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進榮
當今教育強調知識學習的探索性和創新性,教師不能再襲用傳統的滿堂講、滿堂問的模式。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審美樂趣。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感悟。依據這些教育理念,我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具體情況,采用以下的閱讀教學方法進行分析論證。
一、深入研究課堂教學,探索高效的閱讀教學
當今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發生了由“授之以魚”到“授之以漁”的根本轉變。用扎實多樣的訓練,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努力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使學生獲得一定的知識和技能。小學語文核心素養清單有以下幾點值得教師注意。
1.語文理解能力:能讀懂文本的主要內容,了解文本表達上的特點;知道積累優美的、有新鮮感的語文材料,具有初步的語感。2.語文運用能力:能根據具體語文情境和任務要求,在口頭和書面語言表達中嘗試運用自己獲得的言語活動經驗,文從字順。3.思維能力:能在閱讀、表達等言語活動中主動思考;能運用想象與聯想,形成對客觀事物的初步認識,對語言和文學形象的初步認識,具有初步的評判意識。4.初步審美能力:感受到漢字之美,具有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感受到人性之美:真善美,具有初步的審美體驗。
為此,我們針對不同的知識板塊,采取不同的訓練方法:字詞聽寫——循環放映;課外閱讀——每日一段,讀書筆記——天天都寫;閱讀理解——訓練能力,從總體方法到解題技巧,系統指導,反復錘煉。從基礎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學以致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上相互交叉,提高學習效率和語文實踐能力。
二、以詩詞教學為依托,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
中華詩詞博大精深,是我國文化藝術的瑰寶。讓詩詞走進校園,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從學校、年級、班級、個人四個層面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的誦讀活動。每天的課前十分鐘我們定為詩文晨讀,策劃組織多樣的誦讀活動,如詩歌配樂朗誦,誦讀表演,誦讀比賽,對對聯,背《三字經》,古詩文知識競賽,詩文接龍等,學校每學期都要組織一次大規模的詩詞吟誦、賞析活動,屆時評出“詩歌背誦大王”“校園小詩人”等,并和學校每年一屆的“快樂讀書節”有機結合,將誦讀詩歌作為閱讀的重點內容之一,讓學生大量誦讀詩詞,建立每名學生古詩背誦檔案,屆時將組織一次誦讀詩詞文藝匯演。比如:在學校開展小學語文中國詩詞大會“飛花令”集錦活動,以“花為主題”征集詩詞名句。如: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等等。
三、“讀、思、議、導”相結合,拓寬小學生閱讀思維
閱讀教學不能僅限于現成的教材,那樣學生的閱讀量會太少,閱讀面太狹窄,學生的視野放不開。在一般閱讀課文的教學中,應該力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按照讓學生“讀一讀”“想一想”“議一議”,最后由教師“點撥引導”的閱讀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比如:針對語文主題學習叢書《冬天是個魔術師》《雪》《貓和狗過冬》《有辦法》等,首先,要求學生會認生字,正確、流利地明讀詩歌、課文,積累詞語;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積極動腦的習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使學生既能正確流利的是用普通話朗讀,又能背誦詩歌。其次,在《叢書》中,選編了22篇以觀察為主題的文章,我們重點閱讀了其中的4篇,課前已布置大家進行了認真閱讀,并圈畫了喜歡的詞語。現在請同學們帶有問題思考性的閱讀。再進行到下一步驟,學生分小組交流認字,共同分享閱讀收獲,看哪個小組記的方法多、方法好。
綜上所述,閱讀教學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勞動,教師如何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如何從單純的字詞句的教學走向段篇的教學,注重從學生的閱讀能力入手,閱讀方法的選擇是很重要、很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