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龍,包金花,奧·烏力吉,,敖日格樂,包曉華,*
(1.內蒙古蒙醫藥工程技術研究院,內蒙古 通遼 028000;2.內蒙古民族大學,內蒙古 通遼 028000)
蒙藥材荊芥是蒙古族常用藥材,為唇形科植物裂葉荊芥Schizonepetatenuifolia(Benth.) Briq. 或多列葉荊芥Schizonepetamultifida(L.) Briq. 的干燥地上部分[1],蒙古名為“吉如格”,別名為“吉如格·那赫布”[2]。其主產于黑龍江、遼寧、河北、河南、山西、陜西、甘肅、青海、四川、貴州以及朝鮮等地。該藥味苦、辛,性溫,效糙、燥、輕[3]。蒙醫臨床認為其具有殺蟲、止腐、愈傷、祛巴達干的功效,主治陰道、肛門、腸內、皮膚蟲等疾病[4-5]。本文對在通遼地區種植的荊芥的生長情況以及生物學特性進行研究,為荊芥種植產業提供參考。
荊芥是唇形科荊芥屬植物荊芥(NepetacatariaL.)的干燥地上部分,為蒙醫常用驅蟲藥,蒙藥名哈熱-吉如格巴,別名吉如格-納格布、吉如格。本品記載于《無誤蒙藥鑒》中:“吉如格《讓熱勒》中稱,有黃、黑兩種,黑者為裂葉荊芥: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列葉荊芥(SchizonepetatenuifioliaBenth Birq.)或多裂葉荊芥(SchizonepetamultifidaL. Birq.)的干燥地上部分。生于畜圈黑地上。莖方形,由節生枝,猶如母鹿耳禿或綠松石匙般形葉;子惠形如獸尾,呈青金石。氣味芳香。”[6]《晶川》中云:“不能以花色為據,花色可能有藍,紫,黃等。本品防治傷蛆和清蛆癥。”《認藥白晶鑒》[7]中云:“吉如格巴有兩種……黑種者莖方形,分枝,色紫。”《認藥學》[8]中云:“葉藍色和金搭如果實,味辛,澀,生于地邊。”《晶珠本草》[9]中云:“防治傷蛆和清蛆腫癥,寶如病、舊熱病,中黃、黑兩種;黑中藍、褐色兩種,黑是生于黑土地牛圈等生地;莖四角形而樹尺,綠石針形,花如弧形,味微辛,治巴達干病。”《植物志》中云:“吉如格巴生于田邊、泉邊、草原等地方;般形葉,子惠形如獸尾。花褐色,氣味芳香;用于肛門蟲,陰道蟲,皮膚蟲,胃蟲等病。”《無誤蒙藥鑒》中記載:“吉如格巴有兩種……黑色者莖方形,節上分枝,葉似母鹿耳,形圖,花如野獸尾巴,色碧綠。”以上描述與荊芥的生境、形態特征相似,故認定歷代蒙醫藥文獻所記載的吉如格巴,即哈日-吉如格巴為荊芥。本品味苦、辛、澀,性溫、澀、燥、輕,具有殺蟲、防糜爛、療傷、祛巴達干之功效,臨床用于治療陰道蟲、肛門蟲、腸內寄生蟲及皮膚寄生蟲等諸蟲癥,以及外傷感染化膿、肌肉腫痛等疾病[9]。
選取通遼奈曼旗蒙藥材種植基地栽培的荊芥大田為觀察對象,于2017年5-10月期間進行連續性觀測,不漏測任何一個物候期并詳細記錄。
本研究根據栽培荊芥生長發育過程中不同時期的生長發育特點,并參考其他植物物候期的劃分情況完成。為了統一劃分依據,始、初期均以群體中植株出現5%~15%開花或展葉或座果為標準;盛、旺期以40%~60%為標準;末期以80%~90%為標準。將荊芥的生育全過程分為播種期、出苗期、4~6葉期、分支期、現蕾期、開花初期、盛花期、落花期、座果初期、果實成熟期、枯萎期。出苗期為種子萌發后,幼苗露出地面2~3 cm的時期;4~6葉期(生長期)是葉生長的關鍵時期;分支期是植株莖桿快速生長時期,其與伸長期基本同季,是植物營養生長高峰期;現蕾開花期是植株現蕾開花時期;座果初期是荊芥開始座果的時期;果實成熟期是整株植結實及果實成熟的關鍵時期,其與現蕾開花期組成荊芥的生殖生長期;枯萎期是根據植株在夏末、秋初出現春發植株大量死亡現象而設置的一個生育時期;播種期即荊芥實際播種日期。

表1 荊芥物候期觀測結果
3.1.1 實驗材料 游標卡尺、直尺、白板、剪枝剪、百分之天平、烘干箱、白紙、鐵鍬;2016年6-9月連續采摘1年生荊芥全株。
3.1.2 實驗方法 對2016年6月28日至9月12日1年生荊芥的株高、主莖葉數、分枝數、莖、葉鮮重及根長、根粗、側根數、側根長、側根粗、根鮮重進行測定,每隔20天測定1次,1次10株,取平均值。
3.2.1 荊芥地上部分生長動態 為掌握荊芥在不同生長時期的生長動向,分別于不同時期對其株高、葉數、分枝數、莖粗、莖鮮重、葉鮮重等性狀進行了調查。結果見表2。

表2 荊芥地上生長概況
由表1可知,7月25日至9月21日是株高緩慢增長時期,9月21至30日之間呈穩定狀態,之后株高逐漸下降,是由于荊芥穗開始成熟收割或葉片開始逐漸脫落所致。7月25日至9月21日之間主莖葉數一直增加且速度穩定,但到9月21日時主莖葉數迅速變少,說明這一時期荊芥下部葉片在枯死、脫落,因此主莖葉數在減少;7月25日至9月30日是分枝數快速增長期且生長很平穩,其后分枝數呈現穩定趨勢。7月25日至8月12日是莖粗的緩慢增長期,8月12日至9月30日是莖粗的快速增長期,其后增長較緩慢并趨于平穩狀態;7月25日至8月30日是莖鮮重緩慢增長期,8月30日至9月10日是莖鮮重緩慢增長期,其后莖鮮重開始緩慢降低,這可能是由于生長后期莖逐漸干枯所致;7月25日至9月21日是葉鮮重增長期,9月21日葉鮮重開始降低,這可能是由于生長后期葉片逐漸脫落和逐漸干枯所致。
3.2.2 生荊芥根部生長動態 為掌握荊芥在不同生長時期的生長動向,分別于不同時期對荊芥的根長、根粗、側根數、側根長、側根粗、根鮮重等性狀進行了調查。結果見表3。

表3 荊芥地下生長概況
由表3可知,7月30日至10月15日,根長一直緩慢增長;7月30日至8月30日,根粗呈穩定的增長趨勢但速度緩慢,8月30日至9月10日,根粗快速增長,9月10日開始呈穩定趨勢,之后緩慢下降,可能是由于后期荊芥根的水分流失逐漸干枯所致;7月30日至8月20日,荊芥側根生長緩慢,8月20-30日,側根進入快速增長期;8月30日至10月15日,側根數緩慢增長,其后側根數變化不大,這是由于荊芥進入了生理指標穩定期。
荊芥的適應力很強,對于土壤的要求不高,一般土壤均能正常生長,但如果想獲得較高的產量和經濟收益,則需對其生長特性進行研究。 荊芥喜溫,不能耐受寒冷,在冬季種植時需要注意溫度,可采用大棚技術,避免葉片凍傷,棚內溫度過高時要及時通風降溫。 莖節性喜光照充足的環境,能耐半陰,其生長離不開陽光,但又忌強光暴曬,可搭建遮陽網,人為構建半陰環境,促進其生長。荊芥還喜歡在濕潤的環境中生長,出苗期要求土壤濕潤,怕干旱和缺水,因此在幼苗時要勤澆水,保持土壤濕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