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望亭中學 張春麗
數學作為一門較抽象的學科, 在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過介紹在教學中加強學生對數學概念、公式、定理的逆運用及對逆向思維解題技巧的掌握,并結合分析法和反證法, 探討教師如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訓練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
正向思維是指符合人們一般認知規律的、常規化的、習慣化的思維方式,正向思維在數學問題的研究中表現為從條件出發,分析得到結論。逆向思維則是一種反方向的思維,它是從問題的答案出法,追溯到問題的結論的思維形式。學生要學好數學,正向與逆向思維都非常需要。如果一個學生只是習慣于正向思維,那么他的解題思路就會非常僵化,有的問題就難以順利得到解答。作為初中數學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有機地滲透逆向思維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時能來去自由,富于靈活性。
數學概念是數學思維的最基本形式,如果教師只是正向地讓學生理解與訓練概念,那么學生今后就只會片面地理解概念,不利于數學思維的深化,故注重逆向訓練是非常重要的。
例1 (1)6的絕對值是_______。一個數的絕對值是6,那么這個數是_______。(2)|a|=3,那么a+1=_______。
對于絕對值的概念學習之后,教師會帶領學生總結出正數、負數、零三種情況下的絕對值計算方法,為了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教師可以出一些相關的訓練題。上述兩題中,第1題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訓練,由于前邊題的定勢影響,學生在解答后半題時很容易導致只分析這個數是正數的情況,忽視了這個數還可能是負數。而第2題需要分情況討論,有的學生只寫了4,是因為對逆向思維的考慮不周全,有的學生直接寫了答案是±4,是屬于過于草率,沒有認真分析算法。
數學中的每個定理、公式都可以從反方向來思考,教師在教學這些定理、公式時需要有意識地引導和培養學生運用逆向思維,克服定勢帶來的刻板性思維。比如對于平均數的教學,雖然是小學時學生就知道了其基本概念,但學生對平均數的一些基本特性掌握得不是太充分,同時可以進行逆向思維的訓練,所以需要繼續強化。如:
例2 (1)養魚專業戶老李在魚塘中放養了1500條魚,一年后為了調查魚塘中魚的平均體重,采取了抽樣調查的方式,三次從塘中撈取若干魚,得到如下數據,請計算老李魚塘中在魚的平均體重。

次數 第1次 第2次 第3次條數 15 18 14平均體重(kg) 1.2 1.3 1.0
(2)小明本學期每單元數學考試的平均成績為90分,前5單元的成績分別為:92,93,88,85,96,最后第6單元的成績小明忘記了,請問小明第6單元的成績是多少。
上述兩題中,第1小題涉及平均數的一種特殊形式——加權平均數,通過訓練有助于學生了解加權平均數的計算方法,屬于正向思維。第2小題,屬于逆向思維,小明第6單元的成績可通過90乘6,再減去前5次成績的總和而得到。為什么呢?教師不妨讓學生通過列方程解方程,自然能理解這樣計算的道理。這一題還有一種比較靈活的算法,那就是以平均數90為基準進行思考,可以將前5次的成績分別記為+2,+3,-2,-5,+6,把這些數相加得到4,所以最后一個數只有記為-4才能使總和為零。故最后一次的單元成績為90減去4等于86分。這種算法是利用了平均數的性質進行的特殊算法,其計算原理可以讓學生去分析,這其實也是很好的逆向思維訓練。
例3 已知方程x2+(p-1)x+3=0的兩根分別是某正三角形的內切圓半徑和外接圓半徑,求p的值。
分析:如果按正向思維去解答,這一題應求得方程的兩根,然后根據兩半徑間的關系列出方程,但是求方程的解比較麻煩,這里題目中的方程有字母P參與,只能運用求根公式表示,最后得出方程,能否得到正確答案不得而知。若按逆向思維, 可從正三角形與三角形的重心的性質入手,設內切圓半徑為 r,外接圓半徑為2r,那么根據一元二次方程根與系數的關系可得到r×2r=3,故r=,2r=,接下來就能根據根與系數的關系求得p值了。
例4 (1)甲、乙兩個人報數,規則如下:甲從1開始先報一個或兩個數,乙緊跟著報下一個或者兩個數,甲再接下去報數,如此來回報數誰先搶到10,誰就勝出,請問這個游戲對甲、乙兩個人是否公平?甲能否有穩操勝券的辦法?
(2)如果把游戲改為“搶30”,規則改為: 第—個人先說“1”或“1,2”或“1,2,3”,一次最多連說不能超過3個數,然后兩人來回報數,請問這個游戲是否公平呢?誰能穩操勝券呢?
分析與解答:這類題學生一開始往往無從下手,因為對手報什么數是無法控制的,但我們可以根據對手的報數來調整自己的報數,使每一輪兩人報數的總和保持恒定,在第(1)小題中,可以控制兩人一輪報數的個數的總和是3,即對方報一個數,我就報兩個數,對方報兩個數,我就報一個數,故要搶到10,必須搶到7,依次往前推,必須搶到1才能勝出,所以這個游戲是偏向于甲的。第(2)小題加大了思考的跨度與難度,如果學生能從(1)中總結出解題規律,當然解這一題就能非常迅速了。這兩題都是運用了逆向思維,讓學生從結果出發去分析,追溯到問題的起點。第(1)小題學生可以憑一個個數倒退來得到答案,但第(2)小題卻可能因為運用老方法而延誤答案得出的時間,故學生在運用逆向思維的同時還需要學會找到數學本質——自然數的整除。
有時候,從題目所給的條件與環境中無法找到突破口,這時可能需要從條件的反面或者外圍入手來解答,這也是屬于逆向思維。
例5 如右圖所示,四邊形ABCD中,AD=1,BC=2,∠B=D=90,∠C=60°,求四邊ABCD的面積。

一開始很多學生通過連接AC,制造了兩個直角三角形,但發現無法解決問題,怎么辦呢?其實這一題只要延長BA與CD,就能將問題轉化為求兩個三角形的面積之差的問題了。
有老師認為這個題目是需要跳出思維定勢,學生靈活解決問題,而不是逆向思維的運用,但筆者認為這一題是逆向思維的訓練——在圖中充分利用∠C=60°這個條件,就應該想到這有一個特殊三角形,而這個特殊三角形現在并不存在,所以我們要把它補全復原,那就自然想到畫兩條延長線了,這樣就得到了“有一個角是30°的特殊直角三角形”了,這種從已知條件出發并不直接指向結果,而是回歸到條件所產生的場景的思考方式,應該屬于逆向思維。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一題的解答不能從內部突破而需要從外圍進入,這也是逆向思維的表現。
由上可見,逆向思維具有下列特征:①普遍性。有正向思維的題目就會有逆向思考的機會,所以逆向思維還可以運用于解題的驗算、檢查,對提高答題的正確率非常有效。②批判性。逆向思維培養時學生對常規思維的背叛精神,這種精神需要足夠的勇氣。③逆向思維是對常規思考方式的一種突破,它的運用往往讓人產生意想不到的結果,令人拍案叫絕,這也是培養學生思維個性化的一個重要窗口。
總之,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將大大促進學生解題策略的改進,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的轉變,使學生從學解題走向會解題,實現思想與智慧的超越。作為教師,一方面需要精心設計訓練逆向思維的習題,把逆向思維訓練與正向思維訓練結合起來,另一方面需要不斷改進教學流程,使課堂更精彩,也使學生享受成功的樂趣,培養積極探究、勇于發現的良好的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