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敏
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國高發疾病,可向進展性肝纖維化發展。據報道,肝纖維化患者中約20%~40%會發展為肝硬化[1]。研究發現,肝纖維化具有可逆性,可通過及時、有效的治療避免發展為肝硬化[2]。肝纖維化的臨床診斷主要依賴于肝穿刺活檢,有較大的侵入性,且重復性差。隨著超聲診斷技術的快速發展,瞬時彈性超聲成像(FibroScan)憑借其無創性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3]。本研究以9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FibroScan測量結果與肝穿刺病理的關系,現報道如下。
選擇本院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3例進行前瞻性研究,其中男61例、女32例;年齡28~67歲,平均(49.85±10.21)歲;病程1~11年,平均(5.98±1.28)年;體質指數20~27 kg/m2,平均(23.45±1.04) kg/m2。
納入標準:(1) 診斷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4]標準;(2)存在相應的肝病癥狀與體征;(3)體質指數≤30 kg/m2;(4)入組時未進行過抗病毒治療;(5)入組前1個月內未服用各種降酶藥;(6)FibroScan檢查后1周內進行肝穿刺活檢。(7)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和同意。排除標準:(1)其他肝炎病毒感染者;(2)伴藥物性與酒精性肝損傷者;(3)伴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病或代謝性肝病者;(4)伴心、腦、肺、腎、造血系統疾病者;(5)伴糖尿病、重度高血壓者;(6)伴精神疾病者;(7)妊娠與哺乳期女性;(8)入組時右上腹有創口未愈合者;(9)右肝有占位性腫瘤、巨大囊腫者;(10)存在肝臟穿刺禁忌者;(11)有肝癌介入治療史者。
FibroScan檢查:使用Logiqe彩色超聲診斷儀,選取肝右葉厚度最大值的肋間(垂直方向上避開膽囊及大血管)并進行標記。利用FibroScan儀于標記處測量。測量過程中探頭垂直于皮膚,操作人員在允許范圍內對探頭施加壓力,觸發測量鍵開始檢測。囑受試者測量過程中屏氣,每位患者均測量10次取中位值,最終結果用肝硬度值(LSM)表示。參照《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診斷標準,纖維化各期對應的LSM值范圍[5]:S0:2.4 (1.2~3.1) kPa;S1:6.3 (3.5~10.6) kPa;S2:7.8 (3.2~29.1) kPa;S3:13.1 (5.3~36.3) kPa;S4:21.8 (8.8~54.2) kPa。當操作成功率(成功檢測次數/總檢測次數)≥60%、四分位間距<1/3中位值時,LSM檢測結果判定有效。以肝穿刺活檢作為金標準計算FibroScan診斷肝纖維化分期的敏感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
肝穿刺活檢:囑患者放松,取仰臥位或側臥位,超聲引導下定位肝臟穿刺部位,通常為腋前線第8肋間或腋中線第9肋間。確定最佳穿刺部位后消毒穿刺點周圍皮膚、鋪巾,抽取2%利多卡因由皮膚至肝包膜逐層局部浸潤麻醉。采用16 G穿刺針,超聲定位下經皮肝臟活組織穿刺,獲取約1.5~2 cm長度的肝組織(需包含至少11個匯管區)。用4%甲醛溶液固定標本。拔針后用無菌紗布覆蓋穿刺部位并按壓10 min左右,貼無菌敷料,腹帶加壓包扎。將標本送至本院病理科。
病理結果判讀標準:標本進行石蠟包埋,連續切片,經HE、網狀纖維染色和(或)Masson染色,于光學顯微鏡下觀察。肝纖維化分期參照全國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METAVIR評分標準[6],共分為5期:無纖維化,為S0期;匯管區擴大纖維化,局限竇周以及小葉內纖維化,為S1期(輕度纖維化);匯管區周圍纖維化,形成纖維間隔,小葉結構保留,為S2期(顯著纖維化);大量纖維間隔形成伴小葉結構紊亂,為S3期(嚴重纖維化);肝硬化,為S4期。肝臟炎癥活動度通過Knodell組織學活動指數進行評分。由2名病理醫師讀取染色結果,診斷不一致時重復讀片,至達成共識。
采用SPSS 19.0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用n(%)表示;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采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分析LSM值與Knodell評分、活檢病理分期的相關性。
93例患者中,經肝穿刺活檢證實S0期9例、S1期21例、S2期28例、S3期20例、S4期15例,肝硬化發生率達16.13%(15/93)。
FibroScan檢測結果顯示,S0期10例、S1期23例、S2期27例、S3期21例、S4期14例。以肝穿刺活檢為“金標準”,FibroScan診斷乙型肝炎患者肝纖維化S0期的敏感度90.00%(9/10)、特異度100%;S1期的敏感度91.30%(21/23)、特異度100%;S2期的敏感度100%、特異度96.43%(27/28);S3期的敏感度100%、特異度95%(19/20);診斷肝硬化的敏感度100%、特異度93.33%(14/15)。FibroScan檢測對肝纖維化分期的整體診斷符合率96.77%(90/93)。不同纖維化病理分期患者的LSM值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活檢病理與FibroScan結果的對照及 不同分期患者的LSM值比較
注:與S0比較,aP<0.05;與S1比較,bP<0.05;與S2比較,cP<0.05;與S3比較,dP<0.05;與S4比較,eP<0.05
Spearman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FibroScan檢測的LSM值與Knodell評分呈正相關(r=0.861,P=0.000);Pearson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FibroScan檢測的LSM值與活檢病理分期呈正相關(r=0.714,P=0.000)。
肝組織活檢病理是檢查肝纖維化程度與炎癥狀態的金標準,但屬于有創檢查,同時肝活檢時只取人體肝臟部位極小的肝臟組織,代表性有一定局限[7]。
本研究93例患者均行FibroScan檢查,并于檢查后1周內進行肝穿刺活檢,結果顯示,FibroScan檢測對肝纖維化分期的整體診斷符合率達96.77%,診斷肝硬化的敏感度100%、特異度93.33%,表明FibroScan在肝纖維化分期的診斷中具有較大價值。FibroScan技術通過切變彈性探測儀測定肝組織瞬時肝彈性,工作原理[8]:肝組織可在探頭壓力下產生低頻彈性波,該波速率和肝組織硬度呈正相關,肝組織硬度越高,彈性波在肝內傳播速率越快,故所測得LSM可直接反映肝組織纖維化程度。肝纖維化程度越高,肝組織硬度越高[9],這是FibroScan診斷肝纖維化的理論基礎。本研究結果也證實,不同肝纖維化分期患者的LSM值存在較大差異。相關性分析顯示,LSM值與Knodell評分及活檢病理分期均呈正相關,提示FibroScan技術對各期肝纖維化的診斷均具有較高效能。加之FibroScan技術無創,重復性高,操作便捷,操作時間短,費用低,且可用于床旁檢查,能為患者帶來較多便利,易被患者接受。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國內外各研究結果對各期肝纖維化分期的數據有較大差異,尚缺乏統一的LSM界值標準,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診斷的敏感度或特異性,仍需進一步提高各期肝纖維化分期的LSM臨界值的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