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云鵬 張桂玲
摘要:李白的詩歌中,月是李白最愛的意象,他常以明月入詩,給明月注入了豐富的內蘊;或寄托相思之情;或寄寓人生追求;或用明月窩理;或表現曠大灑脫的情趣。
關鍵詞:思鄉;人生追求;哲理;曠達情趣
唐代文化的交匯融合促進了唐代文學的繁榮發展,而詩歌作為唐代文學的主流,更是大放異彩,而其中最引入矚目,令人心神牽動的是李白的創作,而在李白的“月”融化了詩人的風格,成為詩人理想化身。
以明月寄托思鄉之情。古人遠離家鄉、親人,當時的交通不便,各種社會聯系不夠發達,而月亮圓了又缺,缺了又圓,自然勾起人們的離合的聯想和想象。在李白的《靜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是一個隨時隨地都能遇到的普普通通的月夜,詩人在夜里,望著明月產生鄉情,《靜夜思》中的鄉情,十分輕淡,它所抒發的鄉情,以柔美、溫和為特征,它內含的感情力度極小,自然也不會引起人的強烈激動,但使它與普通人們的感情活動合拍了。因而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詩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純客觀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詩人感情的意象。
以明月寄寓人生追求。李白漫游天下,他的眼界開闊了,心志也更高了。他也有古來讀書人“大濟天下”的愿望想要施展才能,干一番事業,可是他由二十幾歲的小伙子變成了四十出頭的中年人,這中間,他的足跡遍及多半個中國,他受到許多挫折磨難,也結交了不少朋友,他在政治上沒找到出路,可他的詩卻名滿天下,于是玄宗親自接見,李白被安置在御林院,做了御用文人;李白并沒有因為來到長安,把往日的傲岸與豪放收斂,因為得罪了權貴,他自己也終于提出還山的請求,此后他四處漂泊,生活很不安定,但他的筆還是那么雄健,他的感情還是那么奔放,還是以“濟蒼生”、“安社稷”的遠大抱負和人生理想,正如“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所表現的滿懷豪情,飄然欲飛,真想飛上青天摘下明月,正是其遠大志向、抱負的生動反應與形象寫照。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他明白地宣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能開心顏。”為堅持自己的理想絕不奴顏婢膝。表現出對統治者的蔑視和決絕的態度,表現出人生理想的執著追求。
以明月寄寓人生哲理。唐代時一個文化政策方面比較開明、開放的朝代,一方面,文人們嘗試著從社會和人本身的角度去思考人生;另一方面,他們又試圖對客觀物象作更深刻的哲理化思考,月亮的東升西落,盈虛循環,亙亙獨照自然成了詩人進行哲學思考的載體。李白有一首《把酒問月》:“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這首詩向我們揭示了明月萬古如一,而人世間則世代更替,今人只能是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可貴的生命倏忽即逝。古往今來的無數人們,都已流水般地相次逝去,對著空中同一個永恒的明月,或許都曾有過相似的感慨吧!今晚月華如練人卻千里,人也只是有感于明月長存而人生短暫,詩中將明月與人生反復對照,在時間和空間的主觀感受中,表達了對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層思索。
以明月表現曠放灑脫的情趣。李白一生中的大部分時光都是在隱居和漫游中度過,他蔑視禮法,權貴,想超越世俗現實,追求個性自由,李白青少年時期即遍游名山,三年長安供奉生活之后,隱居蜀中,出蜀后再度漫游,這種生活經歷養成了他傲岸不屈、卓然特立的偉岸氣質,曠達灑脫。他的這種人格精神在對月亮的描寫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月亮與詩人的交流既體現詩人個性;又是詩人灑脫情趣的意象。如乾元二年,他在流放途中遇赦后,返回紅陵南游岳陽時,作《與夏十二登岳陽樓》中:“雁引愁心去,山街好月來。“用雁寫愁正是詩人當時心境的寫照,而飄逸的李白不會讓這種愁苦永駐他的心中,那冉冉升起的一輪圓月,充滿著溫潤的笑意暖暖地注視著詩人,仿佛時山口特地為詩人街來,來撫慰詩人,詩人心中的那份驚喜可想而知。
月亮這一意象在詩人筆下展現不同的意蘊,形成了不同的意境,也烘托出詩人的不同情懷,作為天才詩人,李白筆下的月亮蘊含著巨大的人格力量和深刻的哲理精神,完成了月亮由自然客體向人的主觀的人格意志轉變,使中國古代文學中的月亮意象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李白和他的月亮的詩就如空中的玉盤,永遠傳遞著人世間的脈脈真情,永遠在靜穆的空中發出白玉一樣的光芒。
參考文獻
[1]楊義《李杜詩學》北京出版社
[2]張福慶《唐詩美學探索》北京華文出版社
[3]駱玉明、章培恒《中國文學史》復旦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