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雯,葉艷娜,張馥緋,黃媛媛
(東莞衛生學校,廣東 東莞 523000)
翻轉教學又稱翻轉課堂教學或顛倒教學是指通過對知識傳授與知識內化的顛倒安排改變傳統教學中的師生角色,并對課堂時間進行重新規劃的新型教學模式[1]。翻轉教學為教和學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新思路[2]。“互聯網+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教學新常態背景下的重要體現,催生了新的教育形態,為師生創設了一種新的教學環境[3]。藍墨云班課是藍墨科技推出的一款免費移動教學助手App,是在移動網絡環境下,利用移動智能設備開展課堂內外即時反饋互動教學的云服務平臺,它集資源共享、在線學習、教學管理于一體,極大地提高了知識傳播的效率[4]。助產技術是助產專業的核心課程,針對目前“00后”中職護生學習容易倦怠,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方法不當、學習習慣不良,手機重度依賴等現狀,筆者在助產技術實訓教學中嘗試采用基于藍墨云班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現介紹如下。
選取我校中職助產專業2016級助產1班作為實驗組,共39人,2016級助產2班作為對照組,共40人。均為統招中職助產專業學生,年齡16~20歲。兩組嚴格按照教學計劃進行教學,授課教師為同一人。 第一次實訓內容為分娩基礎知識,分別用傳統教學方法對兩組學生進行實訓教學,即“講授—演示—指導”教學法。由教師先講解相應實訓項目的目的、用物和注意事項,然后演示操作步驟,演示完畢將護生分成8組,每組5人,進行練習,教師巡視指導。課堂上直接小測,對小測成績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顯示兩組差異無顯著性(P>0.05)。
1.2.1 教學方法 在助產技術實訓項目中選取產前檢查、產房常用技術、分娩期處理3個實訓項目開展實訓教學。實驗組基于云班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具體如下:
教師和實驗組學生均在手機上下載安裝云班課App,由教師創建班課,生成邀請碼,護生使用該邀請碼進入班課。
(1)課前準備。①理論知識梳理:課前3~4天教師將與下次實訓項目相關的理論知識以PPT 課件、操作指導電子文檔(包括目的、用物、操作步驟、注意事項4部分)、教學視頻等方式上傳到班課,注明學習知識點及學習任務,發送課程通知。護生進入班課將資源下載到手機并預習。②微課視頻制作:根據實訓項目的技能目標,針對操作中的重、難點步驟(如分娩期處理:產前的消毒、分娩鋪巾、自然分娩助產術、新生兒出生時的護理等),由教師在模型上操作并拍攝操作過程,后期配以講解,錄制成時長5~8分鐘的簡短視頻。課前3~4天通過班課發送給學生,學生可在手機上反復觀看學習。③學習疑問反饋:課前1天,教師在班課開展“討論答疑”,護生可以通過語音、圖片、文字等多種方式提出疑問,并進行討論,教師在線答疑。
(2)課中教學。①操作示范:先由教師示范實訓項目操作步驟,示范過程中對重、難點步驟和注意事項進行強調及解釋。②答疑解惑:示范完畢解答護生課前反饋的問題,共性問題集中解答,個別問題單獨指導。③分組練習:將護生分為8組,每組5人進行練習。④訓練作品反饋:學生進行分組練習,并發布作業/任務,要求學生在操作結束后提交本次的實訓視頻,由教師進行評價或學生互評。
(3)課后活動。①作業:教師在班課發布“作業/任務”,要求在規定時間內提交電子版實訓報告及實訓視頻,提交后由教師進行評價及開展學生互評。②測試:上傳測試題,設置時間段開展計時測試活動,學生“提交試卷”后即可查看評分、答案和解析。③頭腦風暴:開放實訓室,護生自主練習,在此期間,教師開展“頭腦風暴”,要求護生反思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習過程、學習效果和自主練習情況。④問卷調查:教師發布問卷,學生在班課內對教師教學方法及課程內容等進行評價。
1.2.2 評價指標(1)理論、操作成績評價。實訓教學結束后對兩組學生進行考核,考核方式、內容、標準及教師均相同,比較兩組學生考核成績。考核包括操作(70分)和理論(30分)兩部分,其中操作部分主要從用物準備、操作程序和護患溝通等方面進行評價。
(2)護生對教學效果的評價。自行設計教學效果評價問卷,比較兩組學生評價結果。問卷內容包括6個條目:有利于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有利于激發學習興趣,有利于提高協作能力,有利于提高操作技能學習效果,有利于鞏固理論知識,喜歡這種教學模式。選項為“是、一般、否”3種。問卷采用無記名方式填寫,現場發放,現場回收。共發放問卷79份,回收有效問卷79份。
1.2.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7.0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表1 兩組學生實訓考核成績比較(,分)

表1 兩組學生實訓考核成績比較(,分)
產前檢查產房常用技術分娩期處理項目 理論成績20.33±1.22 25.11±1.36 16.432<0.05 21.72±1.10 26.03±1.31 15.817<0.05 21.36±1.07 25.64±1.23 16.484<0.05操作成績52.04.±1.51 60.91.±1.87 23.171<0.05 53.35±1.93 62.04±1.77 20.874<0.05 51.05±1.74 63.01±1.42 33.511<0.05總成績74.71±2.14 87.68±2.57 24.343<0.05 71.38±2.44 88.12±2.08 32.908<0.05 73.76±2.19 86.94±2.33 25.894<0.05對照組實驗組t值P對照組實驗組t值P對照組實驗組t值P組別

表2 兩組學生對各自教學模式的評價[n(%)]
通過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了解學生對該教學模式的滿意情況。結果顯示:92%的學生對手機上使用藍墨云班課的教學模式表示認可,5%認為“一般”,3%選擇“否”。云班課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使教學空間從課堂延伸到網絡,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學習,獲取信息[5]。教師根據實訓項目的教學目標,通過云班課發布視頻、圖片等多種形式的教學資源,并根據教學反饋及學生的需求及時更新,實現學生自主化學習。
教師將教學資源上傳到藍墨云班課資源庫后,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相關資源進行學習;學生不受時間、空間限制,自主參與、完成各種云班課活動,學習方式更為靈活。問卷調查中,92%的學生認為該模式有利于鞏固理論知識。同時,藍墨云班課可以將整個教學活動數據化,實時記錄學生觀看資源、參加班課活動的情況,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反饋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并通過數據分析,了解學生學習習慣,調整教學計劃,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提高教學效果。運用軟件和教學視頻相結合方法,實現了教學資源的多元化,使課程內容更形象且直觀,易于接受和吸收。與此同時,學生在自主學習和討論的過程中,主動對知識進行記憶和整合,加深了對知識點的理解,更好地運用于臨床[6]。
傳統教學法的“講授—演示—指導”環節,沒有充足的時間給學生練習操作;同時教師在課堂上的示范操作,由于受座位角度、思想開小差等因素影響,很多學生課后易對操作步驟遺忘或產生爭議。而藍墨云班課資源庫可以存留教學資源,學生可以隨時觀看操作視頻,利用學校開放實驗室時間,同學之間相互指導練習,提高操作技能。操作結束后提交本次的實訓視頻,由教師進行評價或學生互評。課后教師開展“頭腦風暴”,要求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習過程、學習效果和自主練習情況。
綜上所述,在助產技術實訓教學中嘗試應用藍墨云班課的翻轉課堂,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預習、思考、探討、交流鞏固、理解和消化知識,使教學不再是教師的單一授課,學生積極參與,優化了實訓教學效果。但學生對該教學模式的熱情是否會保持,教師是否有充足的時間管理、維護自己的移動課程等,還需在今后的實踐中進行探討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