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霞
在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轉變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是教育工作者們關注的熱點,有效的師生互動,就是創設和諧教學氛圍的重要標志,組織得合理、有效,將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完成教學任務。新課標中倡導的師生“互動”是要徹底變單一、接受的學習方式為多樣化的學習方式,高度重視學生的主動參與,親自研究,動手操作,強調師生間的交流與合作。我們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最基本的教學三要素,就是教師、學生和教學內容。什么是教學過程?教學過程是以師生相互作用的形式進行的,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教科書為主要認識對象的,實現教學、發展和教育三大功能和諧統一的特殊的認識和實踐活動過程。這個定義概括了教學過程中最基本的三個要素,并且提出了新時期各學科教學過程的一些重要特征:即注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的發揮,強調師生的相互作用。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學生自主學習、相互討論,打破了老師“給水喝”的局面,學會“找水源”的方法。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成為師生相互交往、交流、探討的互動過程。只有積極的師生互動,才能提高課堂效率。那么,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又該如何實施積極的師生互動,來提高課堂效率呢?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我覺得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加強師生積極互動,需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創建“和諧”的課堂進行積極互動
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個人在愉快、平靜的時候,接受的信息多,學習效率高。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努力創建“和諧”的課堂氛圍,為師生進行有效互動提供保障。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幫助者,要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創建適合學生參與的寬松的課堂氛圍,為學生充分進行互動和交流提供機會。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張揚學生的個性,誘發學生內驅力,讓數學課堂活起來,使學生在樂中學、學中樂。如在教學“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練習課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互動的學習過程。老師說:“我們已經掌握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方法,下面老師出的這道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位數,現在你能猜出老師方框中要填什么數嗎?”這時,教師出示“□52÷3”,有的學生說:“我猜是1,因為我知道1比3小,百位上商不夠1,所以商是兩位數。”有的學生說:“我猜是2,因為2也比3小,百位商同樣不夠商1,它的商業是兩位數。”接著,老師說:“如果商是三位數呢?你能猜出老師方框里填什么數嗎?”……學生爭先恐后的搶著答數字,并且說出道理。最后教師把他們答對的數字都寫出來,讓他們先觀察再討論,“當商是兩位數時,方框中可以填那些數,當商是三位數時方框又可以填那些數?”于是學生很快發現一個規律:“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百位上的數比除數小時,商就是兩位數。百位上的數大于或等于除數時,商就是三位數。”學生對這個環節興趣頗濃,參與的積極性相當高。因為“猜一猜”這樣的活動,它不僅有助于活躍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在“猜”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要說出填什么數,還要說明理由。這一過程無疑是提高了學生對“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幾位數的估算能力。可以說,這樣的師生互動才是真正有效的。
二、把握恰當的時機進行積極互動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對“一知半解”的事物更容易產生探究的欲望。教師也常常能利用學生的這一心理,讓他們在“新舊知識的結合點”上產生新的問題,并把此作為探究點,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引導學生探究思考。這種時機的把握是充分體現師生互動有效性的關系。如:“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的教學,讓學生算出得數,其實并不難,很多學生都會計算,但對算理的理解則會有一定的困難。學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引導學生探究理解“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的算理,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是這一節課的重點。教學中,我設計了如下的互動過程:師生共同列出算式:53+21。教師問:“那么結果是多少呢?”很多學生說是74。教師繼續追問:“那么53+21為什么等于64?你是怎樣想的?你能告訴不知道的同學嗎?”……學生開始尋求證明自己答案的途徑和方法。此時教師引導學生通過互動,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可以先算50+20=70,再算3+1=4,最后70+4=74。也可以先算53+20=73,再算73+1=74。還可以先算50+21=71,再算71+3=74。等等。教師引導學生比較這些算法,“這三種方法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學生發現原來這些方法都是“把加數看成整十數來口算”的。從而滲透“轉化”的思想。這里,教師正是利用了學生對知識的“一知半解”,設置挑戰性的問題,與學生進行有效地互動,幫助學生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
三、關注全體學生進行積極互動
在實際的教學中,很多時候我們的師生互動僅僅局限于教師與個別學生的互動。這樣的互動有時是需要的,但不應該是我們所提倡的師生互動的主要方式。積極肯定的態度,會對學生產生良好的心理暗示,使學生減少膽怯心理,充滿自信地投入到各種教學活動中去。只有教師真正關注這樣的學生,平時多給予他們關愛和鼓勵,同時,教師及時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并及時地給予肯定和表揚,使他們一點點建立起自信心,產生上進的動力,進而喜歡師生、生生互動的學習方式,形成良好的師生情感交流的氛圍。因此,教師在組織師生互動時,必須關注學生間客觀存在的差異,盡量引導不同層面的學生參與互動,讓他們展示不同層面的思維水平,從而有利于調動起各個層面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綜上所述,數學課堂教學中,需要進行互動。要建立積極、有效的師生互動,就需要教師全身心的投入。教師也可以在對師生互動的反思過程中,不斷地發展自己,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從而實現師生雙方在互動中主體的積極建構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