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高新區獅山實驗小學校 馮雯雯
在核心素養理念的引領下,小學數學課堂從以往更多關注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到如今關注于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數學技能與思想等方面。在《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一課中,我在課前備課、校內磨課、課后反思、二次備課中不斷獲得新的思考。長方形面積公式看似簡單,實則對小學階段所有平面圖形的計算都起著重要的奠基作用,是小學生面積計算學習的第一課。
新課標指出:“圖形與幾何”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幾何直觀、推理能力為核心展開。其中,空間觀念指:根據物體特征抽象出幾何圖形,根據幾何圖形想象出描述的實際物體;想象出物體的方位和相互之間的位置關系;描述圖形的運動與變化;依據語言的描述畫出圖形等。
然而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當今社會對小學階段的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現如今的小學幾何內容還是主要側重于測量長度、面積和體積等計算,同時,小學幾何也缺乏對點線面一維空間與二維空間的勾連。三年級學生已經充分認識了“點”“線”等知識,對“面”也有了初步認識,但是對于“點動成線,線動成面”的動態過程缺乏想象。
在《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一課中,我從“點動成線,線動成面”的“魔術”引入,如圖,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在動態變化中感知一維空間到二維空間的生成。

隨后,在三次操作活動中,我積極引導學生探索、想象、比較,逐步感受一維空間的線與二維空間的面之間的關系,最后,學生能夠通過對線段的長度的感知體驗面積的大小,這是學生空間觀念的一個進步。
在《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一課中,我首先出示學校足球場的平面圖,讓學生來解決學校足球場的面積問題。學生對此有了幾種看法:①用單位面積的小正方形去測量(方法不錯,有測量的意識,但操作起來困難)。②有同學直接說出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長方形的面積=長×寬。但在課前訪談中,我發現許多學生雖然知道公式,但卻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由此,我緊緊地圍繞“長方形的面積為什么要用長乘寬來計算”這一問題,為課堂的開展明確了方向。
教師提問:想知道足球場的面積,你有什么好辦法嗎?
學生思考,提出問題:
①怎樣可以測量長方形操場的面積?
②怎樣的測量方法是可行的?
③長方形的面積可以通過公式計算得到,那么長方形的面積與什么有關呢?
在教學中,我改變了過去“小問題”串聯起課堂的方式,通過三個板塊的教學,依據循序漸進的三組核心問題,使學生的思考更有方向,更有空間。
三次合作探究的問題對比:
活動一:1.拼成的長方形的面積和它所包含的小正方形的個數有什么關系?2.小正方形的個數與長方形的長、寬又有什么關系?
活動二:1.你怎樣測量面積?2.最少需要擺幾個小正方形,就能使別人一眼看出它的面積?
活動三:1.怎樣用一個小正方形推算出長方形的面積?2.如果我想知道一個長方形的面積,要知道什么條件?
根據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與認知發展水平,他們具有了一定解決問題的能力,但自己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仍較匱乏。第一次探究活動,我在學生討論、交流的基礎上,提出了兩個問題(活動一),我們以兩個問題為研究的方向進行自主探索。這兩個看似“較大”的問題,為學生的課堂操作提供了空間,更為學生思考和交流提供了空間,學生的思維在自主操作與思考中得到了有效的鍛煉。在初步感受長方形面積與單位面積小正方形之間的聯系中,學生自己也產生了“用更少的正方形來測量面積”的需求,由此順勢提出了“最少需要擺幾個單位面積的小正方形,就能使別人一眼看出它的面積”這一問題。這是學生第一次探究后產生的需求,也為第二次探究的展開提供了驅動力。第三次探究,我們將問題聚焦于“如果只使用一個小正方形,可否推算出長方形的面積?”這三次探究活動,以三個核心問題為載體,層層遞進,學生在“大問題”下產生了思維的碰撞,在做與說的過程中推算出長方形的面積,最后通過觀察比較歸納,使學生的數學思維得到了發展。
在三次探究活動后,學生已經產生了“想要知道長方形面積,需要知道長方形的長和寬”的需求。接著通過課件展示了一個長方形和一把直尺,引導學生在測量長方形的長和寬后,在頭腦中展開想象,通過想象長方形中有多少個單位面積的小正方形,再一次建立起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在脫離具體操作后,學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能力也得到了相應的培養。
教學片段:
在三次探究活動后,學生發現:用一個小正方形就可以測量出長方形的長和寬,從而可以通過長×寬來推算出長方形的面積。
用課件演示幾個長方形的變化。如圖。

思考:想象這個長方形(通過擺放著的尺子)沿著長邊可以擺幾個?沿著寬呢?那么它的面積是多少,怎樣計算?(板書:長方形面積=長×寬,S=a×b)
追問:根據這個發現,想知道一個長方形的面積,需要知道哪些條件?
認知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學生數學知識的習得經歷了從具體操作到表象操作,最后變為形式操作的過程。而溝通具體操作到形式操作的關鍵,正是表象操作。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數學思維也得到了逐步的發展。
如果在數學課堂上,學生僅僅停留在動手操作的層面,那么對于知識的建構、數學思維的培養意義不大。作為課堂教學的合作者和引導者,教師不僅應該關注學生是否真正進行了有效的操作,更應該關注:學生在操作過后,是否有將活動“內化”的過程。在《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一課之前,我發現學生已經知道了“長方形面積計算的公式”,顯然本課的目標應當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在三次活動后,我結合課后作業對學生再次進行訪談,發現了大部分學生能夠“知其所以然”,但有部分學生仍對“為什么”一知半解。其實這也反映了在如今數學教學中的一個普遍共性問題:學生擅長機械記憶,卻缺少知識的動態生成;能夠進行合作探究,但仍缺乏“實踐出真知”的主動內化。
帶著這些思考,我也再次對本課進行了嘗試。在課堂的研究問題解決后,我帶著同學們進行了一次“回顧與反思”,讓學生暢所欲言地說說收獲。我發現,在反思中,學生對于長方形面積的本質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因為這是首次接觸“圖形面積的計算”,甚至有同學提出了暢想,開始思索:在動手操作探究時要注意什么?像三角形、圓形這樣不怎么“常規”(相對于長方形和正方形等)的圖形,它們的面積又與什么有關呢?該如何計算呢?……正是有了這些思考,學生才能真正地內化操作活動,發展數學思維。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一課,是同學們第一次學習有關平面圖形面積計算的知識。我通過動態演示的方式,實現了學生對線——面關系的勾連,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精心設計了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探究;學生在有效的自主操作中比較、歸納、反思,真正理解了面積公式背后的原因。最后,學生都能夠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問題的解決中來,真真正正地讓數學課堂落地生根,讓數學思維萌芽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