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編輯部

從沒有哪個時代,能比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物質更豐富多彩。同時,也從沒有哪個時期,能比我們所面臨的食品安全問題更為揪心緊迫。在成功地擺脫了“不夠吃”的大問題之后,今天擺在我們面前的緊迫難題是“不敢吃”。
食品安全重于泰山。習近平總書記說:“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既是食品安全的重要內容和基礎保障,也是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任務。要把農產品質量安全作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關鍵環節,堅持源頭治理、標本兼治,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確保廣大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2019年5月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發布。習近平總書記“四個最嚴”要求,成為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指導方針。
保障食品安全離不開科技的支撐與引領。《意見》指出,加大科技支撐力度,將食品安全納入國家科技計劃,加強食品安全領域的科技創新,引導食品企業加大科研投入,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機制。
“十五”至“十二五”期間,在5億余元國家科技計劃專項經費的支持下,我國的食品安全科技取得了長足進步,基本構建了我國食品安全科技的創新體系:
圍繞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監測預警、檢測溯源、應急處置以及安全控制等方面,我國加強食品安全科技支撐能力建設:風險評估技術取得系列突破,國際標準制定有了話語權,顯著提升了我國國際地位;建立了覆蓋全國的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監測預警體系,食品安全監測由被動應付轉向主動保障;食品安全檢測與危害識別技術實現定向檢測到非定向篩查轉變,精度和廣度得到大幅提升,技術水平基本與國際接軌;食品安全快速檢測試劑和裝備產業化水平明顯提升,市場監管和應對突發事件能力顯著增強;溯源技術得到廣泛應用,實現食品安全雙向追溯,保障了食品貿易安全;創建了各具特色的食品安全控制模式,綜合科技示范成效顯著,食品產業核心競爭力明顯提升。
食品安全是食品產業的基礎,也是健康的直接保障。要做到食品安全與健康并行,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同時,提升人民健康水平。安全的食品是產出來的,也是管出來的,但是不管在生產的過程當中,還是監管的環節,科技支撐都是提升食品安全水平不可缺少的動力與保障。
保障食品安全,從根本上要靠轉變食品產業發展方式、推動食品產業轉型升級。應按照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依靠高科技改造提升傳統農業,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逐步實現農業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制定食品工業發展規劃,明確食品工業發展目標和發展重點,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加快技術進步,淘汰落后產能,促進食品工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鼓勵引導食品企業落實良好生產規范(GMP)、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HACCP)等先進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推行新標準、新技術、新的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建立食品安全控制關鍵崗位責任制。加強企業食品安全師培訓和認證工作,大型食品企業應內設食品安全監控機構,并做到專人負責、持證上崗,確保各項食品安全措施落實到位。依靠科技手段,積極培育食品加工配送中心、生鮮處理中心、中央廚房等,加快發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等現代商業業態,鼓勵具備集散功能的食品批發市場、集貿市場等場所升級改造,引導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食品攤販逐步進入集中交易市場、店鋪等場所,不斷提高食品產業的規模化和集約化水平。
保障食品安全,需要加強食品安全監管能力建設。圍繞強化檢驗檢測手段、健全溯源體系等,制定實施食品安全專項規劃,切實加大投入力度,強化軟件和硬件建設,提升食品安全監管的科學化現代化水平。在有機整合現有檢驗檢測資源的基礎上,大力加強各級食品檢驗檢測技術機構和重點實驗室建設,積極引進先進檢驗檢測技術和設備,鼓勵檢驗檢測方法創新,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科學高效的檢驗檢測體系。強化基層食品安全監管隊伍建設,建立多層次教育培訓體系,推行監管執法裝備標準化,不斷提高隊伍素質和監管效率。積極培養食品安全高層次人才,鼓勵支持與食品安全有關的科學研究,將重點放在食品檢測、食物中毒診斷與處理、食品危害物溯源、食品安全事件預警技術研究以及食品安全管理、監測檢驗設備科技創新等方面,并切實加大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力度。
保障食品安全需要科技引領。積極運用先進適用技術,加快建設集食品安全風險排查、監測、評估、預警等于一體的食品安全風險控制體系,全面提高食品安全風險防控能力。
一是加強風險排查監測工作。以農藥與獸藥殘留、環境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生物毒素、違禁化學品等為重點,對我國迫切需要控制的食品污染物殘留危險性評估技術進行系統攻關。從食用農產品及食品生產加工源頭開始,全面開展食品安全風險源普查工作,統籌安排食品安全風險監測任務,使之覆蓋產地環境、種植養殖、生產加工、貯存流通、餐飲服務、進出口等各個環節,及時發現各類傾向性、苗頭性問題。
二是完善風險分析評估制度。建立科學的食品安全風險評價機制,及時確定各類食品不安全因素的風險等級,并據此制定合理的風險管理措施,使有限的監管資源能夠集中到風險高發的環節和領域。
三是構建高效快速的預警系統。積極推進政府部門及企業相互聯通的食品污染物、食源性疾病監測與食品安全信息共享平臺建設,對可能引發食品安全問題的危險因素及時采取預警措施,提高應急處置能力。積極研究和推廣應用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預警的新技術、新方法,不斷提高監測預警的效能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