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萍
一、前言
我國是重視歷史的國家,古人提出“讀史明智”、“以史為鑒”等充分說明學習歷史對于個人成長與國家昌運的重要意義。唐代史學家劉知幾也指出:“史之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民)之要務,為國家之要道。”因此,歷史學科教學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豐富歷史素材中蘊涵的教育價值更是取之不竭的人類文明智慧之泉。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中“核心價值觀”中的“家國情懷”也指出,“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社會責任與人文追求”。要求“探究歷史應具有價值關懷,要充滿人文情懷并關注現實問題,以服務于國家強盛、民族自強和人類社會進步為使命”。家國情懷,是實現歷史育人功能的重要標志。
做為一名身居北京的歷史教師,在講授歷史教材的同時,應積極挖掘北京地方史的研究與育人素材,充分發揮本土歷史文化價值,用古建筑風韻陶冶學生品格,用文化氣息浸染學生心靈,用歷史滄桑喚醒學生家國責任。因此,傳承地域文化、發揚優秀地方文化傳統是新時代教師義不容辭的教育與文化責任。
于是,我利用業余時間參觀和走訪了很多北京古跡和博物館,結合歷史教材中關于北京歷史的介紹等內容,開發了《讀城 · 北京》歷史校本課程,旨在增進學生對北京歷史文化的了解,激發學生探尋北京古文化興趣,從而產生“知之愈深,愛之彌堅”的認知,最終達到熱愛北京和北京文化、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教育目的。
二、《讀城·北京》歷史校本課程開發實踐
(一)課程開發背景
一個城市的靈魂是它的文化,不管是佛羅倫薩德雕刻,還是維也納的音樂氛圍,從紐約大都會圖書館到埃及金字塔,每個讓人記憶深刻的城市總有它獨特的文化魅力。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建筑的趨同性越來越明顯,鋼筋的骨、水泥的肉、玻璃的皮,一座座工業生產下的產品,越來越多地被大中小城市所接受,北京也不幸被淹沒在這種“改革”的浪潮中。
北京城,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五代封建王朝遼金元明清的都城,其設計規劃體現了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最高成就,被稱為“地球表面上,人類最偉大的個體工程”。
北京建都有3000多年的歷史,作為生活在這個城市的我們來說,有了解認識它嗎?此課程以北京的建城發展史為主線,旨在了解北京、認識北京,以達到“知之愈深,愛之彌堅”、培養文化自信的目的。
(二)課程開發原則
1.生本性原則
堅持以學生為本。課程設計前對學生進行隨機訪談與調查,了解學生心理特點與知識基礎,便于更好地設計課程內容。力爭做到基于學生認知與學段特征及知識儲備設計課程內容,依據學生學習心理特點設計教學和實踐環節,使其真正成為學生喜愛并自主參與和學習的課程。
2.開放性原則
(1)包容性
北京地方文化是中國歷史上多民族共同積淀下來的文化,因此,學習和研究北京歷史文化必須具有接納和包容的態度,尊重不同民族文化,促進文化間相互吸收與借鑒。
(2)多元性
它包括學生學習途徑的多元化、觀點的多元,以及研究角度的多元等等,不拘一格,收獲更加豐富的北京地方特色文化。
3. 實踐性原則
加強課程實踐性學習內容,充分發揮家庭教育作用,讓其參與到課程互動中來。例如利用節假日鼓勵家長與孩子一同考察北京特色文化等。
(四)授課對象
初一年級選修課學生
三、校本課程開發實踐反思
(一)尋跡·尋索古跡北京之魅力
1. 學生探尋古跡,感受北京文化之博大與精深
學生在課堂學習和研究北京城文獻史料外,還利用課余時間到相關遺址、博物館去參觀,了解了北京城的歷史演變、城市規劃格局和文化內涵,甚至一草一木中蘊涵的中華傳統文化思想,豐富了學生對北京古風的體驗與感受,積累了歷史文化底蘊。
2. 多維探索途徑,促進學生感受體驗
除了課堂學習和探究、實地考察和體驗外,還增加了網絡學習與史料研究等環節,進一步豐富了學生的體驗,為學生打造了多維度的學習空間。
(二)追遠·追撫中華文化之魂靈
孔子云,“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在尋跡北京文化的同時,學生能夠從歷史變遷、建筑文化中了解了中國古人的對天地人的和諧追求、對人與自然共生的智慧思考,以及“格物、致知、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質樸道德規范。學生汲取了中華傳統文明的文化給養,在學生精神上注入了中華文明傳統基因,是他們人生中重要一課。
(三)啟世·啟迪地方課程開發之思考
《讀城 · 北京》校本課程雖然學習完畢了,但學生對北京歷史、文化的興趣仍非常高漲,紛紛表示希望能夠繼續探索,這給了我很大的鼓勵。這次課程開發與實踐對我啟發很大,讓我在地方史教學中收獲了許多,為今后的校本課程開展提供了借鑒。
1.學習和研究地方課程應與現代文明背景相結合
歷史與現實不能割裂,否則將會喪失生命力。如今的北京比起從前不知擴大了多少倍,成為偉大中國的首都,躋身于世界大城市之列;它變得更加多元,傳統與時尚、歷史與現代在這里融合。
因此,應將現代文明與北京古風相結合打造更加豐滿與鮮活的北京文化,增加北京文化的適應力,從而培養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
2.打造多維度、多層面的北京文化系統
北京歷經多民族文化和時間浸染,形成了包容、厚德等北京精神,它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應從多維度、多層面進行挖掘。如,名勝古跡、胡同文化、京味文學、北京話、風俗、小吃等,還有各階層生活風貌與禮儀等,今后將陸續成為課程內容,力爭為學生打造更加豐富和全面的北京文化,從而使學生產生“知之愈深,愛之彌堅”情感。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北京文化還有很多值得挖掘與傳承的內容,我將繼續發揮歷史教師的專業和研究優勢,把北京文化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