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王雯慧
“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關系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食品安全狀況總體上保持了穩中向好的基本局面,但是新時代食品安全面依然面臨許多問題。食品安全問題十分復雜,治理相當艱巨。
食品安全溯源解決方案用于記錄綠色食品生產、加工、質檢、運輸等信息,并使質檢管理人員或消費者可通過掃描或上網輸入碼號的辦法進行產品溯源查詢實現食品安全的可追溯性保障,為食品安全提供一定的保障。近年來,食品安全溯源越來越受到關注,市面上流通的零售食品目前大多都有了二維碼。消費者認為,有了食品溯源技術,更放心了。

食品安全溯源機制最早源于 1997 年歐盟為應對“瘋牛病”問題而逐步建立并完善起來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具體而言,食品溯源指食品質量在消費端出現問題,可以通過食品標簽上的溯源碼進行聯網查詢,查出該食品的生產企業、食品的產地、具體農戶等全部流通信息,明確事故方相應的法律責任,食品安全溯源體系的建立有賴于物聯網相關的信息技術。
新《食品安全法》頒布以前,我國在食品溯源方面做了諸多探索。早在 2003 年,我國就啟動了“中國條碼推進工程”,國內部分蔬菜、牛肉產品開始擁有屬于自己的“身份證”。2005 年,國家質檢總局頒布了《出境水產品溯源規程》,規定必須標識出出口水產品及原料。同年,北京順義區啟動蔬菜包裝分裝盒質量可溯源制度。2007 年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啟動了《農產品溯源質量快速溯源系統設計與運行規范研究及技術實現》,我國不斷推動食品可追溯體系的建設,其是 RFID 技術引入食品溯源,為“農田到餐桌”的全程追溯體制建設提供了新的支持。
2015 年初,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重要產品追溯體系建設的意見》,指出要應用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建設追溯體系,實現產品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是強化全過程質量安全管理與風險控制的有效措施,對于提升企業質量管理力、促進監管方式創新、保障消費安全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2015 年 10 月 1 日新修訂實施的《食品安全法》中明確規定要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制度。
2016 年 6 月農業部《關于加快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的意見》發布,圍繞建立追溯管理運行制度,搭建信息化追溯平臺,制定追溯管理技術標準,開展追溯管理試點應用等展開工作。
2017 年是我國食品追溯推進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強調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建設是我國“十三五” 的一項戰略工程,要求 2020 年建成互通共享的全國食品追溯體系,讓“可溯源”食品走進百姓餐桌。
2019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發布,提出到2020年,基于風險分析和供應鏈管理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初步建立,到2035年基本實現食品安全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意見》提出要建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食用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和食品生產企業對其產品追溯負責,依法建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確保記錄真實完整,確保產品來源可查、去向可追。國家建立統一的食用農產品追溯平臺,建立食用農產品和食品安全追溯標準和規范,完善全程追溯協作機制。加強全程追溯的示范推廣,逐步實現企業信息化追溯體系與政府部門監管平臺、重要產品追溯管理平臺對接,接受政府監督,互通互享信息。
2019年6月,商務部、工信部、農業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協同推進肉菜中藥材等重要產品信息化追溯體系建設的意見》。專家表示,此次出臺的《意見》體現出多部委聯合、多產品齊抓的特點,有助于保障相關產品的安全消費,助推消費升級。中國蔬菜流通協會食品安全委員會會長李偉在接受上海證券報采訪時表示“追溯體系運行很多年了,之前部委、行業、企業都有建設,追溯平臺有成百上千家,很難形成統一的標準,這次七部委統一發文,有助于形成統一的平臺。”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食品追溯系統也做的越來越完善。據悉,食品溯源需要用到多種技術,主要有以下幾種。
RFID信息技術采集。食品追溯系統將利用RFID先進的技術并依托網絡技術、及數據庫技術,實現信息融合、查詢、監控,為每一個生產階段以及分銷到最終消費領域的過程中提供針對每件貨品安全性、食品成分來源及庫存控制的合理決策,實現食品安全預警機制。RFID技術貫穿于食品安全始終,包括生產、加工、流通、消費各環節,全過程嚴格控制,建立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鏈的食品安全控制體系,形成各類食品企業生產銷售的閉環生產,以保證向社會提供優質的放心食品,并可確保供應鏈的高質量數據交流,讓食品行業徹底實施食品的源頭追蹤以及在食品供應鏈中提供完全透明度的能力。
物聯網技術。WSN(無線傳感器網絡)就是由部署在監測區域內大量的廉價微型傳感器節點組成,通過無線通信方式形成的一個多跳的自組織的網絡系統,其目的是協作地感知、采集和處理網絡覆蓋區域中被感知對象的信息,并發送給觀察者。傳感器、感知對象和觀察者構成了無線傳感器網絡的三個要素。而構成WSN網絡的重要技術,Zigbee技術以其低復雜度、自組織、低功耗、低數據速率、低成本的優勢,逐漸被市場所接受。
EPC全球產品電子代碼體系。EPC的全稱是Electronic Product Code,中文稱為產品電子代碼。EPC的載體是RFID電子標簽,并借助互聯網來實現信息的傳遞。EPC旨在為沒意見單品建立全球的、開放的標識標準,實現全球范圍內對單件產品的跟蹤與追溯,從而有效提高供應鏈管理水平、降低物流成本。EPC是一個完整的、復雜的綜合的系統。食品追溯系統將結合EPC技術,把所有的流通環節(包括生產、運輸、零售)統一起來,組成一個開放的、可查詢的EPC物聯網,從而大大提高對食品的追溯。
物流跟蹤定位技術。要做到食品追溯,就要貫穿整個食品的過程,包括生產、加工、流通和銷售,全過程必須嚴格控制,這樣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的食品安全控制體系,以保證向社會提供優質的放心食品,并可確保供應鏈的高質量數據交流,讓食品行業徹底實施食品的源頭追蹤以及在食品供應鏈中提供完全透明度的能力。因此,物流運輸環節對于整個食品的安全來說就顯得異常重要。
GIS(地理信息系統)和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技術的運用,正好解決了物流運輸過程中的準確跟蹤和實時定位的難題。GIS是以地理空間數據為基礎,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適時的提供多種空間和動態的地理信息,是一種為地理研究和地理決策服務的計算機技術系統。尤其是近些年,GIS更以其強大的地理信息空間分析功能,在GPS及路徑優化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是一種利用地球同步衛星與地面接收裝置組成的,可以實時進行計算當前目標裝置(接收裝置)的經緯度坐標,以實現定位功能的系統。現在越來越多的物流系統采用GIS與GPS結合,以確定運輸車輛的運行狀況。食品溯源系統通過組建一張運輸定位系統,可以有效的對食品進行監控與定位。

此外,有專家指出,新興的區塊鏈可以增強透明度并能有效推動食品可追溯性。這是因為區塊鏈的分布式記賬、密碼學以及智能合約這些技術具有去中心化、公開透明、不可篡改及可追溯等特點,恰恰契合了食品溯源防偽的需求。
在應用方面,據中國物品編碼中心技術研究部主任李素彩介紹,目前對于一些價值較低的工業化生產食品,如面包、餅干等可以追蹤到批次,而一些特殊的、價值較高的產品,如茶葉、白酒等高檔產品可以追蹤到單品,實現“一物一碼”。
對于企業來說,可追溯體系改善供應鏈的管理, 提升企業信心。 一旦農產品發現存在著安全問題, 有利于找到其源頭并將產品召回,將損失降到最低, 優化產業鏈流程,有助于企業打造更受消費者歡迎的品牌,從而帶來更高的市場份額和更多的客戶。此外,建立可追溯體系還可以讓保險和訴訟的成本有所降低,減少食品召回的成本,防止造假行為, 并幫助企業迅速回到正常狀態。提升生產及經營技術。導入產品溯源制度,生產者必須配合標準作業規范從事生產、經營管理,將有利于農民進行合理化生產,提升生產技術與管理能力。
對于消費者來說,食品溯源系統串聯著從種植養殖、生產、流通,以及銷售和餐飲服務等多個環節, 合格的溯源體系能夠將食品的整個生產經營過程始終納入有效監控中,通過食品溯源能知道食品產自哪里,生產批次等信息,會更加放心,有二維碼的食品更是一種質量安全保障。
此外,食品安全溯源有助于提升政府公信力。在相關法律法規的基礎上,進一步制定和完善食品溯源制度、市場準入制度和具體的實施細則,明確政府、生產者、消費者三個行為主體的責任和義務,使質量追溯工作從企業資源轉向一種政府強制行為,加強政府的監督管理,從源頭抓起,嚴厲處罰違法違規行為,減少企業間的不公平競爭現象。
一個產品如果能追溯,能知道它從哪里來,就會放心一些,更安全一點,但是食品溯源并不等于食品安全。“很多人有一種錯誤的認識,認為食品可追溯就等同于食品安全,這是不科學的。食品安全是一個綜合的系統工程,追溯只是保障其安全的一個方面。追溯的目的是找到出問題的產品,然后找到出問題的原因,是供應鏈、生產、流通、配送、上架等其中哪個環節出的問題。將危害降到最小。
食品安全問題是經久不衰的話題,食品溯源市場未來前景廣闊,食品安全及質量追溯仍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高居消費者、企業、政府及國家最為關注的焦點問題前列。一套完整的食品安全可追溯體系,應實現從田間到餐桌全覆蓋,且要保證數據真實可信,這就對溯源服務商提出嚴格要求。通過安全食品溯源,可以記錄食品的生產、銷售、流通甚至消費領域各個方面的信息。除了追溯,還需要檢測、法律法規, 標準體系等一系列的要素來保證食品安全。未來仍然有很長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