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江鋒
摘要:政府法律顧問制度是當前新形勢下不可或缺的機制,是法治政府行政建設的堅實基礎和有利的保障,有效促進政府工作的科學化、民主化和法治化。政府法律顧問在處理政府各項事務時,應當提供專業的法律意見,提高政府執政效率和力度,為政府依法決策、依法行政提供優質、高效的法律服務,最大程度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關鍵詞:政府法律顧問;工作;職責
1 政府法律顧問是不可或缺的機制
法律的權威在于實施,嚴格依照法律法規、法律原則進行活動是法治政府、依法行政建設的唯一途徑。法律顧問制度的建立,可以為依法行政建設提供堅實基礎和有力保障,促進政府工作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是法治政府依法行政建設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機制。
2 律師擔任法律顧問的優勢
建立政府法律顧問制度如同建立一個具有豐富經驗的法律專家信息庫,在需要的時候從中提取相關信息,篩選組合成完整程序,用以支撐政府執政活動,將所有活動都納人法治軌道。其中律師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擔任政府法律顧問可以為政府決策活動提供專業的法律意見,提高政府執政效率和力度,為政府依法決策、依法行政提供優質、高效的法律服務,體現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的原則。
3 政府法律顧問的具體工作
3.1 參與地方立法的起草與制定
新的《立法法》授予設區市的人大在“城鄉建設與管理、歷史文化、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地方立法權。立法的起草及可行性分析等工作需政府法律顧問的參與。在新的法規、規章起草與制定時,顧問律師應注意將其控制在上位法規定的范圍內,可以細化但不可以超出或縮小上位法規定范圍,防范違反“法律保留”和“法律優先”的情況出現。
3.2 審查規范性法律文件
規范性法律文件是政府進行行政管理活動,實現政府職能的重要工具。新《行政訴訟法》增加了對各級行政機關規范性法律文件的附帶審查制度,為防止“紅頭文件”被確認違法,政府法律顧問需在制定過程中嚴格“把關”。顧問律師需要審查規范性法律文件是否符合現行法律、法規的規定;是否符合行政管理的需要,確定沒有超越職權、濫用職權;在語言文字方面沒有歧義,最大限度保障規范性法律文件的合法性。
3.3 參與政府重大行政決策,提供法律依據
政府重大行政決策必須遵守“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五個法定步驟,顧問律師在探討階段,需要收集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資料,篩選有參考價值的內容,對決策內容進行深入研究,提供初步法律意見,保證法律意見的準確性。在決策做出前應當進行集體討論,顧問律師應就出現的問題,及時提供解決辦法及法律依據,確保行政決策科學、合法、民主。
3.4 協助政府依法管理經濟事務
法律顧問協助政府依法管理經濟事務,主要包括:1.重大經濟項目談判。法律顧問在政府項目談判的整個談判過程中需有效防范法律風險,談判前提供法律信息,分析項目可行性,制定談判策略;談判過程中嚴格把關,使談判結果相對公平。談判結束后,總結談判經驗,做好談判記錄。2.草擬、審查及修改合同。顧問律師應從專業角度對合同的合法性、有效性及合同現存風險、潛在風險等方面進行審查,在草擬和修改合同時,要注意合同格式是否規范、條款是否完整、文字是否嚴謹、手續是否齊備,提高政府執政效率,減少政府利益損失。
3.5 代理政府參加訴訟、調解、仲裁
政府在行政管理過程中,不可避免會與行政相對人發生糾紛,顧問律師需代理政府參加訴訟、調解、仲裁,有效的通過法律途徑解決糾紛,確保政府行政管理有序進行。律師作為社會法律工作者,有利于化解糾紛矛盾,容易被群眾接受,從而維護政府合法權益。
3.6 參與政府處理行政復議案件
如今行政相對人依法維護自身權利的行為愈加普遍,行政復議案件大量增加。法律顧問可以作為復議委員會的非常任委員參與復議案件討論和裁決,也可以作為行政機關的代理人參與案件處理,在處理時注重法律依據,促進行政復議過程科學化、民主化,增加行政復議決定的說服力。
3.7 接待信訪群眾
近年來“信訪不信法”的情況比較普遍,信訪案件大量增加。顧問律師在處理信訪案件時,要積極配合政府人員疏導信訪群眾,及時與主管領導溝通,充分發揮橋梁作用,以法律人的思維引導信訪者依法表達訴求。同時應將自己置身于群眾中,聽取群眾意見,研究最佳辦法化解社會矛盾。
4 結語
政府法律顧問制度在我國已經“全面鋪開”,上至中央政府層面,下到地方政府都在積極建設政府法律顧問制度。政府法律顧問制度,順應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需要,順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完善的需要,順應了司法行政工作改革和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相貴雙,鄒福寶.發揮法律顧問職能作用開創法制建設工作新局面[J].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02):41-43.
[2]廣東省人民政府法制研究所.關于政府法律顧問工作的若干思考[J].政府法制,2005(17):18-19+23.
[3]馬維國,李旻靜.政府法律顧問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J].中國律師,2007(1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