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楊陽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曾經統治者興師動眾、勞民傷財才能享用到的荔枝,如今已是店鋪超市里的“老面孔”。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生鮮食品(肉類、水產品、禽蛋、牛奶、蔬菜、水果)規模超過13億噸,達到13.28億噸,人們足不出市便可以購買到全國甚至全球的生鮮食品。
近年來,隨著農業結構調整和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生鮮食品的產量和流通量逐年增加,全社會對生鮮食品的安全和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生鮮食品本身的特性,極易出現損害和腐蝕,且造成損失較為嚴重。因此,為保證生鮮食品的物流環節順利完成,使其價值得以實現,必須不斷完善加工、運輸、配送等物流環節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新科技、新技術的投入和應用。
生鮮食品冷鏈物流是指使肉、禽、水產、蔬菜、水果、蛋等生鮮食品從產地采收(或屠宰、捕撈)后,在產品加工、貯藏、運輸、分銷、零售等環節始終處于適宜的低溫控制環境下,最大程度地保證產品品質和質量安全、減少損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應鏈系統。
生鮮食品冷鏈物流與一般常溫物流系統相比,具有高投入、高要求的特點:第一,生鮮食品冷鏈物流各環節的管理與運作都需要專門的設備和設施,建設投資較大、回報期較長;第二,生鮮食品冷鏈物流的生產和消費較分散,市場供求及價格變化較大,天氣、交通等各種不確定的影響因素較多,其運作和能耗成本較高和較不穩定;第三,生鮮食品冷鏈物流要求冷鏈的各環節具有較高的組織協調性,保障物流環節和物流交易次數較少,保證易變質的時效性強;第四,生鮮食品冷鏈物流要求較高的信息技術對農產品進行安全性的質量監控或實時跟蹤。
河南工業大學物流管理系主任王焰認為,發展冷鏈物流,其中可以促進諸如農產品、水產品、畜禽肉類等的商品流通,降低資源損耗,從而增強社會資源的利用率。同時,王焰也指出,我國食品冷鏈產業發展存在著以下幾個制約因素。
一是設備落后、技術水平低,導致無法為易腐食品流通系統地提供低溫保障。易腐物品裝車大多在露天而非在冷庫和保溫場所操作,80%—90%的水果、蔬菜、禽肉、水產品都是用普通卡車運輸,運輸這些易腐食品時大多在上面蓋一塊帆布或塑料布,有時棉被還成了最好的保溫材料。
二是行業標準落實不到位,很多企業沒有按照國家標準執行,自律性差,行業發展舉步維艱。中國的冷鏈系統還只是一個早期的冷凍設備市場,掌握的冷鏈技術在很多食品種類上還不能完全應用。
三是產業配套不全。易腐食品的時效性要求冷鏈各環節必須具有更高的組織協調性。然而,中國冷鏈產業的整體發展規劃欠缺影響了食品冷鏈的資源整合,供應鏈上下游之間缺乏配套協調。
四是價格偏高,成本太大。伴隨著冷鏈物流發展而來的是冷鏈物流理念推廣薄弱,冷鏈物流的要求比較高,相應的管理和資金方面的投入也比普通的常溫物流要大,價格也相對偏高等都困擾著我國冷鏈物流企業。

當前,我國冷鏈物流呈現爆發式發展的時期。統籌多方協調、構建適合中國國情的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顯得極為關鍵,這便需要看得見手和看不見的手一起操作—政府應充分發揮宏觀調控作用,制定國家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
在科技政策方面,將冷鏈物流技術發展作為重要內容,納入國家發展規劃和科技計劃。建立健全檢查與監督機制,盡快制定與國際接軌的農產品冷鏈物流指導準則與相關標準,包括整個冷鏈物流節點的相關標準和良好操作規范。充分發揮現有國家和部門相關檢測機構的作用,建立健全檢查與監督機制,積極推行專業認證和市場準入制度,建立農產品冷鏈物流質量安全屏障。
同時,實施供應鏈物流管理模式,推動中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的健康、穩定、快速發展,選擇重點品種、重點區域先行試點。根據國家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的總體要求,以及區域資源稟賦和優勢農產品布局,積極推進各具特色的區域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選擇重要品種建立冷鏈通道試點。加大投入,建立以“企業為主體、政府引導、多方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
近年來,我國相關部門及地方政府陸續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推進冷鏈物流標準化的建設。
2018年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重視農產品冷鏈物流,重點解決農產品銷售中的突出問題,加強農產品產后分級、包裝、營銷,建設現代化農產品冷鏈倉儲物流體系,打造農產品銷售公共服務平臺,支持供銷、郵政及各類企業把服務網點延伸到鄉村,健全農產品產銷穩定銜接機制,大力建設具有廣泛性的促進農村電商發展的基礎設施,鼓勵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創新發展基于互聯網的新型農業產業模式,深入實施電商進農村綜合示范,加快推進農村流通現代化。
2018年4月,商務部市場建設司、國家標準委服務業部兩部門聯合推廣農產品冷鏈流通標準化示范工作,確定廈門等4個城市和9家企業為2018年農產品冷鏈流通標準化示范城市和示范企業。
2018年3月,北京市商務委完成了北京市地方標準《食品冷鏈宅配服務規范》(以下簡稱“規范”)制定、征求意見,將發布“規范”,該“規范”對冷鏈宅配的易腐食品貯藏溫濕度要求進行了明確的規定。主要針對生鮮宅配企業做出了詳細的規定,尤其是在商品存儲、配送、出庫等環節中提出嚴格的溫控標準,為其提供統一衡量與執行標準,提升商品品質。
2018年5月,石家莊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快發展冷鏈物流的實施意見》,《意見》指出,調整本市西南區域冷庫多、東北區域少的分布態勢,建設綜保區口岸冷鏈物流集散地,加快推進東部、北部區域冷鏈項目建設;推進生鮮農產品源頭多規格包裝和產地預冷;采用先進冷鏈物流理念和技術創新企業經營模式,并推動信息化技術的應用。
隨著冷鏈市場不斷擴大,冷鏈物流行業呈現出網絡化、標準化、規模化、集團化發展態勢。隨著農產品冷鏈物流行業競爭的不斷加劇,科技的作用日益凸顯。只有通過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等多種形式,不斷提高多式聯運基礎設施和硬件建設水平,加強生產、儲藏、加工、運輸、銷售各節點技術的改造與升級,才能全面推動中國農產品冷連物流跨越式發展。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不斷進行技術革新。當前,我國冷鏈物流基礎設施有所改善。隨著農產品物流需求的提升,政府和農產品流通主體積極采用先進的物流技術和設施,為實現農產品物流專業化運作創造了一定的物質條件。但農產品冷鏈物流的每一個環節都必須保證產品處于持續低溫狀態,任何疏漏都會導致質量的破壞,甚至造成貨物的完全毀壞。只有不斷進行農產品冷凍冷藏方式和包裝保鮮技術的革新,才能從整體上提升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水平。
加強科研人才隊伍建設。為加強農產品加工、質量安全和冷鏈物流等方面的科技創新能力,必須加強農產品保鮮及冷鏈物流等方面的研究,注重對專業人才的培養和培訓。同時,農產品冷鏈物流的加工、貯藏、運輸到銷售的每一個環節都存在對冷藏鏈發展的全局觀念和整體意識認識不足的員工甚至管理人員,要維持農產品冷鏈物流的正常發展,適應國際農產品冷鏈物流市場競爭的需要,必須重視培養高素質的物流管理人才。
加強標準體系建設。推動建立健全農產品產地商品化加工和冷鏈物流標準體系,規范產業發展,提升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制定農產品冷鏈物流標準不僅有利于規范冷鏈物流企業的業務運作,而且將有利于冷鏈物流企業進一步改進自己的經營與管理,有利于擴大農產品的出口量。可以參照冷鏈物流的國際標準,結合我國國情,制定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標準。
(部分言論來自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