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凱
浩浩嘉陵江流入重慶主城北碚區,橫切縉云山脈。這里山水云相融,峽峰泉交匯,動植物繁盛,“縉嶺云霞”聞名遐邇。縉云山脈深處,是我國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保持最好的區域之一,有“物種基因庫”的美譽。
2001年,縉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設立,山下是重慶城區,外圍是縉云山風景名勝區,“三區疊加”,在我國特大城市罕有。
“三區疊加”得天獨厚,但也帶來管理難題。由于得“地利”,農家樂一度無序粗放發展,私搭亂建、“蠶食”林地,對保護區生態系統構成威脅。同時,由于自然保護區開發受限,基礎設施滯后,部分原住民守著綠水青山難致富。
不能讓生態寶庫遭到破壞、不能延續低質量的發展模式、不能讓群眾困守自然保護區……2018年6月,重慶市委、市政府開展縉云山保護區環境綜合整治,拆除多年違建、探索生態搬遷、謀劃產業升級,為全市重點生態功能區域實現“生態美、百姓富”高質量發展探路。
日前,記者探訪縉云山,保護區內違法建筑應拆盡拆,景觀煥然一新。一年來,這個“都市里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現了怎樣的蛻變?“生態美、百姓富”如何在這里破題?
拆除多年違建,為生態“減負”
位于縉云山保護區實驗區的白云竹海農家樂一條街,有大小農家樂65家。過去村民在屋頂、林地上隨意搭建彩鋼棚,衛生環境差,與保護區優美的生態極不匹配。記者近期看到,彩鋼棚已全部拆除,道路鋪設一新,村容干凈整潔。
林海蒼茫,奇峰聳立,縉云山保護區內珍稀瀕危植物繁多。據調查,保護區現有植物246科、992屬、1966種,其中國家級保護珍稀植物珙桐、銀杉、紅豆杉、桫欏等51種,是長江中上游地區典型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和植物種基因庫,具有較高的保護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
山下就是城區,縉云山成為重慶市民休閑旅游之地。從前由于規劃滯后、多頭管理,農家樂亂搭亂建導致保護區部分區域臟亂差,少數村民違規租售房屋,一些外來業主違建跑馬場、酒店等經營性項目,出現蠶食林地等破壞生態行為。
基層干部介紹,過去一直想對這些亂象進行整治,但由于利益牽涉面廣,擔心處理不當引發矛盾,不敢斗真碰硬,客觀上助長了縉云山保護區亂象。
小散亂農家樂、各類違建威脅著重慶這座“綠肺”。2018年6月5日,重慶市委、市政府提出“直面問題、精準施策、保護自然、保障民生”方針,強力治理沉疴頑疾,啟動縉云山保護區環境綜合整治。
拆除各類違建首當其沖。北碚區抽調500多名干部,組成37個工作小組,全面排查保護區內2192宗建筑物,對205宗違建逐一建立整治工作臺賬,明確整治時間表、任務書、責任人,逐條逐項整改銷號。沙坪壩區和璧山區也排查出數十項違建。
拆除違建涉及不少業主和村民。尤其是部分村民將自家農房改造成農家樂,逐年投入,私自搭建“長高長胖”,整治難度大。縉云山保護區內150多家農家樂普遍品質不高,包食宿一天僅一兩百元,拉客殺價、利潤微薄,陷入惡性循環。
“面對一些業主和村民的抵觸情緒,如何實現平穩整治,考驗我們的群眾工作水平。”北碚區“兩違”整治辦副主任呂玉春說。
為做好群眾思想工作,北碚區干部挨家挨戶走訪農戶,制定環境保護公約,發放宣傳手冊數千冊,召開院壩會、座談會聽取群眾意見和訴求,現場辦公解決群眾問題,并組織村民和農家樂業主到莫干山等地觀摩學習。
“剛開始,有的業主和群眾不配合,罵娘的都有。但隨著耐心細致地做工作,村民們最終認識到生態破壞了對大家都沒好處,拆違得以順利進行。”呂玉春說。
在白云竹海農家樂一條街,“千竹農家”農家樂老板娘周燕說,自己花六七萬元搭建的玻璃房,“拆了后,自己當初有些想法,但是環境確實到了要整治的地步。近幾年,游客逐年減少,主要原因是檔次低。希望借此機會縉云山能提檔升級。”
縉云山保護區內的黛湖是稀有藻類的棲息地。從20世紀90年代起,周邊聚集了多家鄉村酒店,取水、排污影響了黛湖水質。這些酒店有合法部分,但多年來逐步向周邊違規擴建。為保護藻類生態系統,在保障業主合法權益的基礎上,北碚區將其整體拆除,并聘請專業團隊設計了黛湖濕地生態修復方案。
葵蓮養心谷、九濱馬術場等經營性項目侵占保護區林地、違規開發。記者在現場看到,這些違建項目已全面拆除、覆土復綠。
重慶市林業局負責人介紹,經過有關部門和地方一年的努力,縉云山保護區內已認定的340宗違建已完成整改314宗,正在推進整改26宗。一些多年來積累下來的矛盾問題得到徹底解決,未發生上訪事件,實現了階段性整治目標,開啟了縉云山保護區“生態美、百姓富”綜合提升的“后半篇文章”。
探索生態搬遷,不讓村民“苦熬”
縉云山保護區內戶籍人口近9000人,其中核心區和緩沖區內就有1100多位村民。由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控嚴格,道路、水電等基礎設施相對滯后,產業發展受到限制,縉云山保護區部分原住民生產生活困難,多年來信訪案件高發。
73歲的藍長生家住縉云山保護區核心區的縉云村戴家院組,因退耕還林、缺乏產業支撐,老兩口靠子女贍養。“我從家走到村委會要1個小時,種地一年只有幾千元收入,少得可憐。”
重慶市林業局負責人表示,一方面,村民想“靠山吃山”是縉云山保護區產生違建等生態破壞行為的主因;另一方面,保護區環境容量有限,大量原住民生活在保護區內既不利于生態保護,事實上也難以增收致富。
在充分聽取群眾意見、研究相關政策的基礎上,重慶市制定了縉云山保護區生態搬遷試點指導意見。自愿進城入戶的,對村民農房進行一次性補償;自愿異地搬遷的,在保護區外圍規劃建房安置點。同時對搬遷戶位于核心區、緩沖區的集體林地、承包地、自留地等進行生態贖買,解決搬遷村民子女就學、社保等問題。
好政策得到村民的一致擁護。北碚區成立了生態搬遷工作指揮部,走訪群眾、宣講政策。從4月啟動至6月5日,簽訂生態搬遷協議的核心區、緩沖區村民已達515人,占比超過96%。
“生態保護好了,大家都受益。搬出去生活方便,社保等問題也解決了,我能不支持嗎?”藍長生老人笑著說。
位于縉云山保護區核心區的縉云村大屋基社在森林深處,有十多戶村民住在這里,交通十分不便,到最偏遠的村民家中得走土路近一個小時。記者看到,已經簽訂搬遷協議的村民正在有序拆除農房。
為解決搬遷村民就業、鼓勵原住民保護生態,北碚區聘請150名當地村民擔任巡山護林員,增設保護區公益崗位約300個。
大屋基社村民李星華曾違規超高超面積建房,如今領到生態補償搬到鎮上居住,違建房屋已拆除復綠,但在山上經常能看到他的身影。“錯了就改,我現在是保護區護林隊隊長,和村民們一起保護縉云山,有了綠水青山才能有金山銀山。”李星華說。
“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
仲夏時節走進縉云山,雨后云霧繚繞,高大的紅豆杉、香樟蔽日成蔭,空氣清新,令人心曠神怡。縉云山下就是嘉陵江小三峽之一的溫塘峽,江邊是重慶市著名的北溫泉以及當地古村落金剛碑。
盡管縉云山片區資源稟賦優越,但長期以來業態較為低端,上山沿線部分區域臟亂差。重慶市在縉云山環境綜合整治過程中,同步謀劃片區產業結構提檔升級,走深走實“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發展之路。
北碚區將縉云山保護區綜合整治工作延伸到縉云山沿線范圍,拆除違規廣告592塊,關停搬遷企業12家,鋪設人行步道、栽種花卉綠植。
過去,在縉云山風景名勝區大門處,農家樂攬客、小吃攤亂擺、車輛隨意停放等亂象群眾反映強烈。經整治,在原有建筑中新裝修的咖啡廳、縉云山保護區生態展示廳開門迎客,停車場修繕一新,亂拉客、亂擺攤不見蹤影。
得益于環境改善,今年3月舉辦的縉云山國際森林山地馬拉松賽吸引了國內外5000名跑步愛好者參賽,“五一”期間縉云山景區接待游客6.35萬人次,同比增長57.6%。
目前,重慶市相關部門正在編制報送縉云山保護區總體規劃以及縉云山生態修復、空間利用、文旅產業提升3個專項規劃,在嚴格保護生態的前提下,依法依規、科學有序發展休閑度假、溫泉康養、文化體驗等生態產業,將縉云山打造成度假公園。
北碚區負責人介紹,當地正按照“山上做減法,半山做特色,環山做加法”的思路,加快實現縉云山片區“生態美、百姓富”:積極引進巴渝民宿公司等國有資本,推動農家樂向精品民宿轉型發展;
加快推進片區棚改,改善風貌環境;
在縉云山腳下,北溫泉公園正在完善旅游設施配套,連接歷史文化街區的嘉陵江濱江步道正提上日程;
大縉云山環山綠色步道示范段即將動工……
“縉云山變化真大!”這是不少重慶市民的同感。
重慶市林業局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繼續嚴格整治和嚴格驗收,確保縉云山保護區內所有問題全面徹底整改到位,探索林長制等生態保護長效監管機制,積極推進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試點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