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秀貞 侯君邦

“新經濟”作為一個描述經濟特征的概念出現在正式出版物中的時間并不長。 新經濟作為一個詞語,最早出現在1966年美國商業周刊雜志中,意指在信息技術條件下,經濟發展全球化發展所帶來的高新技術產業的應用以及由此實現的經濟持續發展態勢。追根溯源,這是基于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在資本主義世界普遍發生的經濟發展“滯漲”痼疾背景下,由于信息技術革命帶來了經濟發展高增長、低通脹新景象,使美國等諸多資本主義國家擺脫了困擾多年的經濟發展“滯漲”狀態,由此人們賦予“新經濟”含義,區別于傳統的經濟特征。新經濟一詞在我國出現時間并不長,在2014年亞洲博鰲論壇上李克強總理提到了綠色環保、互聯網經濟等新經濟形態,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對新經濟含義作了進一步闡述,伴隨著我國經濟的轉型,新經濟從概念到理論再到實踐,逐漸深入人心。
關于新經濟內涵與實質的探討,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概括來看,人們談論新經濟時主要是指經濟的全球化趨勢以及信息技術的應用。對新經濟含義的理解,筆者認為主要從兩個層面進行:一是從新經濟的本質上加以解釋,二是從新經濟的具體形態理解。從新經濟的本質上來看,傳統的經濟要義是經世濟民,經濟學主要研究價值創造與價值分配。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中關于價值創造的觀點是勞動創造價值,勞動包括活勞動和物化勞動。隨著經濟理論與實踐的發展,新的勞動表現形式不斷出現,比如知識、資本、信息、技術、技能等,這些也是人類勞動的結晶,他們在價值創造上的貢獻越來越重要,價值創造的含義從單純的人類勞動擴充為由人類勞動衍生出來的知識、資本、信息、技術、技能等方面,經濟的內涵在不斷拓寬。從新經濟的業態來看,隨著經濟發展轉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經濟業態:互聯網、物聯網、共享經濟、智能經濟等等,新經濟形態超越了人們傳統的時空概念,價值創造打破了傳統的實現路徑。
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新時代意味著我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諸多方面呈現出新的與以往不同的歷史特征。在新時代大背景下,研究、探討、發展新經濟成為我國面臨的新的課題。
我國新經濟概念的出現和研究是最近五年的事情。新經濟業態早已在中國經濟實踐中產生,但新經濟研究發展遲緩,直到2014年黨和國家領導人在講話中多次提到新經濟問題,新經濟概念才在中國得到重視。時至今日,新經濟在中國已經深入人心,許多學術著作、理論文章作了深入系統研究,對新經濟的發展目標、發展思路和路徑、新經濟業態等均有著述?,F實經濟中,創新、創業、創造成為社會共識。近幾年來隨著共享經濟、新能源、互聯網、大數據等新興領域的快速發展,中國經濟體系正由傳統經濟占主導向新舊經濟融合發展、新經濟占主導的趨勢轉變。
1.經濟發展的動力機制主要靠創新。我國經濟發展長期以來主要靠人力資源和自然資源的大量消耗,投入產出比過低,經濟發展可持續性不強。隨著人口紅利的消耗殆盡和自然資源的日漸消耗,資源枯竭、環境污染問題日漸嚴重。經濟發展的動力除了人力資源和自然資源,唯一的選擇就是創新,包括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組織創新等,創新成為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ヂ摼W、人工智能、虛擬經濟、大數據等這些創新產品正為經濟發展提供著持續的強大動力。
2.經濟社會的發展機制主要靠共享機制。人類社會的發展經歷了由合作到分工、再由分工到合作的發展歷程,時至今日,合作的具體形式發展為共享形式,市場經濟的運行由競爭轉換為共享。目前關于共享的具體形式層出不窮,諸如共享單車、共享信息、共享財務、共享生態等等不一而足。共享機制的出現不是偶然,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因為共享產生效率、共享產生效益,共享機制將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3.經濟發展的溝通協調機制是開放合作包容。經濟發展必須打破行業界限、區域界限、國家界限,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必然需要良好的溝通協調機制。我國實施的“一帶一路”倡議、亞投行的建設與運行等,都是溝通協調的結果,得到有關國家的高度認可與相應。開放需要合作,合作需要包容,這是發展理念的要求。清華大學胡鞍鋼指出,未來誰能主導新經濟?那一定是中國。這不僅因為中國是世界最大的消費體、貿易體,中國將是世界未來最大的經濟體。開放與合作是世界發展的必然選擇,當下個別國家基于一己之利,挑起的貿易壁壘乃至貿易戰,可謂是逆歷史潮流而動,損人不利己。這顯然與世界新經濟發展潮流相悖。
我國新經濟研究仍應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結合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形勢,著重應用研究,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根據馬克思關于社會再生產環節的論述,社會再生產包括四個環節: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基于每個環節,開展新經濟理論與應用研究。
1.產業轉型升級研究。當前,我國經濟進入到增速換擋、結構優化和動力轉換的新時期,經濟發展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發展動力由資源消耗型向技術創新型轉變。首先注重創新研究,創新是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大力實施技術創新、工藝創新、組織創新、制度創新等,根據產業發展規律,實現對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培育發展新興產業,著力發展智能制造、信息產業、文化產業、綠色農業等,推動產業由低端向中高端邁進,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保持期經濟持續健康增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大力實施《中國制造2025》,利用創新驅動經濟發展,增加創新在經濟發展中的貢獻力。為此,要著力加強優化調整產業政策研究,重點解決好產業轉型升級的主體、動力、載體、路徑和機制等問題,多措并舉推動我國產業轉型升級。
2.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究。2015年11月,中央提出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三去一降一補”,實現經濟的新舊動能轉換,大力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內生新動力。總的來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從三個方面助推新經濟發展:一是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二是提高創新能力,三是實現經濟結構調整,三個方面互為條件、彼此相關。2018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將發展壯大新動能、加快制造強國建設列為供給側改革前兩位任務,要求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培育經濟新動能。在經濟發展進程中逐步調整產業結構、企業結構、產品結構、區域結構,進而實現供給結構的深度調整和優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是未來一段時間我國理論研究和政策推進的重點。
商品交換歷經物物交換、商品—貨幣—商品、批發零售發展到現在的互聯網營銷,交換的形式、手段、環節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電子商務、共享經濟、新零售等商業模式不斷涌現,互聯網營銷、線上線下成為目前市場交換的主要形式。經濟全球化浪潮,“一帶一路”倡議,中國也進入到了全球化與信息化的浪潮之中:我國進出口金額持續增長,目前已經達到24萬億元的水平,成為世界經濟體中的重要成員;經濟信息化水平快速發展,互聯網普及率目前以達到近60%,雙十一支付寶總交易額近幾年達到近2000億元水平,2018雙十一成交額2135億破紀錄,其中六成交易通過指紋、刷臉等生物信息支付完成,交易模式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發展和研究新型交易模式,提高交易效能,應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
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按勞分配。勞動的含義日漸豐富,隨著經濟發展形態的變化,分配形式呈現多樣化趨勢。由于抽象勞動的知識化、資本化、物化形態轉化,全要素分配成為必然。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其中,共享發展理念開辟了全新的共享型經濟發展道路,資源共享、收入共享、財富共享、市場共享等等,共享經濟的發展,提高了效率,節約了資源,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由按勞分配衍生出來的新型分配方式與分配制度將成為新經濟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新的消費理念如文化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旅游消費等呈現強勁的發展勢頭。國家在消費引領方面已經出臺相關政策,201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進一步激發居民消費潛力的若干意見》,要求總結推廣城鄉居民在文化消費方面的良好工作經驗和有效消費模式,把文化領域的供給側改革和高質量發展與城市發展規劃和發展目標緊密結合起來,形成兩者的良性互動機制。針對新的消費理念,研究與之對應的產品供給,優化調整投資結構,為社會提供高水平的消費產品,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促進經濟發展,也是新經濟研究的重要內容。
除了從社會生產環節分析新經濟,我國新經濟的內容與形式還可從三大產業發展體現出來。第一產業:家庭農場、土地流轉,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等;第二產業:芯片、大飛機、高鐵、軍民融合、5G/物聯網等;第三產業:電子商務、共享經濟、新零售、教育養老等。助推產業轉型升級,促進新經濟健康發展,這些都是新經濟研究的內容。
總之,“新經濟”是一種以信息技術為主導、開放包容、區別于傳統基于物質基礎為主導的新經濟形態,是創新型、科技型、知識型、開放型、服務型經濟的綜合體現。為應對全球化浪潮的推進,大力發展高新經濟產業、提高人力資本投入和高科技投入、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已成為未來一段時期國家政策發展研究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