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瑩
摘要:漢語拼音教學是小學語文課程的重要內客,是幫助學生識字、閱讀和普通話正音的有效工具。根據小學一年級學生活波好動的心理特點,我不斷改善漢語拼音的教學方式,改進傳統漢語拼音教學方法,采用“游戲活動”和“教學”兩者并重的方式來活躍課堂,傳授知識,努力提高漢語拼音教學的效益。
關鍵詞:統編版小學語文;漢語拼音教學;游戲與活動
人教版語文一年級的拼音教學是放在首位,也就是說學生從幼兒園銜接到一年級就開始學拼音,而且現在有很多學校一年級就開設了英語課程,英文字母和漢語拼音混淆在一起,其實對于剛上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是有難度的。統編教材的發布,簡直就是老師和學生們的“福音”,把漢字提前教學,接著再學習漢語拼音。統編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教授提出:“拼音教學要實事求是,降低難度。老師們要明確,學拼音是為了識字,當然,還有普通話正音。”也就是說,拼音只是輔助學習漢字的“拐杖”,不是目的。
《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實施建議里提出:“漢語拼音教學要盡可能有趣味性,宜多采用活動和游戲的形式,應與學生說普通話、識字教學相結合,注意漢語拼音在現實語言生活中的運用。”低年級的學習活動中,學生特別喜歡游戲和活動穿插在校內外的生活中,在漢語拼音的教學中,我十分提倡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以活動和游戲促進漢語拼音學習,這種自然、愉悅的學習環境能夠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徜徉在漢語拼音王國的知識海洋中,進一步提高漢語拼音學習的效率。
1 利用“拼名牌”,形成高效課堂學習模式
一年級的小學生對學習生活既有新鮮感,又不太習慣,具有注意力差,控制力弱、好奇心強和渴望成功的基本心理特點。每天的語文課堂學習時間四十分鐘,對于他們來說是十分漫長和難熬的,而對于教師而言,則是日短心長,想教的內容太多,既想讓學生上好拼音課,又想學生扎實地學好漢語拼音。因此,教師要遵循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去組織漢語拼音教學,在教學中適當切入漢語拼音游戲,這種“教學游戲化”可以激發學生主動學習興趣,提學生學習漢語拼音的熱情。在放學期間,我看見許多學生在玩《奔跑吧,兄弟》里的“撕名牌”游戲,于是“拼名牌之我來介紹”游戲的想法應運而生,學生在家用卡紙制作姓名立牌,卡紙上寫著自己的姓名和姓名拼音,在課堂上自信大方地介紹自己:拼讀姓名拼音,念出姓名,簡單介紹自己的興趣愛好。這種活動教學形式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把課堂交給學生,教師在旁邊起引導的作用,學生潛移默化學習到漢語拼音知識和記住班級同學的姓名,充滿了特色和樂趣,貼近生活情境。學生上臺介紹自己還無痕鍛煉了口語表達能力,增強表達的信心,減少班級學生之間的隔閡,班級感情容易熱絡起來。
漢語拼音的課堂教學,需要教師注重營造愉悅、積極、有特色的課堂學習氛圍。語文課堂不僅是訓練的課堂,還可以成為比賽競技的樂園。在結合部編版教材生動有趣的插圖和朗朗上口的兒歌童謠教學外,我還進一步研究開創了漢語拼音競賽活動,充滿競爭性的課堂活動可以瞬間調動課堂氣氛,緊緊抓住學生游離分散的心,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課堂上抽三分鐘舉行“拼名牌之我來找朋友”挑戰活動,每次游戲有兩位學生進行挑戰,三分鐘內看誰拼讀出來的同學姓名多并且拼讀正確。全班同學的姓名里包含著聲母、韻母和整體認讀音節,我摒棄掉傳統的拼音學習游戲方式,結合一年級的學生具有競爭意識,好勝心強的特點,開創比賽競技類游戲,讓學生鞏固漢語拼音知識的同時增強同學之間的友誼,使學生樂于交朋友,樂于交流分享。
明代著名教育家“王陽明”提出“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心中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己。”一旦通過游戲和活動激發學生對漢語拼音學習的興趣,學生則會通過不同形式表現出來,參與到游戲中的學生體驗到游戲的樂趣,未參與到游戲的學生通過觀看挑戰者來獲得樂趣,教師需要在旁邊及時觀察調整游戲進程,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這種看似“事非有意,譬如云出無心”的游戲,實際上大大激起學生們的學習漢語拼音的欲望,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讓學生開開心心地參與到拼音學習中來,主動培養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2 利用“我會認同學名牌”,檢測漢語拼音學習質量
課堂的拼音學習時間是有限的,有些游戲并不能顧及全體學生,只照顧了個別學生,要想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拼音學習中,還不能讓學生覺得這是一種學習負擔,這是非常考驗教師的能力,需要教師不斷鉆研課堂、勇于探索、善于思考和樂于研究。《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評價里提出:“漢語拼音學習的評價,重在考察學生認讀和拼讀的能力,以及借助漢語拼音認讀漢字,說普通話,糾正地方音的情況”。評價手段要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學生又樂于接受,游戲與活動相結合的評價方式正好派上用場。
于是,我把漢語拼音的學習評價放到課間,統編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教授曾說:“拼音教學與認字教學結合起來,學拼音結合認字,彼此融通。”為了讓拼音學習與識字彼此滲透,相互融合,我開設了“我會認同學名牌”活動。我把班級學生的姓名拼音和姓名全部編輯到文檔中,學生需過三關:自我檢測,家長檢測,教師檢測,才能獲得“拼音小能手”稱號。
也許是“有心栽花”,也許是“無心插柳“,用活動技巧引起學生的學習漢語拼音的興趣,用糖衣外殼把漢語拼音包裹起來,當學生興高采烈地嘗著這些沒有嘗過的“糖果”時,就消化了這種不大可口的“糖果”。而且這種活動方式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與互動,讓學生、學生家長和教師一起參與到評價活動,讓家長更多地關注和支持學生漢語拼音學習活動。
3 利用家庭游戲,鞏固漢語拼音知識
拼音的學習單靠學校教師的力量,學生回家不鞏固復習,放學一回家全忘光光,就很容易造成學生學習變成“1+1=0”的結果。將漢語拼音知識鞏固應用到家庭當中,遵循了孩子天生愛游戲的特點,不僅在“玩”中鞏固課內知識,還拓展課外知識,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在家玩的漢語拼音小游戲還有很多:如:“拼音百寶箱”,學生與家長一起制作家中物品名稱的拼音卡片,學生拼讀拼音后找出物品位置,大聲拼讀物品名稱。“拼讀碰碰撞”,學生與家長一起制作聲母、韻母、整體認讀音節小卡片,父母拼出拼音,孩子快速找出對應的聲母、韻母和整體認讀音節,也可以開展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挑戰賽。“親子閱讀”,學生與家長一起借助拼音讀物進行閱讀,這不僅可以鞏固拼音,還可以培養學生廣泛閱讀興趣,增加閱讀量。“拼讀大風車”,學生與家長一起制作聲母、韻母和整體認讀音節的風車轉盤,指針轉到哪兒,孩子就要拼讀出相對應的拼音。這樣的親子小游戲還有很多很多,強調的是“父母與孩子一起”制作、參與、分享和總結。每個小孩有自身不同的特征,接受漢語拼音的能力不同,有的悟性高,像響鼓不用重錘——一點就明(鳴);有的學生接受能力弱,像重錘捶在棉絮上全無聲響。不同的學生要學會因材施教,如何因材施教是所有父母和教師共同思考、探討、研究、突破的問題。正如陶行知所言:“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3月.
[2]李鎮西.《做最好的班主任》[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年5月.
[3]朱霞駿.《海量閱讀,從這里起步》[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19年6月.
[4]溫儒敏.《全面解讀部編小學語文教材》[J].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9月.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