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婷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基本形式。新課程的改革,為學校德育創造了新的條件,但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如何加強學校德育工作,增強學校德育教育的可操作性,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急需解決的問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選好滲透點,充分發揮漢語課堂的教學這一主渠道的作用,把文字訓練和思想品德教育統一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同時,受到生動而自然的思想品德教育。我做了如下的嘗試:
一、在題眼的突破中滲透思想教育
題目文眼,它隱含著文章的思想內容,感情色彩,在關鍵字眼的突破上滲透德育是很好的時機。 例如,《我必須去》是篇講讀課文,文章記敘了學生李丹得到了她盼望已久的馬戲表演的門票,可她說好要去敬老院給孤寡老人表演節目,最后放棄了馬戲表演還是去了敬老院的故事。教學時,首先從題目入手,要求學生找出課題的關鍵詞“必須”進行有機滲透。首先在預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聯系課文內容想一想:“ 1、李丹為什么必須去敬老院? 2、讀了課文以后,你受到什么啟發?”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通覽全文,通過突破題眼,初步了解課文的內容,懂得了做人要講誠信,不能失信的思想感情。又如在教學《美麗的長白山》一課時,我先向同學們提問:“哪位同學去過長白山?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通過課題直接導入課程教學,并播放了“長白山”的視頻資料及圖片。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們領略到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在對祖國錦繡山川的贊嘆、欣賞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熱愛祖國的真摯情感,使愛國主義教育與漢語學科教學有機統一起來。
二、在理解課文中滲透德育教育
在教學中,抓住最能表現課文思想內容的詞句,體會詞句所蘊含著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受到感染,這也是寓德育于漢語教學中很好的方式。 在學習《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課時,在理解“薩沙掀起雨衣,輕輕地遮在薔薇花上”時,先讓學生說一說:“薩沙為什么要這么做?”在學生理解了重點詞句,知道“薩沙是想證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人”,這時把握好教育契機,滲透思想教育。 同學們認為自己是弱小的嗎?面對弱小你會怎么做?這樣通過品析詞句,有機地滲透思想教育不僅能完成語言文字的訓練,還達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又如在《到期歸還》一課中,我讓學生們在課文中找出描寫內心活動的詞語,感受其表達的意思。學生們找出了“惦記、不踏實、不安”等詞語,體會到毛主席是愛書之人,并且十分講信用,如期歸還了借來的書籍。通過重點詞語的學習,我適時地教育學生:要向毛主席學習,做一個說話算話講信用的人。
三、聯系生活實際挖掘德育內涵
現代青少年大都是獨生子女,優越的生活條件和父母的精心照顧使他們滋生著以自我為中心和嬌縱任性等缺點。在教學中,怎樣讓學生感受并珍惜親情的無私與真誠呢?在學習《地震中的父與子》這篇文章時,我首先播放了地震的相關圖片和視頻,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地震災害帶給人類的傷害以及地震過后搜救工作的艱難。這樣學生在學習課文時就能更深刻地體會到課文中的父親是在怎樣的環境下搜救自己的兒子。在這個前提下,學生朗讀重點段落時竟也熱淚盈眶,深深感受到了父愛的偉大。這時我抓住機會,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自己的父親曾經做過讓自己感動的事。學生紛紛表示,通過這堂課的學習,重新領會了“父愛”的含義,回家后要珍惜和父親相處的時光好好孝順父親。又如在《慈母情深》這一課的學習中,我布置的作業是:幫媽媽做一次家務活;給媽媽梳一次頭發;為媽媽畫一幅畫像;用書信的形式和媽媽說說心里話等。第二天的漢語課堂上,學生們踴躍匯報……通過這次活動孩子們接受了一次良好的感恩教育,也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四、在關鍵詞句中滲透德育教育
教師對重點詞句的剖析,同樣是進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因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觀點往往蘊含在一些重點詞句之中。如果離開詞句的教育,架空地講解課文,結果就會空洞乏味。
例如,《平分生命》這一課文中,有許多描寫男孩語言、動作、神態的語句。我抓住“猶豫”、“洋溢著責任與勇氣”、“目不轉睛地看著”、“滲出了汗”、“鄭重其事”這些詞語,引導學生思考: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男孩對妹妹的愛?為什么他明明知道自己輸了血就會死亡,還是堅持給妹妹輸血?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去想象他的內心活動,從而使學生感受到親情是如此偉大,使學生受到要愛護自己的家人,珍惜親情的德育教育。
總之,教師要針對學生實際,配合教材內容,進行有機、有序、有度地滲透,把握好教育契機,把握住漢語知識與德育的最佳“滲透點”和“結合點”,以學生為主開展活動,這都有助于增強語言文字學習和德育的統一、和諧,真正做到春風化語,潤物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