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琳
摘 要:傳統的文學接受者長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網絡時代的飛速變革,為文學受眾提供了自由、開放的言論空間。本文主要闡述了文學受眾在新時期的轉型與變化,通過對比《都挺好》小說、電視劇的改編異同,深入挖掘影視劇改良后特有的表現力與張力,深入探究文學受眾在改編引發“《都挺好》熱”中起到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文學接受;《都挺好》;小說改編電視劇;文學受眾
二十一世紀以來,小說改編成影視劇、電影等大勢所趨。小說讀者基礎廣泛、改編成本低、復合式宣傳效果顯著以及衍生眾多產業鏈,使得網改劇逐漸占據影視劇、電影的半壁江山。1999年,小說《第一次親密接觸》紅遍網絡,該小說的改編叩開了網絡小說改編成電視劇、電影的大門。而在20年后,小說《都挺好》抓住“井噴”熱潮,憑借自身的的現實性和藝術性,迎合文學受眾的要求,掀起一股“《都挺好》熱”。
一、 文學接受者在小說改編電視劇中的重要作用
接受美學家姚斯曾說:“一部文學作品,并不是一個自身獨立、向每一時代的每一讀者均提供同樣觀點的客體。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樂譜,在演奏中不斷獲得讀者新的反響。”在過去純文本閱讀時代,讀者作為主要的文學受眾,往往是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的地位。作品通過作者獨立創作、校對出版,供讀者閱讀。這時期的讀者,縱使心中有所感所想,卻鮮少與作家對話,參與度與對話度極低。
新時期,文學接受者已經由原本單純的文本讀者,演變成圖像與文本兼讀的新時期文學受眾。文學接受者是小說的基礎讀者,也是影視劇的潛在觀眾。此外,影視劇在改編時會適當融入原本“文學接受者”的意見和觀點,會利用影視劇的特點,賦予文學作品更多表現力與張力。
二、小說《都挺好》的優勢與不足
小說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呈現形式,以其獨特的語言藝術吸引著眾多文學受眾,這是電視劇或電影無法比擬的。
在改編過程中,部分小說語言無法呈現在劇中,例如心理描寫、環境描寫等。例“這時如果有人揭開明哲的頭蓋骨瞧瞧,準保可以看見一團亂麻。”除此之外,小說還有影視劇無法比擬的連貫性。例如在電視劇中并未提及蒙總反水成立眾誠公司,卻執著于抓公司內鬼。而在小說中悉數交代,連貫性強,也更容易理解。
此外,因為網絡小說受到的審查與約束少之又少,因此會存在諸多問題,例如人物形象不積極向上、語言粗俗、涉及曖昧多等。例如在小說中柳青與明玉、周總理與明成、朱麗與公司老總均存在曖昧現象,這些在電視劇中則少有呈現。在改編過程中,由于政府機關的層層審查,網絡小說進行刪改,使得改編后的劇集更純凈。
三、《都挺好》小說改編電視劇的“變與不變”
《都挺好》在改編過程中,更多考慮了文學接受者的需求,例如添加社會熱點問題以博關注,同時也增添了商業氣息。但改編保留了核心情節和諷刺性的語言,使得小說與電視劇一脈相承。
(一)故事情節的改編
1.重大情節變動
電視劇與小說相比,絕大部分場景設置和細節是忠實于原著的,但部分情節差異顯著,這些重大的情節變動,恰恰從側面反映出改編者為了迎合文學接受者的需求而做出了考量與改動。
首先是對于結局的比較,小說在結尾處提到“親情是撿不回來了,大家淡淡如水地交往吧。”而電視劇的結局則選取了中國人最具代表性的團圓之日——除夕,場景設置為記憶衰退的蘇大強忘記了一切,卻心心念念跑遍所有書店,為明玉買初中時不舍得買的練習冊。這位年邁的老人忘記了所有,卻將深埋在心中的對明玉的愛展露無疑,一改往日的懦弱和“不頂事”,徹底“洗白”了。進一步來說,這種結局是中國人傳統觀念中認同的大團圓式結局,而這種改編無疑是符合文學受眾期待視野的。
其次是對于經典情節——明成痛打明玉,明玉羞辱明成的改編。在小說中,明玉對明成僅是言語諷刺。而改編后,明玉則為明成準備了一封喪權辱國的懺悔書。而這一幕關鍵劇情,也是小說和電視劇走向兩種截然不同結局的分水嶺。小說中明成從監管所出來后,雖略有改觀,卻仍靠大哥的接濟度日。而在劇中,明成經過慘痛掙扎,凈身出戶、自力更生,與過去的啃老族決裂。這從側面反映出,改編為了對觀眾起到典型性和示范性作用,有意將劇中主要人物的結局走向進行美化,以期對文學受眾起到積極地示范和榜樣作用。
2.細節深度打磨
《都挺好》在改編過程中,注重深度打磨細節,盡可能將字里行間流露的情感還原甚至更精彩地呈現在劇中。
首先關注稱號---“蘇總”變為“明總”,這一改編細節利用了國人重姓氏、重宗族的特點,反其道打破傳統,從而凸顯蘇明玉從“姓氏”上與蘇家決裂,情感態度不言自喻。其次是改編過程中,事件與矛盾的激化程度都遠遠超過小說。例如小說中蔡根花聽到蘇大強的房子不屬于他之后選擇了委曲求全,并未落得一個“騙婚”的頭銜。而在影視劇中,蔡根花做假賬,并在得知蘇大強房子真相后直接轉身離開,并且狠心將多次登門的蘇大強拒之門外,險些導致他跳河。
以上兩例反映出在改編過程中,編劇在情節方面多經打磨,讓細節與人物性格更加相符,可謂用心。并且在改編過程中有意識地將原有情節夸張化,使其更富表現力與張力,從而更易引發文學受眾的思考與共鳴。
(二)人物形象的轉變
在改編過程中,小說主要人物形象多有變化,蘇明玉從抽煙、蹦臟話的女子,變成了幫明成、明哲、朱麗找工作,并默默買下老宅的面冷心善的大好人形象。蘇明成由小說中的從頭到尾都在啃老、靠大哥接濟,變成了完全拋棄“媽寶男”形象、能夠自食其力的人,成功“洗白”。
在改編過程中經典人物性格特征得以保留,而很多不正面的形象得以“洗白”。恰恰是改編者考慮到影視劇面向的是更廣泛的文學受眾,為了向廣大受眾展示更具正面意義的典型形象,所以賦予形象更多生動性、獨特性和概括性,更易引發文學受眾的思考與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