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王雯慧

新形勢下,我國農業主要矛盾已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產品結構性矛盾。在我國,小麥是重要的農作物,小麥產業表現為國內總產量持續增加,形成了小麥產量、庫存和進口三量齊增的現象;品種結構與食品工業的發展需求矛盾加劇。從供應鏈和質量角度分析,造成該現象的主要原因源自小麥產業鏈上下游對小麥質量需求的不一致性或利益的不關聯。產業鏈上游環節偏重于數量,中游偏重于特定質量性狀,而下游則偏重于質量安全和穩定性。如果不從產業鏈整體需求考慮,而只著眼于某一個環節的需求,就會出現上游生產的小麥下游不需要,下游需要的小麥上游不生產的局面。因此,需要小麥產業鏈各環節的深度融合,建立合理的利益關聯機制,才有可能緩解這一矛盾。
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傳統模式是從一產開始朝二產、三產延伸為主。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和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示范企業河北金沙河面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共同探索的以二產為龍頭,向上游、下游延伸的模式將市場的需求直接傳導至農業生產,從而帶動一產、滿足三產,實現融合發展。
從 2008 年開始,中國農產品加工所小麥加工團隊與金沙河集團合作,緊緊圍繞小麥產業鏈,從小麥原糧供應至自動分類貯存、從質量粗放管理至節能降損技術提升,從產品研發至市場開拓,不斷凝練企業文化,打造新業態、新模式,共同推動掛面制造產業的創新發展,體現了“創新創業創造”一體化、一條龍的實踐,推動了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期待著雙方緊抓農產品加工業大發展的戰略機遇期,繼續盛開合作之花,常結融合之果。團隊緊緊圍繞小麥加工鏈,從小麥原糧供應至自動分類貯存、從質量粗放管理至節能降損技術提升,研發和應用了小麥籽粒質量分類技術、高效和面技術、節能干燥技術等掛面制造關鍵技術,穩定了原糧質量,減少了生產工藝參數調整頻次,降低了生產過程的損耗,掛面制造過程的干面頭損失率下降了7‰。按照金沙河 150 萬噸的年產量,相當于增產 1.05 萬噸,新增凈利潤 4000 萬元,實現了企業增效,政府增稅。
據河北金沙河面業集團有限公司魏海京副總經理介紹,金沙河集團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模式,實現了糧食增產,農民增收,企業增效,農業增值,農村增益。在一產環節,以加工企業為龍頭,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社,農民以土地經營權入股或投工參與經營。農民可享受到土地流轉和投工的收入。土地集中連片經營后,土地利用率提高2%;農機費用下降100元/畝,農資費用下降50元/畝,灌溉用水電費用下降20元/畝。二產環節,提高原糧質量穩定性,提升生產技術的自動化,加強管理的精細化。三產環節,積極探索物流、電子商務、餐飲、工業旅游等項目,創造增量效益,提高了模式的可持續發展能力。2018年,企業實現產銷掛面100萬噸,成為全國乃至世界最大的掛面生產企業;年加工小麥250萬噸。
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肖世和研究員表示,保證糧食安全和小麥產業健康發展是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的兩大任務。近幾年小麥產量維持在1.3億噸左右,數量上供需基本平衡。在此基礎上,質量安全工作就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傳統模式是從一產開始朝二產、三產延伸為主。金沙河探索了以二產為龍頭,向上游、下游延伸的模式。二產是一產生產農產品的承接者,又是三產產品銷售的供應商,可以將市場的需求直接傳導至農業生產,從而實現融合發展,不失為有益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