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向東
《語文教學大綱》中明確規定: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他們具有基本的閱讀、寫作、聽話、說話的能力,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換句話說,語文教學實際上是通過對祖國語言文字的學習,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然而語言不是孤立的符號,它是用藝術表達出來的聲音,因而在語文教與學的過程中就應當重視“讀”。我國古語就有:“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足見朗讀在整個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朗讀是學生加強理解作品的主要手段,在讀中體會,讀中領悟,讀中升華,在瑯瑯的讀書聲中,學生深入課文的意境,充分感知課文用詞造句的生動,布局謀篇的巧妙。正如葉圣陶先生在《認真學習語文》中說過的那樣:“讀文章,寫文章,最好不要光用眼睛看,光憑手寫。讀人家的東西,念出來比光看容易吸收。有感情的文章,念幾遍就更容易領會,自己寫了東西也要念,遇到念來不順口的地方就要改。好文章,要多念。”
其次,朗讀又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陶冶學生情操的有效手段,對思想健康,感情充沛的作品,通過反復朗讀,可以使讀者的思想感情逐漸與作品的思想感情融為一體,從而使學生在愛與憎、悲與歡,心靈火花與課文內含的理念相溝通,產生共鳴效應。
朗讀的潛移默化教育作用是巨大的,因文解道,因道悟文,在朗讀中培養辨別是非、善惡、美丑的能力,這是教師口頭說教所難以達到的,為此,我們必須重視朗讀,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尤其應該重視朗讀教學。
一、朗讀的要求
1.朗讀的基本要求是正確、流利
在朗讀中強調學生做到“不錯、不添、不丟字、不重復,”讀文章時要“有合理的停頓,有揚有抑,感情豐富,”進而要求學生在朗讀過程中,不應看一個字讀一個字,而應當看一句話,通過瞬間的記憶或思維,做到“眼先到,腦思考,口讀好,“這就要求在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定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有感情的朗讀訓練。
2.朗讀要講求口語化
“讀”是為“說”和“寫”打基礎,為了將來標準地“說”,流利地“寫”。朗讀教學中必須克服唱讀和頓讀的現象,使朗讀口語化。這種口語化不是日常生活中的隨便談話,而是要規范化。只有這樣,將來學生語音才會標準,語言才有可能純凈。
二、朗讀的示范
范讀是教師傳授知識的一種手段,它同分析、講解課文一樣重要,屬于直觀教學的一個范疇。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課前教師要研究所讀課文的內容和感情,要準確把握每一個字、每一個詞,乃至每個句的讀法,范讀一定要起到示范作用,不僅通過讀去感染學生,還讓學生有矩可循,有模可仿。名詩名文,教師要在課前背過,課上才會不受拘束地感情奔放起來。
三、朗讀的指導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雖然學生的成績在于個人的天資素質和勤奮程度,但師傅必須把他們領對路子,把學生領進掌握朗讀技能的大門。
1.正音
一是教師課堂上正音。二是課下教師與學生談話時,也要及時糾正他們的錯音。三是同學間互相糾正。重點糾正下列語音問題:一是受方言影響造成的誤讀:二是形似字、形聲字、多音字造成的誤讀:三是忽視音變規律的朗讀。
2.重音
根據詩文所表達的感情來確定重音。重音的變化意味著意思的改變。一般最能體現作者思想感情或最能表現作品內容的詞或句子應該重讀。因此,朗讀文章時要動腦筋,仔細揣摩,研究句意和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以確定重音。
3.節奏
不一定只有詩歌才有節奏,所有的文章都有它本身的節奏,節奏感是一種技能,要引導并注意培養學生的節奏感,對于詩歌的節奏,要注意掌握其規律;對于一般文章的文句,要注意細心推敲。
4.語速、語調
要在充分理解作品思想內容,充分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礎上,確定語速的
5.技巧
要注意教會學生掌握一些運氣,用音,爆發感情和控制感情的方法,這樣朗讀的感情才會真摯、強烈、深沉。
四、朗讀訓練的途徑
在朗讀訓練中,我們要充分發揮課堂主渠道的作用,在朗讀訓練中盡可能擴大訓練空間,使之形成立體化的格局,從而構成完整的訓練體系。對于一個教學班來說,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班內學生都立足參與,不留死角,充分利用課堂空間,做到信息交流,使人人都有訓練的機會。當然,語文教學上的朗讀只靠課堂是遠遠不夠的,平時,可以利用早讀進行領讀、分角色讀、分小組讀、個人讀等多種形式。同時,還要開展的多角度、多層次的語文課外活動,多組織課本劇、朗誦會、演講比賽等,教師要利用一切機會做示范表演,以強化對學生的影響。
總之,朗讀是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一條重要途徑,又是培養學生“說”“寫”能力的前提,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的朗讀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其語文能力。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重視朗讀教學,加大朗讀訓練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