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妮娜 ,劉瑞雪 ,楊 陽
(1.衢州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衢州 324000;2.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浙江杭州 310003)
臨床實習是助產專業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的重要階段,在這一時期學生會存在不同程度的壓力。而實習初期是學生適應實習生活的關鍵時期[1],往往面臨著較大壓力[2],若不能正確處理,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對助產專業的認同。采用積極的應對方式可有效緩解壓力,而采用消極的應對方式有可能導致身心疾病[3]。一直以來,產房、產科工作量大,壓力大,風險高,承擔著促進母嬰健康、維護母嬰安全的重要責任[4]。本研究通過對助產專業學生實習早期壓力源及應對方式進行調查,為今后針對性地進行教學管理提供依據。
選取我院2016級150名助產專業實習生為研究對象,分布于省內38家綜合性醫院及婦幼保健院。
1.2.1 一般資料問卷 由研究者自行設計,內容包括姓名、性別、家庭情況、是否為獨生子女、志愿選擇情況、學習情況、是否擔任班干部、對專業的喜愛程度等。
1.2.2 學生壓力源量表 該量表為曹穎等[5]于2001年編制的實習護生壓力源量表,包含32個項目6個維度,即對知識和技能的需求、工作性質與內容、監督與評價、病人的情況、病房環境與設備、教學安排。每個項目設有4個選項,從沒有壓力感到重度壓力感,以0~3分表示。將壓力水平根據均數的高低進行描述,并將結果分為3個水平:均數<1.00為低水平的壓力,均數1.01~2.00為中等水平的壓力,均數2.01~3.00為高水平的壓力。問卷Cronbach's α值為0.86。
1.2.3 應對方式量表 該量表由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兩個維度組成,共包含20個項目。其中1~12項屬于積極應對維度,13~20項屬于消極應對維度。每個項目設有不采用、偶爾采用、有時采用、經常采用4種選項,對應的分數為0~3分。該量表重測信度為0.89。
采用問卷調查法,在助產專業學生實習初期(實習前3個月)發放網絡問卷,并由研究者在微信群采用統一指導語指導學生填寫問卷。共發放15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29份,有效率為86.0%。
數據采用SPSS統計軟件進行分析。對壓力源及應對方式評分用均數±標準差形式進行描述。
我校助產專業實習生中有129人參與了本次調查,其中獨生子女26人(20.2%),居住地為農村的104人(80.6%),擔任班干部的35人(27.1%),自愿選擇助產專業的88人(68.2%),性格內向的54人(41.9%)。

表1 助產專業學生實習早期壓力水平

表2 助產專業學生實習早期前10位壓力源

表3 助產專業學生實習早期前10位壓力應對方式
實習早期是學生進入臨床實習的關鍵時期,若在此階段壓力過大或不能正確處理,將影響臨床實習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48.1%的學生處于中等壓力水平,甚至有少部分學生處于高壓力水平,這與國內部分研究[6]結果相似。這可能是由于學生剛進入臨床實習,定期輪轉各科室,未適應陌生的環境,因而壓力較大。其中處理病人緊急情況的能力、學校教學與臨床需求之間的差距、自己所具備的知識水平成為學生在實習早期排名前3的壓力源。
首先,大部分實習生在省內各家婦幼保健院實習,實習科室主要為產房、產科,壓力大,風險高。就助產工作本身來講,陰道分娩的影響因素復雜,過程千變萬化,助產士必須具備處理緊急情況能力[7]。而助產專業學生剛進入臨床實習,發現了學校教學與臨床實際之間的差距,切身感受到自己缺乏助產士必備的能力。因此,處理病人緊急情況的能力、學校教學與臨床需求之間的差距成為實習早期最主要的壓力源。就高職學生特點而言,理論基礎相對薄弱,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較差,進入臨床實習后,發現自己所具備的知識水平較低,這成為實習早期第三大壓力源。
高職助產專業學生實習早期排名前10的應對方式均為積極應對,如“盡量看到事情好的一面”“改變自己的想法,重新發現生活中什么重要”“盡量控制自己的失望、悔恨、悲傷和憤怒感情”等,與國內相關研究結果相似[8]。究其原因,可能是高職學生動手能力較強,即使在實習早期存在諸多壓力源,但積極性很高,容易得到帶教教師和病人的好評,激發工作的熱情。且助產專業女生占多數,學習氛圍相對較好,加之學校教師、臨床帶教教師的良好示范與積極引導,使得學生能夠積極面對實習期間的壓力源。
首先,應加強助產專業學生在校期間的綜合素質教育。學生綜合素質是其核心競爭力,主要包括心理素質、專業技能、交際和表達能力、臨床應變能力、臨床實踐能力等。臨床應變能力和臨床實踐能力可以使護生在實習階段有效規避風險,更好地服務病人。同時也要加強在校期間專業知識及專業技能教學,改變大多數學生“應付考試”的學習態度,激發其學習動機,不斷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其次,促進學校教學與臨床教學的銜接。近年來,衛生類高職院校不斷推進校企合作,并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模式。但本研究結果表明,校企合作仍存在很多問題,大多數學生仍感覺到學校教學與臨床需求有較大差距,并成為實習期的第二大壓力源。因此,高職院校應根據臨床新技術的發展,不斷改革課程設置,組織多次臨床見習,使學生在臨床實踐中學習新技術,縮短教學與臨床實際的距離。
最后,加強實習階段的監督指導。教師應在學生實習階段與學生及帶教教師保持密切聯系,及時了解學生在實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并給予相應的指導,減輕實習期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