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精日傳媒”7月15日文章,原題:上海垃圾分類將帶來更可持續的奢侈品?“可持續性”概念在中國消費者中一直雷聲大雨點小。當了多年“世界垃圾站”后,如今中國在經濟最發達地區上海實施垃圾分類,這蘊含著改變“綠色”惰性的力量。首先,新條例鼓勵中國人選擇“夠用即可”而非“多多益善”;其次,這種改變將激勵中國消費者更深入了解所購商品的物質成分。發生在上海的生活方式改變將很快遍及中國其他城市。
未實行垃圾分類前,中國人對消費的主流觀念是“越多越好”,但如今,這種觀念正改變。食品外賣巨頭“餓了么”發現,截至本月4日,上海注明“不需要塑料刀叉”的外賣訂單與6月(同期)相比增加149%。業內對手美團外賣也發現,自垃圾分類以來,“無需餐具”的訂單驟增。
上海實施新規后,需要多考慮垃圾分類的現實已重塑人們的消費方式。26歲的金融分析師肯尼·張(音)說:“以前,我叫外賣時總是不假思索地訂開胃品和甜點。但現在我只訂一道菜,以避免處理復雜的廚余垃圾。”錯誤分類可能被罰的后果,正迫使上海居民僅買“夠用”的商品以減少垃圾產生。“過去我會由著性子網購許多商品”,肯尼說,“現在我要考慮包裝、盒子和帶子,太麻煩了。”
垃圾分類政策甚至已改變中國人如何消費備受喜愛的珍珠奶茶。對4萬名上海居民進行的調查發現,54%表示停止享用這種飲品,因為對此類飲品包裝的不同部分進行垃圾分類過程十分繁瑣。
一夜間,在大規模消費時代被忽視的垃圾、過度包裝和其他材料濫用問題突然清晰可見。“我近來網購了一件首飾,把它從塞滿大量塑料包裝材料的大紙盒中拿出時,我產生了負罪感”,27歲的博士生艾米·趙說,“就在一個月前,我還因某網店的包裝太簡單而給了差評。”
作為中國總體垃圾處理改革計劃的第一步,上海新規被視為一場更廣泛的生活方式改變的起點。隨著此類政策逐漸被推廣到全國,中國消費者會很快意識到“購物狂”生活方式帶來的(嚴重)環境后果,并調整購買習慣。▲
(王會聰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