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魏云峰 本報記者 馬俊
原計劃于當地時間15日凌晨2時51分升空的印度無人月球探測器“月船2號”,在火箭點火前1小時突然宣布“因技術原因”取消發射。印度原本不但希望借此成為“全球第四個在月球軟著陸的國家”,同時也要趕在美國、中國和歐洲之前,成為全球第一個將探測器送到月球南極的國家。為何月球南極吸引了如此多的國家競相前往呢?
“月船2號”再度推遲發射
據《印度時報》15日報道,“月船2號”是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研制的第二個無人月球探測器。15日凌晨,負責運送“月船2號”的GSLVMk-III運載火箭在點火前56分鐘出現技術故障。ISRO隨后通過社交媒體發布聲明稱,“月船2號”的發射不可能在當前窗口期內完成,重新確定的發射時間將稍后公布。
“月船2號”發射推遲再次讓印度的航天雄心遭受挫折。法新社稱,這個印度月球探測器的發射計劃已多次被推遲。2018年4月,印度曾宣布計劃在2018年下半年發射“月船2號”,但計劃一拖再拖。今年4月,以色列的月球探測器率先試圖登陸月球,可惜功虧一簣,印度才能繼續爭奪“全球第四個在月球軟著陸的國家”的頭銜。
據介紹,“月船2號”探測器由軌道器、著陸器和月球車組成,全重3.89噸。按照ISRO的規劃,“月船2號”成功實現軟著陸后,重約27公斤的月球車將被釋放。月球車上有太陽能電池板,預計將工作14個地球日,月球車將以每秒1厘米的速度行走500米。ISRO負責人西萬表示,這項雄心勃勃的計劃是該機構“有史以來”執行的“最復雜的任務”。“月船2號”耗資大約1.4億美元,被譽為史上最省錢的航天項目之一。
極地水冰資源受重視
“‘月船2號將勇踏別國未至之境。”這是ISRO對這次探月任務的殷切期待。《印度快報》稱,“月船2號”將在月球南極附近著陸,尋找水冰和其他潛在的寶貴資源,印度也將成為全球第一個將探測器送到月球南極的國家。
值得關注的是,印度并非第一個對南極大感興趣的國家。“美國之音”網站此前稱,美國副總統彭斯3月26日宣布,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將在2024年以前再次將航天員送到月球表面,其中重點強調了月球南極“重要的科學、經濟和戰略價值”。中國也宣布,將在探月四期工程中,派出嫦娥六號探測器進行月球南極采樣返回、嫦娥七號執行月球南極綜合探測等。歐洲航天局甚至計劃于2024年在月球南極的沙克爾頓隕石坑打造首個月球基地。
為何多國都對月球南極大感興趣?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龐之浩15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首先在于月球南極至今還是人類尚未真正踏足之地。此前美國“阿波羅”載人登月計劃的著陸點主要集中在月球赤道附近,中國嫦娥四號探測器實現難度極高的月球背面軟著陸后,月球極地就成為為數不多的人類尚未踏足過的標志性月球地點。尤其是月球南極的艾特肯盆地不但是月球最大最古老的盆地,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盆地,因此月球南極的科學與象征意義都非常大。
其次,月球兩極存在水冰,為人類在月球建立長期定居點打下基礎。相關估算顯示,月球兩極可能存儲了超過4.5億噸的水冰,意味著“生命的維持、可以呼吸的空氣、可以飲用的水以及在月表作為火箭推進劑的氫氣和氧氣”。事實上,“月球南極有水冰”的發現,還與印度密切相關。2018年,正是通過分析印度第一個月球探測器“月船1號”收集的數據,NASA科學家確認月球南極存在大量水冰。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的論文認為,在月球南北極永久陰影區存在多個含有水冰的區域,但月球北極水冰的分布較為廣泛和稀疏,而月球南極的多數水冰集中在隕石坑內,因此更利于收集和利用。
地理條件得天獨厚
龐之浩認為,月球南極的第三個吸引力,是這里的極晝環境給建立月球基地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他介紹說,月球自轉周期約為27天,白天與黑夜各占一半。考慮到極夜極低溫環境的嚴酷考驗,月球探測任務連續工作時間一般都不超過14天。印度月球車體積過小,難以熬過漫長的月夜,因此它的最大工作時間僅設定為14天。即便是已在月球上完成第七個月晝工作的中國嫦娥四號探測器,每次也必須用休眠的方式度過月夜后再重新喚醒。相比之下,月球南極存在周期約為半年的極晝極夜現象,特定區域光照時間年占比最大可達80%。充足的光照時間,對于建立起一個可相對長期工作的月球基地至關重要。
不過想在月球南極登陸將“需要做得比其他登陸點更多”。美國行星科學研究所科學家瑞安·沃特金斯解釋說,月球南極所在方位使探測器和地球控制中心的通信變得更困難;與美國“阿波羅”飛船降落的月球赤道附近地區相比,月球南極的地形也更為崎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