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來,順勢著來華學習深造的留學生數量日益增多,作為一所具有醫學專業的綜合性大學—三峽大學,也迎來了許多醫學留學生。這為臨床醫學一線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挑戰。作為鏈接“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橋梁學科—病理學,其在臨床醫學專業留學生教育中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三峽大學為實例,總結了近年來來華留學生病理學教學經驗和心得,探索了病理學在留學生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為其它醫學類院校提高留學生教育教學質量提供參考。
關鍵詞 留學生教育 病理學 教學模式 臨床醫學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6.046
Exploring and Thinking about the Pathology Teaching for the Foreign Students
——A case from the pathology teaching in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WANG Yanhua
(Department of Pathology,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Yichang, Hubei 443002)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foreign students came to China to further study clinical medicine, as a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with the discipline of clinical medicine —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also have recruited many medical students, which was put forward increasing requirements and challenges to the pathological teachers of clinical medicine. Since 2004, our school began to get foreign students, the teaching mode and management mode are still in the infancy stage, especially the various disciplines of medicine education is uneven. As a link between basic medicine and clinical medicine, the course — pathology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student education of clinical medicine specialty. Her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teaching experience of pathology course from foreign students in recent years, and explores the pathology teaching problems for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nd other medical colleges, and improves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education for them as a reference.
Keywords foreign student education; Pathology; teaching mode; clinical medicine
隨著現代高等教育信息化和國際化步伐的加快,近年來全國各高校留學生與日俱增。三峽大學自2004年開始招收來自印度、約旦、尼泊爾等國家留學生,在臨床醫學、管理學、工程學等專業學習,其數量逾過千人,其中,在臨床醫學專業的留學生數量最多。針對這些來華留學生開展教育,豐富了傳統醫學教育的內涵,帶動了高等醫學教育的長遠發展,促進了留學生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了我國高等醫學教育工作者的教學及科研水平。
1 探索的必要性
1.1 現實方面,來華留學生病理學考試通過率不高
考試,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和學習狀況的重要手段。從近年來看,來華留學生的病理學課程考試成績均相對不如其他科目的正態分布。就我校醫學院來華留學生病理考試成績來看,也存在這樣的狀況。我校醫學院病理學理論考試題型分為單選題、多選題、填空題、名詞解釋、簡答題和論述題。其中大部分學生可在簡答題和論述題上適當獲得一定分值,但是在選擇題和名詞解釋等客觀題上丟分太多。從考試題型難度上來講,若平時注意聽講,課后適當復習,大部分學生可以通過考試,達到合格。當然,我們的考試主要考察對書本理論、課后復習以及理解記憶的掌握程度。就分值比重來講,大部分(約60%)均達不到及格標準,究其原因,主要是對理論知識點理解不透徹,甚或有些學生更本沒有復習到位,再加上忽略了病理聯系臨床的思維,故而在主觀題型(簡答和論述題型)上偶爾也失分。比如,請聯系臨床,試著描述肝硬化的分類,及其各自的病理特征及臨床特點。
1.2 當今時代,病理學教學是醫學教學升華的橋梁
病理學教學內容包括疾病的病因、基本病變及其機理、臨床病理聯系以及疾病的結局和轉歸。它是連通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橋梁,使所授醫學知識從單純的理論過渡升華到臨床應用中去。比如,胃潰瘍與胃癌(潰瘍型)之間的鑒別,單從臨床癥狀上難以將兩者區別開來,但是如果對以上兩種不同疾病的病變特點掌握的十分清楚,可輔助臨床醫生從內窺鏡下的形態特征,甚或從活檢時的組織病理特征上進行確診,從而避免了誤診的發生。因此從一定程度上說,病理學知識是基礎醫學升華到臨床醫學的重要橋梁。
1.3 教學方面,亟需遵循病理學教學規律
遵循教學規律,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基本前提。病理學的教學,一定要遵循醫學教育的發展規律。比如,在學習《病理學》之前,學生應已掌握《解剖學》《組織學》和《生理學》的基礎知識,因為只有掌握了正常的組織結構、功能特點及其生理基礎,才能在病變情況下,對比分析病變組織結構及其特征。因此,要想提高留學生病理學教學質量,應注意遵循以下規律:首先,在低年級時就應該要求學生熟練掌握正常的組織結構及功能;其次,在病理學課堂教學時教師應將病變結構及機理解析到位,易于學生消化吸收;最后,需要學生具有較高的自律性,能及時對教師所授知識點進行鞏固,并能做到遇到難點時實時的與教師交流探討。遺憾的是,當前有的學校在留學生病理學教學中存在如下問題,以三峽大學實踐來看,一是我們在教學中,主要以英語的方式進行講授,部分課程穿插中文教育。由于我校醫學留學生大多來自印度、尼泊爾、約旦等國家,他們從小就學習了英語,因此采用全英文教學基本可達到教學目的。只是有部分學生在英語交流中其方言較重,尤其是清、濁輔音不分,增加了師生間互動的難度。[1]幸運的是,來校留學生都輔修了醫學漢語課程,部分學生的漢語水平幾乎達到他們的母語標準,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師生間的交流困境。二是留學生思想散漫、慵懶,自律性較差,注意力不集中,課堂紀律意識不強。比如,在病理學理論課上,遲到、早退、甚至曠課現象較為嚴重。[2]三是我校的留學生受開放式教學的影響,其思維活躍,行為自由、散漫,對病理學實驗的重視程度不高。如在講授新月體性腎小球腎炎時,有學生對新月體的結構組成理解不透徹,主要是因為前期組織學基礎知識掌握不太牢固,對其演變過程與病變機理把握不準。在病理實驗報告上顯示出作圖粗糙、不精細、標注出現明顯錯誤。四是我院留學生入學標準及評價體系不夠完善,他們的教育背景、知識結構、自律能力、文化修養等均參差不齊,這些也是影響留學生病理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3]由于來華留學生具有上述共性問題,如何通過同質化的課堂教學將具體的知識點傳授于他們,使他們都能消化吸收呢?因此,要在單位時間內完成預期的教學目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這就需要我們積極探索、思考并解決這些影響教學效果的共性問題了。
2 教學的探索與實踐
回顧近15年來,三峽大學留學生病理學教學的探索與實踐,我們主要采用了以下幾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1)前期注重教材選用:教材是知識的載體,是學生學習的依據,也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實現培養目標的重要載體。[4]我校醫學留學生主要來自亞非地區,針對這一生源特點,我們契合實際,選用以Rechard A主編的Robbins Pathology英文版教材,并滲透“互聯網+”模式進行教學。科學合理的教材選用,再配以執醫考試相關試題練習,使得他們在畢業后回國醫師資格考試通過率提高。
(2)課堂強化理論傳授:現實中,一個明顯的區別是,由于文化、經濟與教育等存在的差異,我們在對待留學生的課堂教學與本國學生的課堂教學方面,是不同的。在課堂上,許多留學生很好鉆研,很好發問,很好討論,所以,課堂氣氛一般來說,很活躍。這樣的課堂,對教師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精通講授內容,還要把準學生的思想脈絡,更要把握住課堂的節奏,使理論教與學相長。我校醫學院病理學教師在課堂傳授理論知識時,一般先回顧上一次課堂傳授的知識點,循序漸進地提出假設與推導,喚起學生對理論知識相關性的聯想,激發學生課堂提問的熱情與興趣,最后教師再根據這些,進行綜合小結,轉入新的理論知識傳授與講解。如此,可使理論傳授生動活潑,更適宜留學生對醫學理論知識的吸收。此外,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我們偶爾穿插中文,尤其是對一些特有病變相關的專業單詞(如萎縮、硬化等),將中文和英文結合,使疾病的病變得到完美詮釋,不僅使留學生體會到中國語言之美,更能加深他們對疾病的病變機理的牢固記憶。另外,為使中外文化在課堂相互交融,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我們時而適當穿插診斷學、中醫學和藥理學的相關內容進行講解,當然在不沖突課堂教學重點的前提下實施。為了激發留學生來課堂學習,我們將到課率與期末考試嚴格掛鉤,如2-5次以內缺勤,計為曠課并警告處理;5-10次缺勤,取消考試資格,以上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實驗加強技能指導:病理學課程,是一門實驗技能較強的課程。一般來說,病理學實驗課要體現出精細的觀察性來,主要是采用切片觀察和大體標本的觀察,其操作性不強。實驗教學一般都在多媒體數字顯影顯微鏡室內,首先教師演示教學內容相關的切片及其病變特點,大約30分鐘左右,然后學生自主觀察,期間可相互提問,可隨時就病變的特征及臨床聯系進行交流,時常會涉及到專業的醫學病理單詞,如梗死、化生和異型增生等,可結合病理總論理論知識點進行穿插講解,不僅溫習鞏固了以前所學所授的知識內容,也使具體的病變特征得到進一步的強化詮釋。當然,其中較為困難之處,是醫學專業英語水平的受限及臨床思維的相對滯后,使師生間的交流時常出現不夠通暢,有時候只能通過肢體語言表達,降低了留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效率。為提高教學效率,三峽大學病理系教師經常參加英語培訓,并組織集體備課,業余時還通過QQ、微信、醫學專業詞匯APP等軟件隨時學習醫學專業詞匯,以提高英、漢雙語教學質量。[5]
3 教法的借鑒與總結
留學生教育水平需要教師、學生雙方互作,教師的教育能力、學生的依從度,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為進一步提升教育教學水平,我院病理學系教師常常與其他醫學類院校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總結了許多值得借鑒的教學方法:一是以Robbins Pathology教材為主,輔以其他病理學雙語教材,再結合臨床課程相關內容,有的放矢地去教學,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為日后通過其生源國的執業醫師考試打下基礎;二是留學生考試以平時成績、理論成績、實驗成績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其中平時成績根據到堂與實驗報告繪制情況給分(權重20%)、理論卷面(權重60%)、實驗卷面(權重20%)。通過上述考核方式,可將過程管理與目標考核有機結合起來,客觀有序地推進病理學向臨床應用轉化。
4 小結
我校留學生教育任重道遠,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當前我校為省屬“雙一流”建設高校,病理學教師更應抓住這一關鍵時期,把醫學留學生教育提升一檔,在我校“水利水電特色鮮明”的辦學宗旨下,有序地提升留學生醫學教育質量水平,為所培養的留學生走向國際化貢獻力量,為我校“雙一流”建設增添光彩,為培養“高素質、強能力、應用型”卓越醫師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 辛曉明.來華留學生藥理學教學的探索與革新[J].教育教學論壇,2018(13):130-131.
[2] 王艷華.進一步提升臨床醫學專業留學生病理學教學成效的思考——以三峽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留學生病理學教學為案例[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8(09):117-119.
[3] 劉穎,喬敏.醫學本科留學生課堂教學質量學生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5(10):58-59.
[4] 陳驪珠,李奕豐,張墨.我國醫學留學生教育現狀與改革建議[J].基礎醫學教育,2018.20(09):778-780.
[5] 劉繼民.留學生醫學微生物學教學中英語語言的應用[J].醫學教育探索,2009.8(02):19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