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晶晶
【摘要】父母是孩子的模,老師是孩子的樣。我覺得一堂有溫度的課,首先需要一名有溫度的老師。字如其人,課映其人。“沒有差生,只有差異。就像綠豆芽發芽有快有慢,孩子開口說話有先有后,我們只需要做一個有溫度的老師,37攝氏度,不冷不熱,給他最舒適的環境,發芽,開花,結果!”
【關鍵詞】深度學習;溫度;設計;上課;作業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也被譯為深層學習,是美國學者Ference Marton和Roger Saljo基于學生閱讀的實驗,針對孤立記憶與非批判性接受知識的淺層學習(surface learning),于1976年首次提出的關于學習層次的一個概念。我認為,統編教材課堂的深度學習的前提是有一堂有溫度的課。
一、有溫度的老師
父母是孩子的模,老師是孩子的樣。我覺得一堂有溫度的課,首先需要一名有溫度的老師。字如其人,課映其人。“沒有差生,只有差異。就像綠豆芽發芽有快有慢,孩子開口說話有先有后,我們只需要做一個有溫度的老師,37攝氏度,不冷不熱,給他最舒適的環境,發芽,開花,結果!”一名有溫度的老師,不僅要自覺遵守《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更需要擁有一顆愛心。因為教育的對象是人,是心與心之間的交流與共鳴。面對孩子是需要付出真心、真情和真愛的。日常生活中一聲親切的問候、一個善意的微笑、 一個不經意的舉動,都能帶給孩子溫暖。
二、有溫度的設計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他們的身心發展的規律決定了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渴望獲得成就感,希望得到老師的贊揚和同伴的認同。而這種渴望恰恰是學習的動力。基于這種渴望,平時在設計一堂課的時候,就需要給予重點關注。有溫度的設計應是基于學生已知的知識和已有的經驗上,是符合本班學生實際學情的。例如三下語文課本中的看圖習作是關于放風箏的。通過調查我得知班上只有極少數的學生有過這樣的經歷。于是,在寫作之前,趁著大好的春光,我布置了讓學生在周末里放一次風箏的作業。如果家里確實條件不允許就在網上搜集一些放風箏的視頻,看看別人是如何放風箏的。周一的語文課上,我先請全班學生聊一聊上周末放風箏的事兒。你放的是什么風箏,描述一下它的樣子;你是怎樣放風箏的,放得高不高;你是和誰一起放的,你的心情怎樣?這些問題很快把學生帶回到周末放風箏的場景中,讓學生有話可說。在此基礎上再來看圖寫話,學生們不再懼怕寫作文,也有話可寫,不再是干巴巴的幾句話。
三、有溫度的活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深度學習首先需要將學生置于主動的信息搜尋者的地位,深度學習乃是建立在經驗獲得的基礎之上,而促進深度學習必將知識產生的情景引入教學,即基于問題、案例、項目等展開教學。
教授四年級的小文《鄉村》示范課,楊老師上得既有趣又有深度。別看“鄉間農家,竹籬茅屋,臨水成村。水邊楊柳數株,中夾桃李,飛燕一雙,忽高忽低,來去甚捷”只寥寥數句,在熟練朗讀的基礎上又加進了入情入境的表演。先請一雙飛燕上臺來表演,在忽高忽低,忽前忽后,忽遠忽近的飛翔表演中,不但一下子拉近了一個陌生老師與班級之間的距離,而且還把學生們帶入了燕子姿態各異的飛行中。再請一群燕子來飛一飛,讓全班學生都參與進來,豐富了學生的精神世界。最后請代表來勾畫一下這個美麗的小鄉村,并且說說這樣排列的理由,再請同學來點評。學生們凝神思考后積極地展示自我。點評的小老師也很到位,先說優點再有禮貌地指出不足之處。例如在數株楊柳中間間隔地列入了桃樹和梨樹,緣于“楊柳數株,中夾桃李”。不但促進了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更讓思緒飛,使枯燥的小古文生動起來。
四、有溫度的評價
網絡上有這樣一篇文章:有人做實驗,每天連續對兩盆一樣的植物說不同的話,對其中一盆說“你長得真丑”,而對另一盆說“你長得真美”。一段時間以后,被說丑的植物慢慢枯死了,而被贊美的植物則越發生機勃勃。古人云: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可見語言是一把雙刃劍。
在深度學習中,有溫度的評價十分重要。《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評價也是為了培養孩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那“為什么評”“評些什么”“怎么評”“評了之后該怎么做”等問題就需要教師在設計課程時先解決。只有這樣,課堂評價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真誠、恰當的評價能激起學生心靈的碰撞和引發他們積極向上。首先,評價要真誠,恰當,不能僅僅是簡單的“你真棒”“你真聰明”,而應進行具體的表揚。
其次,《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教學過程中教與學互動,評價要能促進師生思維互動,相互溝通、補充和啟發。而在當下的課堂評價中,教師、學生都是評價的主體,師評生、生評生的形式都有,但以師評生為主約占全部課堂評價的 85%。教師雖然經常進行各種各樣的評價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提問,給學生的回答以回應,布置課堂練習和家庭作業,實施課堂小測驗等,但是形式過于單一,急需改進。
以上是我就統編教材課堂深度學習的一點小小的探索。
參考文獻:
[1]Marton F, Saljo R.On Qualitative Difference in Learning:Out come and Process[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76(46):4—1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李利.旨向深度學習的翻轉課堂設計[J].現代教育技術,2017(4):67—73.
[4]王勇,谷麗亞.優化語文課堂評價,有效提高課堂效率[J].求學,2018(12):6—8.
[5]王艷玲.中小學課堂評價的觀察與分析[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6(9):71—73.
[6]練玉梅.提高小學課堂評價效率的幾點思考——基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 [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3(9):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