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梅 ,王曉暉 ,周艷霞 ,吳紅濤 ,林 燕 ,龍登輝
(1.貴陽市白云區大山洞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貴州 貴陽 550014;2.貴陽護理職業學院,貴州 貴陽 550081;3.貴陽市白云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貴州 貴陽 550014)
居民健康檔案是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通過門診、入戶、進社區等方式為城鄉居民提供衛生服務過程的規范記錄,是以居民個人健康為核心、貫穿整個生命過程、涵蓋各種健康相關因素的系統化文件記錄[1]。居民健康檔案包括個人基本信息、健康體檢信息、重點人群健康管理記錄和其他醫療衛生服務記錄。為轄區居民建立統一規范的居民健康檔案是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的重要內容之一。為提高居民健康檔案的管理及利用水平,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發展,筆者于2018年6—7月對貴陽市白云區居民健康檔案建設情況進行調查。
貴陽市白云區轄區共10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其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各5家。調查對象為健康檔案管理人員、負責人及轄區居民。
采用現況研究的普查方式對貴陽市白云區轄區10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居民健康檔案建設情況進行調查。居民滿意度調查采取多級抽樣方法,城市及鄉鎮居民各200人,發放問卷400份,問卷有效率為100.00%。
根據文獻和本地實際情況自制問卷,按照調查對象將問卷分為3種,即公共衛生工作人員問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負責人問卷及社區鄉鎮居民問卷。調查內容:(1)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本情況;(2)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居民健康檔案建設現狀,即健康檔案的建立、管理及使用情況;(3)居民對健康檔案的滿意度。評價指標[2]:(1)電子健康檔案建檔率(建立電子健康檔案人數/檔案總份數×100%);(2)健康檔案使用率(有動態記錄的檔案份數/檔案總份數×100%),有動態記錄的檔案是指一年內與患者的醫療記錄相關聯和(或)有符合對應服務規范要求的相關服務記錄的健康檔案。資料收集方式包括自填問卷、訪談及座談會等。制作調查工作手冊,對調查員進行統一培訓,測試合格后開展調查工作。開展預調查,針對出現的問題及時完善問卷。問卷回收后,由專業人員進行核查,對缺項、錯填等及時補正,以保證問卷質量。
運用Excel軟件建立數據庫,進行數據整理;運用SPSS 23.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定性資料采用率描述,兩種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為0.05。
白云區轄區共10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5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2家為公立性質,其余3家分別為個體承辦、企業承辦及社會承辦;5家鄉鎮衛生院均為公立性質。10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均為醫療保險定點機構,轄區常住人口283 900人,每家衛生服務機構平均服務28 390人(見表1)。

表1 貴陽市白云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本情況
10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均為電子檔案與紙質檔案并用,兩家檔案管理系統與臨床業務聯通。共建立居民電子健康檔案208 300份,建檔率、平均合格率及利用率分別為73.37%、72.26%及50.86%;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鄉鎮衛生院的建檔率差異無顯著性(P>0.05),合格率及利用率高于鄉鎮衛生院(P<0.05)。10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高血壓患者健康檔案共16 545份,建檔率31.39%;糖尿病患者健康檔案4 979份,建檔率24.54%。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老年人建檔率及高血壓患者建檔率均高于鄉鎮衛生院,而糖尿病患者建檔率低于鄉鎮衛生院(P<0.05),見表 2。

表2 白云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居民健康檔案建設情況(%)
居民滿意度為95.50%,社區居民及鄉鎮居民的滿意度分別為95.20%及96.00%,差異無顯著性。
10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均配有一名健康檔案管理人員,均為兼職。10名健康檔案管理人員的平均年齡為30.7歲,其中,護理專業8人,公共衛生管理專業1人,經濟管理專業1人;大專6人,本科2人,中專2人。
3.1.1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居民健康檔案合格率高于鄉鎮衛生院 調查顯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居民健康檔案合格率及利用率均高于鄉鎮衛生院,原因可能是:(1)服務對象不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服務對象為城市社區居民,而鄉鎮衛生院的服務對象為農村居民,一般而言,社區居民的文化素質及健康意識高(強)于農村居民,對健康檔案的認可度及接受度也高于農村居民,因而在建檔過程中,社區居民更愿意配合,提供的信息資料更全面、質量更高。(2)檔案建立者不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建檔工作由從事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醫務人員承擔,他們全程參與從建檔、錄入及后續的質量考核等一系列工作,在各環節把控檔案質量。鄉鎮衛生院的建檔工作由村衛生室的村醫完成,檔案建成后,交鄉鎮衛生院醫務人員錄入、整理,接受上級部門考核時,多數村醫不在考核現場,一般是鄉鎮衛生院的醫務人員接受考核,如果后者未能將檔案考核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反饋給村醫或反饋不到位,就可能導致問題持續存在。
3.1.2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居民健康檔案利用率高于鄉鎮衛生院可能的原因為檔案管理機制不健全及村醫工作繁重。農村居民的健康檔案由村醫建立,紙質及電子檔案均上交鄉鎮衛生院,由鄉鎮衛生院醫務人員錄入和管理,村衛生室并未建立檔案管理系統,導致農村居民在村衛生室就診時健康檔案與患者“分家”的狀況。當農村居民信息發生變化時,檔案信息無法進行及時更新。此外多數村醫既要承擔繁重的醫療工作,又要負責公共衛生工作,由于精力有限,往往會影響健康檔案建設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的開展。如果村醫未能及時登記接診記錄、更新健康檔案信息,勢必造成“死檔”及“信息孤島”,從而影響鄉鎮衛生院健康檔案利用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健康檔案由醫務人員直接建立及管理,當城市居民就診或重點人群接受訪視時,醫務人員能及時更新檔案信息,提高了健康檔案利用率。
3.1.3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老年人及高血壓患者建檔率高于鄉鎮衛生院 調查結果顯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老年人及高血壓患者建檔率高于鄉鎮衛生院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面:(1)社區老年人及慢病人群對健康的關注度、需求度更高,健康管理依從性也更高。(2)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鄉鎮衛生院的健康管理機制不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重點人群的健康管理由醫務人員從建檔、資料管理、體檢、隨訪、健康指導等進行全程跟蹤,一般不會出現脫節及信息不對等現象;農村居民重點人群的建檔及隨訪管理由村醫完成,老年人體檢由鄉鎮衛生院完成,導致重點人群相關信息不連續、不對等、反饋不及時。鄉鎮衛生院糖尿病患者建檔率高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調查結果顯示,白云區居民對健康檔案滿意度較高,為95.50%;社區及農村居民滿意度分別為95.20%、96.00%,差異無顯著性。隨著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持續推進,居民對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接受程度和認可度也越來越高。特別是經濟條件相對較差的農村居民,對于能免費享受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認可度和滿意度均明顯提高。
3.3.1 加強健康檔案管理制度建設 完善健康檔案管理機制,做好頂層設計,從制度層面加強鄉鎮衛生院健康檔案建設工作,通過衛生行政機構構建各機構互動協調管理體系,加強公共衛生機構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建檔的指導[3]。實現檔案建立、錄入、管理及考核工作一體化,在基層一線完成錄入及考核,優化建檔流程,提高檔案合格率及利用率。
3.3.2 加強信息化建設 從某種程度上講,電子檔案就像“血細胞”,要想使其變成“活檔”,還需要流動的“血管”——網絡、數據交換的“心臟”——信息平臺,只有依托信息平臺,將紙質檔案電子化,使其在衛生信息系統流通起來,才能避免“信息孤島”[4]的產生,進而提高健康檔案使用率[5]。
3.3.3 加強基層公共衛生人才隊伍建設 調查結果顯示,白云區10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健康檔案管理人員均為兼職,8人為護理專業,1人為公共衛生專業,1人為經濟管理專業,學歷以大專為主。為節約人力資源成本,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健康檔案管理人員常常兼職其他工作,崗位安排及人員配置不合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健康檔案的精細化和規范化管理。建議完善用人機制,加強基層公共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培養既懂信息管理,又懂公共衛生知識的復合型人才,提高健康檔案建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