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蘭
【摘要】采用傳統鄉土民間文化藝術教育資源做為教學素材,是藝術教育改革中一個重要舉措。閩南地區的許多音樂藝術形式,如薌劇、蓮花褒歌、宋江陣、車鼓弄、閩南歌謠等藝術形式,都是很好的音樂教學素材,把閩南鄉土音樂與課堂音樂教學,校園音樂活動相結合,開發校本鄉土音樂課程是功德無量、千秋受益的大事。本文就閩南鄉土音樂進課堂、進校園的課題研究、課題組的校本課程教學實踐等,談談課題實踐過程的一些心得。
【關鍵詞】閩南鄉土音樂;課堂;校園;實踐
【中圖分類號】G733 【文獻標識碼】A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音樂教學新大綱中指出:“中學音樂教學要重視學生對民族民間音樂的學習”。2007年6月,廈門作為閩南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國家文化部宣布批準設立我國第一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福建省文化廳在《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規劃綱要》中指出:“繼續完善鄉土教材編寫,在學校進行普及型教育。在幼兒園推行閩南童謠和游藝教學;小學開設方言、傳統藝術、傳統技藝課程;初、高中開設閩南民俗、鄉土文化等文化課?!遍}南鄉土音樂成為我省代表性最強的民間藝術寶藏。民族民間音樂文化進入課堂,成為學校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的課題。
一、閩南音樂文化做為藝術教材具有極高的價值
(一)蘊藏著故鄉悠久音樂文化的閩南戲曲音樂
閩南戲曲音樂在我國版本繁多的戲劇、戲曲音樂詞典和各種介紹中國戲曲的相關文獻中,自古以來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流行于閩南和臺灣的梨園戲、薌劇、高甲戲、打城戲以及閩南布袋戲、木偶戲等唱腔相近的戲劇,猶如一幅幅多姿燦爛的閩南戲劇風景畫。同安是閩南戲劇表演非?;钴S的地區,當地民眾至今保存著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邀請戲班子演戲“熱鬧”的習俗,是鄰近泉州晉江市、漳州龍海市的戲劇表演團體主要的演出地點。把歌仔戲、高甲戲等為代表的閩南戲劇介紹給學生,可以使學生了解一些閩南戲劇的主要特色,從而對閩南戲劇產生興趣,讓閩南音樂文化融入孩子的學習生活,融入學生的血液。
(二)閩南精神紐帶南音和蘊含著鄉音鄉韻的閩南民間歌曲
閩南南音以其典雅、古樸、脫俗柔婉的風格享譽海內外,千百年來它就像重要的精神紐帶聯系著海外莘莘游子的故土情懷。《思想起》《雨夜花》《愛拼才會贏》等充滿閩南民間鄉土情懷的民歌,閩南地區獨特的音韻都蘊含在這些歌曲之中,這些以閩南方言演唱的歌曲,與閩南傳統的戲曲曲調、曲藝說唱有著深刻的淵源。如《思想起》的歌詞是由隨性的調子所組合而成,歌曲調子采用了歌仔戲中的念七字,演唱時由演唱者隨自己的喜好自由發揮不同的歌者演繹出不同的精彩,歌曲變化多彩多姿?!端枷肫稹返乳}南民歌受人喜愛之處便在于它濃濃的鄉韻特色。
(三)海峽兩岸的童稚情結在閩臺歌謠中相呼相應
閩南與臺灣自古以來同根同祖、血脈相連,具有獨特的“五緣”優勢: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法緣相循、商緣相連,“五緣”成為閩南與臺灣同根同祖、血脈相連的見證。“天烏烏,要下雨,阿公啊舉鋤頭要掘芋”“月娘月光光,起厝田中間”“一的碰米香,二的炒韭菜,三的強強滾,四的炒米粉”,這些海峽兩岸兒童一起傳唱的歌謠,哼著相同的閩南方言,念著相同的厝邊稚語,閩臺兩岸兒童在鄉音中成長,在鄉音中一起走向未來。
(四)精彩多姿的閩南民間器樂曲和民間舞蹈
閩南民間器樂演奏早先是專門為戲曲、曲藝和民間歌曲的伴奏以及傳統民俗演藝活動而繁榮起來的,卻呈現出與戲曲、曲藝完全不同的獨特風韻。比如,閩南的“拍胸舞”,伴著富有閩南特色的鼓點,表演者赤著上身,踏著舞步,時而跪蹲、時而踢腿,邊歌邊舞,豪邁矯健,風趣浪漫。還有威武矯健的“宋江陣”,風趣幽默的“車鼓弄”等民間舞蹈,為“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民俗佳節和民間民俗活動增添了多姿多彩的鄉土情趣。
二、閩南鄉土音樂進課堂進校園的實踐與探索
(一)開展研究性學習,探索閩南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在學校中組織學生以研究性學習的方式對閩南音樂文化進行探究與學習,是閩南音樂文化進課堂進校園的有效措施。幾年來,我區課題組在實踐基地校先后組織了“南音藝術探究”“閩南戲曲音樂初探”“閩南語歌曲的起源與發展”等研究性學習的課題小組,老師們帶領學生走向社會,采訪民間藝人,到非遺傳承地同安的小坪自然村參加蓮花褒歌對歌活動。課題研究小組通過訪談、圖書館查資料、上互聯網收集閩南音樂文化的相關資料,課題組研究性學習小組資料交流,小品展示、閩南音樂片段演唱等形式交流學習,最后撰寫總結論文。通過研究性學習的形式,培養了學生對閩南音樂的了解和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拓展了學生學習閩南音樂文化的途徑,有利于學生持續的學習與了解。
(二)開設閩南音樂文化課堂教學專題研討課
在中學音樂課堂開設閩南音樂專題課研討,是課題研究探索的主要內容。幾年來,課題組持續研究如何更科學地把閩南音樂文化引進課堂,課題組老師通過考察調研、深入學習、反復論證與實踐,把5大類8種閩南音樂文化引入課堂,先后開設了專題研討課有《家鄉的戲曲——布袋戲》《家鄉的戲曲——薌劇》《快樂學南音》《咱厝的歌聲——閩南語歌曲賞析》《蓮花褒歌》《車鼓弄》《宋江陣》等系列閩南音樂教學觀摩研討課。閩南音樂文化進課堂的課題研究,把一些流傳在鄉野、市井的原生態民族音樂文化進行包裝,創造性地整合成既能讓中學生理解和接受,又能把思想性與藝術性統一的教學內容,實現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在閩南音樂文化領域中的整合、融通,并且在實踐中得到學生的喜愛,通過論證獲得專家的認可。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閩南音樂文化創編演活動
在實施閩南音樂文化進課題的課題活動中,我們從另一方面積極營造閩南音樂文化氛圍。除了培養學生學會欣賞閩南音樂外,進一步到會唱再到會表演的提升。在每年的校園藝術節期間,學校組織閩南音樂的專場比賽,比如我區國祺中學的南音合唱比賽、啟悟中學的閩南語歌手賽等。教育部門十分重視閩南文化的傳承,組織多屆區級“閩南童謠創編演”活動,激發了學生探索閩南音樂文化的熱情。
總之,在日常音樂教學中,把原汁原味的閩南鄉土音樂材料,通過科學的整合與包裝,將其巧妙地融入音樂課堂進行教學,它的育人價值意義重大。只要我們用心探索,以人為本,從學生的興趣點切入閩南音樂文化的教學,便可以充分地調動學生對鄉土音樂文化的興趣,了解閩南鄉土文化的博大與精深。
參考文獻
[1]高長風.新課標解讀與教學案例設計初中體育與健康、藝術、美術、音樂[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
[2]許國紅.中國傳統音樂概論——民間音樂部分[M].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04.
[3]曹理.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