認可”的美學意義
美或不美,關鍵要看人們對它是否認可。事物不美,得到了認可,便為美。事物再美,得不到認可,便為不美。
“神”“女媧”“玉皇大帝”等等,我們見過嗎?但是他們在我們心中是一種高大的形象,我們都崇敬他,認為他能為人們賜福,所以認為他是美的,從內在來看,這是人們對他的認可,人們都認可他,所以他是美的。
唐朝以肥胖為美,楊貴妃就是唐朝典型的例子,人們認可,所以覺得美。所以也出現無數的壁畫,國畫之類作品,這都是唐代對女人肥胖的認可。現代社會美女以瘦為美,以纖細、婀娜多姿為美,當然也是一種認可。所以出現了五花八門的減肥方法,各式各樣的減肥產品,因為現在大眾認可的美,是以瘦為標準的美。反過來說,現在看唐朝時的瘦小女人,或許我們會覺得美;唐朝人看今天的胖女人,或許他們也會覺得美。這都是一種認可,一種對美的認可。所以說,美是大眾的一種認可,不管這個事物是不是主觀存在的,只要人們認為她美,對她認可,那她就是美的。
三、解答客觀論美之問題
(一)為什么事物的客觀屬性就能引起人的美感(美是認可)
事物的客觀屬性能夠引起人的美感,是因為人對于他這種屬性是“認可”的。例如建筑、雕塑的美,這是人們的精神需要,是人們的認可。我們拿一個骷髏的雕塑來對比,假如把它放在一個展覽館,人們會跟它合影;假如這個骷髏建筑放在你的臥室,當晚上睡覺做了噩夢醒來時你看到它,你還會覺得它美嗎?想必第二天它就會被丟出去,因為它所存在的不同位置決定了人們對它的認可度,當它作為一件藝術品展覽時,人們對他的客觀屬性和客觀結構認可,所以它為美。當它的屬性和價值不被人們認可,作為一種不被認可的屬性存在,那他就是恐怖的,就是不美的。
又如音樂的美,我們看到很多時候人們都會聽著歡快的音樂,哼著歡快地小曲。當然也有人聽悲傷的音樂,哼悲傷的曲調,比如在一個人心情低落時,因為內心的需要,悲傷的音樂剛好符合他當時的心境。所以產生了一種特殊情況下的認可。所以人們認為美的,都是內心所認可的,認可了也便美了。
萬事萬物都為如此,事物的客觀屬性所引起的人對美感的認識,完全取決于人對這種事物的認可,越是認可,事物就越美,如果沒有認可,不管它的客觀屬性如何,它都不美。
(二)為什么美存在差異性的問題(美或不美隨認可度的高低而轉移)
按照事物的客觀美來看,美的差異性存在于人們對事物美感的“認可度”,這個“度”就是產生差異的原因。認可度越高,事物就越美;隨著認可度降低,事物的美感就會降低;沒有認可度,事物也便不存在美。
認可度越高,事物就越美。人們對貨幣的“認可度”是極高的。人們在不斷追求的物質、精神的享受,這些追求都建立在貨幣的基礎上,有了更多的貨幣,就能享受更高品質的生活。所以,人們認為錢是美的,幾乎沒有人不喜歡錢,幾乎在每個人眼里,錢都是美的。
認可度降低,事物的美感就會降低,我們還說貨幣,人們都認為貨幣美,是因為人們都認可了這種東西。但是,當認可度降低,甚至沒有認可度,事物也便不存在美。還說錢,當一個人走到生命盡頭的時候,給他再多的錢他也花不掉的時候,甚至錢都不能買回命的時候,那對于這個即將走到生命盡頭的人來說,錢也就沒有任何意義了,所以當錢失去他本身的意義的時候,也就失去了美感,失去了對它的認可。
(三)解釋“情人眼里出西施”現象(認可度是會發展的)
戀愛、情人是一種感覺,我們身邊有很多漂亮的女生、帥氣的男生,但是我們不一定喜歡,我們的戀人不一定是最美的,但一定是讓自己最心動的,這便是“情人眼里出西施”。是人作為審美主體的審美觀念對客觀對象的一種深刻的認同。這是對方的標準符合自己內心高度的認可度而使自己的內心做出的本能的一種反應,是建立在高度地認可之上的。是愛情審美作為一種客觀事實。這也充分說明“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對美的對象的一種高度認可,這種認可已不單單是表面形式,而更多的是一種內心深處對對方各方面權衡之后的認可,可以說是高度的,全面的認可。
當今社會,大學生戀愛屢見不鮮,但是畢業季,分手季也是不變的話題。那我們前面說,情人眼里出西施是對對方的一種極為高層次的認可,那為什么又會出現畢業季,分手季的現象呢?不是已經認可了對方了嗎?難道前面的觀點錯了嗎?
其實不然,“認可度”是會不斷發展的,就像人們提高了自己的價值觀、價值取向。大學的學生戀愛,首先一點,畢業大都是各奔東西,第二,情人和婚姻不一樣。人們說,情人,戀人、初戀階段是最美好的,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逐漸的,雙方所認可的價值觀發生了變化,因為大學當中,畢業分手的戀人,都沒有經歷過社會的考驗,大部分的時間都浪費在了花前月下,對未來缺少規劃。考慮到自己的未來,或許彼此對未來的認可度高過了雙方之間這種純潔愛情的認可度,所以放棄罷。
世間一切美的事物都取決于自身對事物的認可度,只是不同的階段,認識的事物不同,新的事物出現,對新事物的認可高于了對原有事物的認可度,并且發生沖突,所以新的事物就會取代了舊的事物,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情人眼里出西施”是對美的對象的一種內心深處的,對對方各方面權衡之后的認可,是高度的認可度。歸根結底,不管是“情人眼里出西施”還是出現新的事物代替舊的事物,都是人內心對事物的一種認可。在人的認可度不斷發展、不斷提高的同時,認可度會趨使人內心向更高的層次的認可度發展,就像當初的“情人眼里出西施”是一樣的。
四、結論
人們認可事物,事物便為美;認可事物的某一方面,事物的某一方面便為美;不認可的事物,便為不美,不管是行為還是其他。人們對事物的認可度越高,事物就越美;隨著人們對某一事物認可度降低,事物的美感就會降低;沒有認可度,事物也便不存在美。
認可度是隨著人的價值觀的增長而增長的。當社會不斷發展,人們的需要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人們認可的美便會隨著對認識事物的增加而有所取舍。就像一種社會現象:“當一個人騎自行車的時候,他覺得很好;當他騎電車了,他又會覺得電車很好;當他開小汽車了,他的這種認識提高又會覺得開小汽車很好。”這都是隨著認識的提高,認可的事物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進步,社會的發展亦是如此,存在著形形色色的不美現象,但最終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認可的事物會不斷發展,人們不認可的事物會逐漸被人們淡忘,從而實現社會的進步。
參考文獻:
[1]楊辛,甘霖.美學原理(第四版)[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1:1.
[2][3]黃建云教授講解.美學課堂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