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賢欣
2013年11月12日,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正式提出“發展普惠金融,鼓勵金融創新,豐富金融市場層次和產品”。為進一步促進農村金融和經濟的發展,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以問題為導向,對切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做出全面規劃部署,確立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四梁八柱”,是新時代中央圍繞“三農”問題進行的再思考和再部署。農村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產業缺乏支撐是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而破題的關鍵就在于農村金融扶持。普惠金融關注于農民、低收入人群和小微企業等弱勢群體,分析普惠金融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促進其發展的政策建議,對廣西“三農”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
2018年廣西堅持政府引導與市場主導相結合、政策性長效扶持與商業性持續發展相結合、完善農村基礎金融服務與改進重點領域金融服務相結合。廣西金融支持“三農”領域得到顯著成效,截至2018年底,廣西涉農貸款余額為8113.25億元,同比上期增長4.04%;余額比年初增加482.71億元。中國人民銀行南寧中心支行積極使用支農再貸款為金融機構提供資金支持,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三農”領域的支持力度,廣西支農再貸款余額為15.68億元。廣西全區共建設惠農支付服務點20000個、具有電商功能的金融綜合服務站3540個,農村地區銀行網點全面接入民銀行大小額支付系統、農信銀資金清算系統等現代化支付系統。
1.對新的信貸知識業務知之甚少
農村居民金融知識的匱乏,是由于農村居民沒有經常接觸金融知識的機會和渠道,金融常識的匱乏帶來的負面影響就是無法正確地使用金融工具。隨著國家對農村扶持力度的逐漸增大,對新的金融產品和業務有效地利用于生產,所以,各類金融機構的創新在脫貧各類金融機構在積極調整信貸結構,開發適合農業生產的新產品、新業務。因為受到眾多因素的影響,使得農戶們在致富中沒有發揮好作用。
2.受教育程度偏低制約了農戶們對新事物的接受
農村教育程度一直相對較低,是我國普遍存在的問題。黎秋華(2017)調查中顯示,年齡在25歲-60歲之間,其中25-30歲的占28.2%,31-40歲14.7%,41-50歲占比最多,為42.1%,51歲以上15.1%。受教育程度為初中及以下的占49.5%,高中30.8%,11%為大專,8.8%為本科及以上,所從事的職業主要以農民為主,占58.96%。在本次調查中,幾乎一半的受訪者文化程度都在初中及以下,為49.5%,農村居民的素質相對較低,觀念也比較落后,且與年齡有著正相關的關系,說明農村地區地理條件落后、自然環境惡劣和文化教育水平偏低,并且信息的封閉,導致其接受新事物的認知能力和接受能力相對薄弱,是農村金融普及缺乏的原因之一。
3.理財知識匱乏
農村經濟在不斷發展,但大部分的農村居民理財意識并沒有改變。黎秋華(2017)調查中顯示,“如果您有一定的收入,您首先想到的財產保存形式是?”對于該問題,受訪者選擇買或建房子的為38.5%,存銀行的為36.9%,買保險的僅為0.4%,選擇創業的占17.4%,投資股票債券基金的也僅為5.7%,選擇“其他”的為3.5%。現在農村居民手里開始有錢了,但是他們往往不會選擇進行理財,因為與城市居民相對應的是,農村居民的投資理財意識不高,且沒有好的理財產品可選擇、不懂選擇理財產品,導致農村居民的閑置資金可能得不到合理利用,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下,農戶會優先考慮修建房屋,這導致農戶將收入中很大一部分投資于房屋,影響了其他資產的投資。
1.正規金融機構需要政府足夠的激勵參與
普惠金融強調金融機構,是需要正規金融機構的積極參與。但普惠金融不是金融扶貧,因此普惠金融也不只是個別扶貧機構或者某些類型的小額信貸機構的工作,而是需要所有正規金融機構以各種形式廣泛參與,通過金融資源配置結構的優化,實現帕累托改進,各類主體金融需求得到滿足的同時實現參與機構的可持續發展,但我國的金融市場尚未成熟,正規金融機構難以商業化運作及自負盈虧,往往需要政府的支持。
2.正規金融機構發展普惠金融的成本和收益不對稱
正規金融機構的普惠金融業務存在成本和收益是否可持續的問題,僅僅依靠政策支持和財政資金補貼,并不能充分調動起金融機構參與的積極性,而且這種補貼難以長期、持續的彌補普惠金融體系建立過程中的成本。大量金融機構為了其利潤考慮,選擇撤離農村,目前,農村金融機構存在著數量上發展不均衡,地域分布不均勻、金融服務范圍有限的現象。
3.普惠金融的力度不足使得非正規金融機構得以發展
非正規金融機構以民間借貸和民間集資為主,解決了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使得農村居民通過非正規金融機構獲得的貸款要大大高于正規金融機構的貸款。農村居民借貸通常是以血緣和地域展開,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借款人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但是非正規金融機構的這種借貸活動,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發展速度緩慢。由于農村金融體系不完善,民間融資缺乏有效監督,使得民間融資盛行,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資金來源,但是民間融資規范秩序缺失,無疑會加大風險,且融資成本太高利率遠遠高于銀行貸款利率,農民不易負擔,不利于現代農業的長遠發展。
1.農村小額信貸需求的變化
過去的農村居民信貸需求主要以生產性信貸需求和生活性信貸需求為主,是由于農業生產規模小、科技含量低、產業化程度不高等原因,農村信貸需求的額度小頻率高,貸款額度一般在1萬元以內,貸款期限在一年以內。隨著農業和農村經濟轉型升級、城鎮化加速推進等因素影響,農村居民收入得到了較大的提升,農業生產向規模化和現代化發展,致使農村居民的生產性信貸需求規模增大、貸款周期增長,貸款額度可上升到幾十萬,貸款期限可達數年。
2.農村金融服務需求的增加
城鄉差異的進一步縮小,農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引發了農村居民對金融創新產品和創新業務需求的不斷增長,農村居民不再僅限于對存取款業務、貸款的需求。隨著農民生產經營的規模的擴大,以及自然災害的頻繁出現,農民的風險意識也在逐步增強。例如農業保險有助于穩定農業收入,促進現代化農業發展,近年來,農戶對農業保險的需求是快速增長的,廣西財政網顯示,2018年上半年,廣西開展的8個中央險種為投保戶提供了360億元的風險保障。育豬投保799萬頭,能繁母豬47萬頭,奶牛0.85萬頭;水稻投保853萬畝,糖料蔗363萬畝,馬鈴薯1.07萬畝;公益林2019萬畝,商品林1872萬畝,水稻、育豬進展相對較快,完成計劃均超50%。
1.農村金融信用體系的不完善
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導致農村信用風險較高,信用風險是農村金融機構面臨的主要風險之一。在經濟欠發達的中西部農村地區,金融生態環境普遍比較差,貸款戶的信用意識和法律意識比較淡薄,逃、廢、賴債等情況不同程度地存在,信用風險比較高。農戶對貸款缺乏最基本的認識,部分農戶還誤認為農村小型金融機構的貸款是國家對農民的扶持行為,類似于過去的財政扶貧,不需要歸還,從而引發了道德風險。
2.農村金融法律體系的不完善
一是農村居民法律知識匱乏,受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和農村金融普法工作不足等因素影響,農村居民對法律的認識停留在較淺的層次,難以正確理解法律含義,提升自身法律觀念,缺乏法律觀念更易致使農村居民發生道德風險,不怕法律的制裁。二是農村法律效力層次不高,農村遠離城鎮使得協調機制不健全、溝通不足、信息封閉,降低了執法效率和提高了監管難度,且農村金融法律還在發展階段,存在著一部分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
3.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提升了普惠金融監管難度
互聯網金融加快了普惠金融發展速度,但互聯網金融具有其獨特的風險。現實中由于在以管制型立法為特征的法律體系中,互聯網金融僅踐行金融脫媒的作用,既沒有實現信息對稱,也沒有降低信用風險。這一觀點與魏鵬(2014)的結論相似,魏鵬(2014)從監管的角度對比中美兩國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狀態指出我國應加快互聯網金融法律法規建設,以立法的形式明確互聯網金融機構的性質和法律地位,同時明確互聯網金融企業的經營范圍及監管主體。互聯網監管環境相對寬松,對于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等具體、全方位的監管策略和風險管理方式,都還有待政府和市場進一步的探索。互聯網金融監管的缺乏,讓不法分子有了可乘的機會,而知識缺乏的農村居民,幻想著一夜暴富,從而聽信他人往往會成為受害者。

圖1 2003-2014年間廣西各市普惠金融發展水平(王業斌,2018)
從不同地市橫向比較而言,廣西普惠金融發展水平存在較大的區域差異。2003-2014年廣西14個市平均普惠金融發展水平由高到低的城市依次為:南寧市、柳州市、桂林市、玉林市、梧州市、百色市、欽州市、北海市、貴港市、崇左市、河池市、防城港市、賀州市、來賓市(見圖1),其中2003-2014年普惠金融發展水平最高的城市南寧市其普惠金融指數是發展水平最低的城市來賓市的34.8倍。借鑒前人的經驗可以少走彎路,節省不必要的時間和資源的浪費,發展水平最低的五個城市應該派遣相關人員學習其它城市管理制度、金融體制、信用及法律體系等,加強廣西各城市之間的交流,有利于推進城鄉、區域之間金融資源的整合,促進不同區域普惠金融的協調發展。
普惠金融發展困難重重,主要表現在信貸可得性偏低、資源配置扭曲、覆蓋成本高、風險控制不足以及征信體系普遍缺乏等,這些問題一直在阻礙著普惠金融的發展,而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不斷普及和智能手機功能的不斷強化,互聯網金融迅速發展,深刻影響著農村經濟的轉型和發展,并對普惠金融形成有益補充。我國在推動普惠金融發展時明確提出要大力解決中小型農業企業以及農民“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而互聯網金融在解決“三農”問題上具有著明顯的優勢,例如已成立的宜農貸和貸幫網,兩者以互聯網線上交易和線下審批的模式為有需求的農戶和鄉鎮企業進行融資,在城鄉之間進行資金的余額調度,對城鎮一體化發展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金融機構發展普惠金融,要取得覆蓋其運營成本的利率水平才能夠實現持續經營,從而不斷發展壯大,為更多的貧困人群提供金融服務。因此,要通過政府統籌規劃、增加財政貼息以及非市場化的政策干預等措施支持金融機構,來完善普惠金融支持制度體系,推進金融機構服務方式多元化和金融產品創新化發展,保障農民、低收入人群和小微企業等弱勢群體能以合理的方式獲得所需的金融服務。
政府可以通過扶持機構建立金融普及平臺,政府的群眾信服力高可發起農村居民進行學習,其中金融普及平臺,包括金融知識的動漫學習模式、視頻學習模式、文章學習模式、答題學習模式、在線提問學習模式等,通過這種學習來獲得積分,從大量的用戶數據中對農村居民信用進行評估,建立起農村信用體系,加強了農村居民對金融行業的認識程度,也提高農村居民的金融素養以及風險識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