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京浩
摘 要:五四思潮宣揚科學與民主,這不僅是社會思潮,而且也是愛國主義的進步思潮。推動著中國社會不斷走向現代化。本文論述了五四思潮下的哲學思辨精神,蓬勃的愛國主義將中國的歷史推向了新的高潮。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深刻的談論,而且站在歷史唯物的角度下,對其充分評價。
關鍵詞:五四思潮;愛國主義;哲學思辨
五四運動是百年前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主義,也是一股濃厚的愛國主義進步思潮。同時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作為新民主主義開端的五四運動,使中國找到了適合發展的道路。因此,中國革命也進入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時代。
一、五四思潮的思辨
關于五四思潮在哲學上的思辨精神,自由主義西化派、文化保守主義、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思潮都是由五四新文化運動開啟的,中國現代思想史研究這么多年基本沒有跳出這樣的格局,這是對中國影響最大的三大思潮。但是,西方學者研究時卻是不一樣的,不是用我們這樣的概念,而是用文化自由主義,即我們所說的自由主義西化派,和文化保守主義,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保守主義是基本一致的。此外他們還運用了一個文化激進主義的概念,是指中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思想,他們認為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才是激進的。不僅反對封建制度和文化,而且反對資本主義的制度和文化,在他們看來是更激進的。很顯然,今天所使用的激進思潮和他們所使用的概念是不一樣的。我們所說的激進思潮是自由主義西化派。
這些人的激進思潮表現在兩個方面,一為整體性的反傳統,這個傳統指整個中國傳統文化。自由主義西化派在五四時期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早期的陳獨秀胡適,例如陳獨秀1915年創辦《青年雜志》,1916年改名為《新青年》,他是主要負責人,在1916年專門寫了一篇文章,名為《1916》,對中國整個傳統的價值體系做出了非常深刻非常堅韌的批評,他認為以三綱為核心的中國傳統的價值理念,塑造的可是一些奴隸人,缺乏的是一種自主性,所以提出了更為尖銳的觀點,極力宣傳科學與民主。同時指出科學與民主是五四精神的基本內容之一,這也是極力推崇科學與民主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胡適積極參加中國的教育和政治的一些活動。胡適主流上是否定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是世俗的文化,就造就了懶惰,貪圖眼前的享樂,當時的中國方方面面都不如西方,包括身體,藝術,體系,所以都是當時傳統世俗文化造成的。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批判,但是又是溫和的,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所保留,在新文化運動時期提出整理國庫,并不是要拋棄而是整理,運用西方科學的方法和中國的傳統文獻進行梳理,重新編排與提煉。這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寬容,另外對儒家非常反對,但是對某些學派也是推崇的,比如墨家,具有科學精神,邏輯學,名家的邏輯,思維形式,概念;古文經學派的考據方法,對字與后人的注釋進行考證,考證的本身是包含科學精神的,實證,所以胡適雖然反對傳統文化,但是不是全盤的,是有所保留,但是主流上是反對的。還有影響比較大的哲學家,有的是無政府主義者,后來提出了一些關于自由主義西化派的觀點,所以可以化作自由主義西化派的一邊。此外,一些人的聲音是介入中國傳統的價值理念和傳統政治制度的關聯。主張應該把它們都廢除掉。還有主張廢除漢字的人,認為漢字從形狀的復雜性,沒有辦法傳載新的思想新的術語。漢語是傳統文化的經典,儒家文化、道教文化都是靠漢字來保存的。如果把漢字都廢除了,那么中國傳統文化就會消失了,所以,他認為消除傳統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廢除漢字。因此胡適等人提出了世界語,但最終被廢棄,而中國漢字的影響越來越大,與他們的愿望向左。此外,魯迅也談過這個問題,當時的社會種以這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思想,在他的文學作品中,他塑造的人物,他筆下的阿q,祥林嫂,認為是中國傳統文化造就的,對中國傳統部分文化持否定的態度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早期哲學家戴震也提出過很多“人死于法”,這種可憐之心,如果死于名教,禮教不需要可憐,則就是以禮殺人,以禮殺人比以法殺人更加殘忍,禮即是以三綱為核心的名教,禮教。事實上,對于中國古代傳統哲學思想的批判,并不是絕對與完全的,更多是針對某些弊端,束縛人性,使人文主義難以得到充分的發揮。再次驗證了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激進思潮的最重要的表現就是整體性的反差,另一個表現就是西方化,即全盤西化。胡適是比較贊賞西化,認為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比起來要優秀,是一種不知足的文化,對認知的不斷探索與征服,才有西方的高度的物質方面與制度方面的文明。所以認為西方近代文化是接近完美的。后來并不是很堅決,認為全盤西化并不是百分之白的意思,而是充分的世界化的意思,這是他對全盤西化的一種解說。還有的人認為把科學引進來建設社會文明,民主引進來改善中國的制度設計,此外,把西方人的道德引進來改變中國人的國民素質。因為他認為當時中國人的國民素質是比較差的,對西方的倫理是高度贊賞的。包括禮節禮貌。三個方面同時引進,但是實事求是的講,他們的全盤西化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全盤西化,所以,對全盤西化的態度是徹底的,不僅論證了必要性,而且論證了全盤西化的必然性。他們認為中國的西化已經開始了,西方文化是一個整體,只要拿來一點,必然有所關聯,所以要拿就應該整體。如果說胡適的全盤西化的制度性的,或者是一種手段,想用這種手段對中國傳統文化造成沖擊,沖擊中國傳統文化的巨大的組織力,這樣兩個力量相互碰撞了以后,自然會產生中華民族的新的文化,這是胡適的一種設想,他只是把西化作為一種手段,并不是真正的想要全盤西化,并不是一種目的,而后者是作為一種目的的,這是認為中國人必然要走的路??傊?,他們反應了激進思潮整體西方化的特質,對西化的愿望與傾向,即為五四新文化時期激進思潮整體性的反傳統,整體性的西方化。
二、關于四五思潮百年之后的評價
首先,激進思想有貢獻,深刻揭露了以儒家為核心的傳統文化的內在缺陷,以及負面的社會效應,在他們批判之前,人們的認識是不清楚的,在弘揚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在儒學復興的背景下,我們也應該尊重他們對儒學的負面的批判,真正的揭示中國人對文化自身的反省,盡管他們說的比較極端,但是是功不可沒的,不是文化保守主義能夠做到的,這是可以肯定的,另外這種激進思潮能夠踏著時代的節拍,是負責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時代潮流。他們強調個性自主、人格獨立。人性的解放,宣傳自由民主,這就是現代性是內在要素,中國的現代化直至今天,并不是這些東西都不需要了,而是有漫長的道路要走,那么,激進思潮的激不激進問題,實則是符合時代潮流的,反思并尊重他們引領的潮流,弘揚五四精神和他們有著重要的關系,概括的這四大點,愛國是核心,無論五四運動還是五四新文化運動,都是以愛國為根本,貫穿始終,進步,科學,民主,但是,我認為可以增加一個自由,自由是十分珍貴的,五四運動的思潮雖然是激進的,但是是符合時代潮流的,在如今現代化還沒有完成的時候是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