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曉歡
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的總主編溫儒敏教授說:“新教材專治不讀書?!薄白屩行W生多讀名著非常重要,這不只是語文學科的需要,也是為學生的一生‘打底子的需要?!彪S著市區教研員的推進,名著閱讀也愈來愈受到師生的重視,要想既實現語文的教學價值又能促進學生的精神成長,扎實有效地讀名著是大勢所趨。
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提高閱讀質量?筆者嘗試用結構導圖來開啟學生的名著“悅讀之旅”。
結構導圖是在思維導圖的基礎上,以圖文并重的形式,把各級主題的關系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關系表現出來,把主題、關鍵詞等建立記憶鏈接,充分運用左右腦的機能,利用記憶、閱讀、思維的規律,協助人們在科學與藝術、邏輯與想象之間平衡發展。它是一種將發散性思維具體化的方法,使我們累積了大量的資料,經由結構導圖的發散性思考方法,除了加速資料的累積量外,更多的是將數據依據彼此間的關聯性分層、分類管理,從而極大地提高大腦運作的效率。
讀書貴在思考,閱讀過程中包含六種心理操作:發現——對文章信息的搜尋;識別——對文章信息的篩選;認同——對文章信息的轉換;組建——對文章信息的改組;擴展——對文章信息的使用;記憶——對文章信息的儲存。
閱讀的過程必然要伴有分析、比較、綜合、概括、歸納、演繹、想象、聯想等抽象思維活動或形象思維活動。結構導圖在優化語文閱讀過程中有重要作用,通過教師引導,在結構導圖的幫助下,讓學生在閱讀中思考和解決問題,逐漸培養思維方式,有助于學生進行高效閱讀。方法如下:
一、運用結構導圖,進行“原生態閱讀”
“原生態閱讀”的目的是讓學生熟悉內容、梳理情節。比如在讀《海底兩萬里》時,可以讓學生用結構導圖來梳理主要情節和脈絡,令人一目了然。有的學生在梳理人物與情節的過程中開始關注人物的動作、心理等,促進了學生的閱讀熱情。
二、運用結構導圖,進行“主題式閱讀”
相比于單篇文本的閱讀,名著閱讀是一種更高級的閱讀形態。學生需要在閱讀過程中全身心地投入,并且運用多種閱讀方法,例如:跳讀、精讀、批注閱讀等方法,不時地進行閱讀思考,讀出感悟。
將結構導圖引入名著閱讀,進行“主題式閱讀”,能幫助學生梳理、分析、歸納、整合有關文本信息,從而幫助學生進行系統的思考,從線性思維到平面思維,再到立體思維。
三、運用結構導圖,進行比較閱讀
對不同文本進行比較閱讀,探究其中的差異或共性,可以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的能力,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從而讓學生更好地走入人物的內心世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以《水滸傳》為例,閱讀時可以設置三個環節。(一)學生利用結構導圖整理自己熟悉的人物。這樣就可以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動腦思考、動手操作的能力。(二)課堂上師生交流,運用對比、分析、歸納的方法,從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活動、性格等方面進行人物形象的比較。(三)小組內、小組間互相交流,補充完善結構導圖。然后班內交流展示優秀作品,分享閱讀名著《水滸傳》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