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斯特《帕格尼尼練習曲》第六首改編自意大利著名小提琴家、作曲家帕格尼尼的《第二十四首隨想曲》。本文對全曲的演奏技術進行分析,剖析八度、雙音的演奏及琶音快速跑動等技術難點及其解決方法,探索音色、觸鍵在藝術表現上的要求。
【關鍵詞】李斯特;帕格尼尼練習曲;演奏技巧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本作品由一個主題和十一個變奏組成,主題旋律朗朗上口、流傳廣泛為人所熟知,是李斯特改編曲中的代表作品之一。在原作——帕格尼尼《第二十四首隨想曲》中就具有極大的技術難度和豐富的藝術表現力,李斯特受到帕格尼尼的啟迪,將小提琴的特色移植到鍵盤上來,拓展了鋼琴作品的織體和語匯。作品囊括了他最具有代表性的鋼琴演奏技術, 極大豐富了鋼琴練習曲的藝術價值。
一、八度
八度演奏技術幾乎貫穿了李斯特所有的鋼琴作品。運用八度織體使和聲不單薄,音響效果氣勢恢宏,但八度演奏技術對許多演奏者來說是不小的挑戰,需要在臺下多加練習。在本曲中八度演奏技巧共分為以下兩種。
(一)八度級進
在變奏四當中,右手聲部八度半音音階級進下行。音階的練習貫穿于一直以來的鋼琴練習中,要求我們均勻、流暢、手指具有獨立性。而八度的半音階演奏尤為困難,主要體現在大指的使用上。
在初期的練習過程中,容易出現由觸鍵方式不恰當所造成的各種問題。例如大指向斜下方進行容易造成粘連,并且帶動了手腕乃至小臂的緊張感,使音色變得生硬。正確的演奏應協調手指和手腕,保持手腕、小臂和大臂呈放松狀態,指尖貼鍵撥奏并借助手指的彈性,八個音為一組用一個力量完成。另外,在演奏過程中,其他手指會自然地指尖自主用力,但由于大拇指的構造先天不同于其他手指,極易跟隨手腕被動地彈奏,所以必須額外注意用指尖主動地撥奏,不僅能夠放松手腕,還能使音色靈活而富有彈性。
(二)八度跳進
在變奏三當中,雙手八度大跳同時進行,速度快、力度強,但很容易給演奏者帶來緊張感。左右手雖都運用了八度織體,但音響效果卻截然相反。左手連線要注意力量的轉移和導向性,使其富有歌唱性。右手八度在技術上更為艱辛,首先需要演奏者在平時慢練的過程中,注重指尖力量的練習,使第一關節富有彈性和力量,在演奏過程中找準鍵盤的方位,并且快速觸鍵;其次,注意觸鍵力量運用的連貫性:以1小節為單位,大臂帶動小臂和手腕,力量落在第一個十六分音符的重音上,指尖的彈性帶動第二個跳音演奏,休止后5個十六分音符要適當壓低手腕來降低重心,用指尖靈巧地撥奏,整個過程用一個力量貫穿完成。
二、柱式和弦的快速跑動
在變奏六當中,右手聲部為柱式和弦,輔之左手聲部雙音、八度級進進行,速度快、力度強、音符密集,給演奏者帶來巨大的挑戰。這段要求演奏者在準確演奏的前提下保持聲音飽滿,并陳述清楚樂句走向帶來的力度變化。要保持柱式和弦音色的清晰、透亮、飽滿,需要通過平時不斷地對指尖的力量進行練習,掌關節帶動堅挺的指尖集中發力,手腕靈活跟隨,和手臂力量貫通力量直達鍵底。
三、托卡塔式雙手交替
托卡塔來源于意大利,直譯為“觸碰”,是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體裁。雙手交替演奏,速度較快、節奏很緊促,代表著即興和自由。李斯特不斷地進行反復研究之后,在本曲中運用了這種演奏方法,在變奏八當中運用柱式和弦的織體雙手交替演奏,又增加了托卡塔演奏的技術難度。難點在于雙手交替完美的銜接,流暢、自然,在銜接處沒有痕跡,要兼顧和弦的音色和手腕、手臂的松弛。
隨著旋律的發展,音程不斷擴張、縮小、擴張,長時間演奏容易出現手腕向上頂的現象,從而造成小臂和大臂的緊張感,此時也影響了音色的完美,所以在演奏中要注意調節手掌的收縮以及伸張,保持掌關節不塌陷。另外,右手和弦音符密集彈奏中容易出現不整齊的現象,這就需要演奏者貼鍵演奏和弦,減少身體的動作幅度,使力量集中在指尖,干脆、直接地將力量送到鍵底。托卡塔的演奏方式對我們的身體協調性有一定要求,注意身體動作和音樂旋律的協調,使旋律連貫、自然地從指尖流露,雙手完美極致銜接中又體現出對抗、競爭的狀態。
四、雙音遠距離的演奏
在變奏五當中,雙手橫跨了五個八度,六度音程和三連音交替演奏,且節奏密集沒有空拍,因此僅僅將每個音符彈奏準確都有不小的難度。
要保證音符演奏的正確性。首先,在練琴的過程中耐心地進行慢速練習,找準鍵盤位置,以四個音為一組不斷地重復彈奏;其次,為了使演奏中盡可能地少碰錯鍵,要求演奏者適當放低手腕,降低重心,減少大臂的動作幅度,身體和小臂協調帶動雙手移動。再者,手指觸鍵速度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演奏的正確性,這個部分要求演奏者手指快速利落地下鍵演奏,不僅保證了演奏的準確性,還傳遞出清晰、富有彈性的完美音響。
在保證雙手演奏正確性的前提下,還需要演奏者注意重音的位置,落在八分音符上。因為雙手接力過程中跨度較大,容易將重音放在六度雙音音程的第一個音上,所以尤其注意六度雙音音程的導向性彈奏,音程的持續下行,要求演奏力度由高音區到低音區力度逐漸遞進,傾向于十六分三連音上,最后力量集中在八分音符重音位置。
五、琶音的快速跑動
在變奏十一當中,右手琶音快速掃過,左手的八度大跳演奏主題旋律,浩浩蕩蕩、氣勢恢宏地再現出主題,到達了全曲的高潮,演奏者需要加強觸鍵力度。為了突出左手低音聲部為主題,必須控制右手琶音的力度。然而琶音中夾雜著雙音,演奏難度又大大增加,容易使人們在演奏過程中將大部分注意力放在右手聲部上面,音響過大掩蓋了左手聲部、混淆了主題。由此可見,對于琶音的快速跑動這一技術點,需要加以研究和練習。在慢練過程中,注意譜面中指法的轉換,以三個音為一組單獨練習,訓練大拇指提前穿指尤為重要。在演奏過程中,要保證其正確性,需要演奏者放低重心,手掌和手腕保持不動,在小臂帶動下橫向、平穩地移動到下一個八度,指尖迅速抓鍵,力量貫通、一氣呵成。演奏者還需準確把握拍點,和左手八度織體的主題對齊,琶音切勿拖拍,做到清晰、均勻、快速、流暢。
六、顫音
在帕格尼尼原作中,此變奏為小提琴優美、抒情地歌唱,李斯特為了延長鋼琴的音響,用長時值的顫音保持,并用四個聲部作支撐,音響上更為飽滿。跨小節的顫音不斷綿延改變了之前磅礴、宏偉的基調,烘托著主題旋律在高聲部安靜、柔和地吟唱。四聲部的內部要建立層次,重點在保持左手高聲部顫音的穩定,突出高音主題聲部。在整體要求弱奏的情況下,突出高音主題旋律,要求演奏者顫音力度極弱,為主題渲染情緒。在練習顫音時,可以用六連音來替代,注意控制音響和音色的一致和統一。在演奏顫音時,左手大指和二指的指尖緊貼琴鍵,無需到達琴鍵底部,下鍵到二分之一位置即可,這需要演奏者不斷練習、提高手指的掌控能力。
本文結合自身在平時和比賽中的演奏經驗,力求更好地解決本作品在實際演奏過程中出現的技術問題,把握演奏層次和加強音樂表現力。通過本論文的研究,激發了本人對李斯特其他改編曲的興趣,對其繼續探究。
參考文獻
[1]張梓昆.淺析李斯特《帕格尼尼大練習曲六》的演奏方法[J].藝術教育,2015(7):66.
[2]李倩穎.李斯特六首《帕格尼尼練習曲》的形態解析與演奏問題[D].天津:天津音樂學院,2014.
[4]李莉.李遇秋手風琴音樂創作特征[J].黃河之聲,2007.
作者簡介:劉瀟云(1995—),女,漢族,山東濟南人,山東師范大學2017級音樂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鍵盤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