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杰
摘要:傳統節日教育活動是幼兒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對幼兒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過對傳統節日教育的重要作用進行深入分析,對節日活動的開展進行探討,提升活動效果,使幼兒能夠通過節日活動,對節日內涵形成正確的認識,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幼兒園;傳統節日;教育活動;價值
節慶是人們的重要生活形式,也是幼兒生活的重要內容,但在實際的活動過程中,過于重視形式,環境創設熱熱鬧鬧、孩子們品嘗節慶中的食品、參與節慶習俗活動或游戲,但孩子們參與比較盲目,不能形成較好的節日教育效果。這就要求教師要將主動權交給幼兒,調度他們參與活動前期的調查、策劃、籌備和組織,讓他們在收集信息、準備材料、進行環境創設、計劃規則制定和組織實施中主動探索和學習,支持他們自主開展討論和實踐、積累有益經驗。節慶當天的活動內容和組織由幼兒主題發展的情況所決定,慶祝活動是孩子們“研究成果”的展示,也是其感知同伴“主題成果”、體驗文化多樣性的重要形式。
1 促進健康情感的培養
傳統節日活動的高效開展,對幼兒情感的培養具有很重要作用。幼兒正處在性格形成和思維意識不斷成熟的關鍵時期,通過對教學活動的科學設計,對幼兒的思想行為進行科學的引導,使其獲得情感的豐富,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1]如在重陽節活動設計中,可以通過視頻、動畫等形式,對重陽節進行全面的介紹,使幼兒能夠對尊敬老年人形成正確的認識,并通過相關家庭活動的布置,如幫助爺爺奶奶做家務、編排相關的文藝節目等,使幼兒能夠獲得思想品質的提升,形成健康的情感。
2 促進合作交往能力的提高
幼兒合作交往能力是影響幼兒健康成長的關鍵因素,特別是受到幼兒自身性格特點的影響,性格內向的幼兒容易對外界環境形成一定的抵觸情緒。對交流溝通過程產生一定的心理壓力,如果不能進行有效的疏導,會對幼兒的心理成長造成負面影響。[2]教師在活動的設計中要充分結合節日特點,將節日內涵進行科學的融人,制定相應的任務目標,使幼兒能夠通過合作的形式進行積極的參與。可以利用游戲活動的形式,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活動材料,制定科學的游戲規則,并指導幼兒進行自主分組,對組內協作進行有效的指導,使幼兒能夠在節日活動中進行主動的交流溝通,提升合作意識。如在端午節活動中,在對相關端午節風俗習慣的介紹的基礎上,設置“賽龍舟”的游戲活動,進行分組游戲,使幼兒能夠通過游戲過程獲得合作交往能力的提升。
3 激發創新思維的發展
節日活動的高效開展能夠對幼兒的思維形成有效的激發,是幼兒能夠通過活動過程提升創新意識,對幼兒的全面發展形成積極作用。在對節日活動的設計實施過程中,結合幼兒的生活實際,提升活動吸引力,引導幼兒進行積極的參與,通過教師的鼓勵和引導,使幼兒能夠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對活動設計提出意見,并引導幼兒進行動手實踐,對自身的想法進行有效的驗證,激發幼兒的思維活躍度,實現節日活動效果的提升。[3]如在春節活動的設計中,通過對節日風俗的講解,使幼兒能夠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對春節的喜慶、團圓等精神進行有效的理解,并引導幼兒參與到教室的裝飾活動中,提供豐富的材料工具,進行手工制作,充分激發幼兒的想象力,教師要對制作過程進行有效的指導,并對活動成果進行展示,對幼兒的創新思想進行鼓勵,提升幼兒的主動創新意識,對其動手能力進行有效的培養。
4 促進家園共育
家庭教育是幼兒教育的重要組成,家庭作為幼兒成長的主要場所,對幼兒的成長起到關鍵作用。家園共育已經成為幼兒教育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徑。但是在家園共育的開展過程中,家長的對家庭教育不夠重視,教育理念較為傳統,不能與學校教育形成有效的合力,對幼兒的家庭生活和相關家庭活動的開展造成不利影響。在節日活動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家長資源,對活動的設計實施提供有效的支持,對親子活動的科學設計,增強親子交流。如在元宵節活動中,可以邀請幼兒和家長參與到花燈制作活動,與幼兒共同完成制作,提升幼兒的活動體驗,增強對元宵節精神內涵的理解。
5 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傳統節日教育的高效開展,能夠對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起到積極作用,教師通過對傳統節日的深入理解,能夠使自身的思想品質得到有效的提升,在教學活動中起到積極的榜樣作用,對幼兒的思想行為進行有效的引導。同時通過活動的規劃和實施過程,能夠有效轉變教師的傳統教育理念,明確幼兒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提升主動學習意識,積極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并能夠將德育教育在節日活動中進行科學的融入,實現教學水平的提升。
6 結語
傳統節日教育對幼兒發展起到關鍵作用,教師要充分結合幼兒實際,對節日活動內容和形式進行科學設計,深入融合傳統節日的精神內涵,提升活動效果,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陸竹.幼兒園開展傳統節日教育活動的幾點體會[J].明日,2019(1):232-232.
[2]陳泠.淺談幼兒園傳統節日主題課程的開展[J].下一代,2019(5):1-1.
[3]陳斯源.幼兒園開展傳統節日教育活勸的實踐[J].山海經:教育前沿,2019(1):4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