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qū)西城實驗小學 尹美霞
現代美國教育家杜威說過,“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改造”,就是要加強對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讓學生親歷探究過程,建立與真實世界的關系,實現學生從一個被動的觀察者到一個積極的實踐者的轉化,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逐步形成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充分體現學與做的結合。
蘇教版數學六年級下冊“測量物體的體積”的教學設計中,巧妙運用“操作中學”的科學探究思想,滿足了兒童“自己是發(fā)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求,有效突破教學難點,取得了理想效果。
師(烏鴉喝水的教學動畫):聽了以后有什么啟發(fā)?
生:烏鴉在瓶中放入石子,水面就升高了,說明石子占據了一定的空間。
師:老師給大家也帶來了一些物體。它們是什么形狀的,邊看邊交流。
師:你能給它們分分類嗎?小組里討論:怎么分?為什么這樣分?
師:你能求出這兩類物體的體積嗎?規(guī)則物體分別怎么求它的體積?那不規(guī)則物體呢?你能向大家介紹幾種測量體積的方法嗎?
【反思】為了讓學生一開始就進入學習狀態(tài),用烏鴉喝水的故事導入,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眼球,激發(fā)了學習的興趣。接著讓學生通過觀察分類,體驗兩種不同物體的形狀特征,在此基礎上找相似點,進行分類,自然有效地認識了規(guī)則和不規(guī)則的區(qū)別,接著在交流各種求體積的方法中,又進一步深化了對這兩種物體體積計算方法的理解。
師:那這些不規(guī)則的物體又怎么來測量它的體積呢?你能從剛才的不規(guī)則物體中選擇兩種,設計出測量它們體積的操作方案嗎?(生小組討論并交流)
【反思】創(chuàng)設“小小設計師”這個活動情境,符合六年級學生心理特點,將多種教學意圖巧妙地結合其中,顯得自然而富有意義。讓學生自己先設計測量方案,再通過小組討論,最后全班交流,逐步使學生了解自己的方案到底是否可行呢?此時學生已達到“憤悱”欲試的狀態(tài),進而有了主動探究,親自動手操作來驗證的情感需求。可以說這一設計和安排,達到了“一箭多雕”之功效。
六年級的學生學習間接甚至是抽象知識時,我們必須考慮孩子的生活經驗,必須考慮孩子的學習的心理特點,直觀形象、動手體驗感悟,對于學生的學習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本節(jié)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就是學生能準確把握測量的要求,特別是在學生操作時容易看錯數據或數據不夠準確。怎么來突破這一難點?運用“做中學”探究體驗活動,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片段:自主測量土豆和鐵塊的體積。
師:通過設計方案,認為土豆和鐵塊能放到水中來測出體積,老師已經給每一小組提供了土豆和鐵塊,下面就自己動手來證明吧!
給出活動要求……學生親自探索研究、驗證,然后小組交流方法,最后匯報交流。
【反思】數學學習最需要的是關注學生學習思維的建構過程,而不是簡單地關注結果。讓學生根據問題提出觀點,再來想辦法驗證,在此基礎上,大膽放手,讓學生充分動手中動腦,動腦中動手。學生在自主探究過程中,了解到鐵塊質量與體積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這一結論的獲得,讓學生感到自己努力的價值,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習方法的取得,需要教師精心預設,提供必要的探究材料,營造寬松的研究、討論氛圍,讓學生數學思維神采飛揚,個性得到尊重。
片段:發(fā)現規(guī)律,授之以“漁”。
師:下面老師給每一小組提供了一個已知質量的鐵塊(93克),用同樣的方法測量鐵塊的體積。
師:展示學生實驗記錄單。

體積(立方厘米) 質量(克) 質量與體積的____________比值__鐵塊一__鐵塊二
師:同一種材料,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一定的。(出示:不同金屬,質量與體積的比值)
師:質量與體積的比,水就是1,金屬質量與體積的比大于1,所以在水里就沉下去;質量與體積的比小于1,就浮在水面上。
師:(出示活動三)你能根據質量與體積的比值,只要稱一下重量,就能求出體積,或者知道體積,就能求出質量嗎?
學生通過計算,匯報結果。
【反思】學會不是最終目的,發(fā)展學生數學思維,提升數學活動經驗,會學數學,應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學生在探索同一種材料,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一定的時,教師適時引申出了其他金屬質量與體積的比值。這時讓學生來探討各種金屬質量與體積比值的差異,進一步認識物體比重的規(guī)律,學生經歷這種“操作中學習”的探究過程,對學生理解數學、會學數學起到關鍵作用。最后分別求出銅的質量和黃金的體積,深層次理解了物體的比重在數學中的應用,為學生后續(xù)學習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但不是每個知識都需要為學生提供動手探究,思考驗證,感悟交流的過程。對兒童學習來講,提供探究學習的“動手——思維提煉和交流”的平臺,是其數學思維走向辯證、理性和成熟的必由之路,因為我們的立足點不是教孩子學會數學,而是讓孩子會學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