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嬌嬌
摘 ? ?要: 漢代“春秋決獄”又稱“經義決獄”,是我國古代一種重要的司法判決方式和司法執行方式,以儒家經義為準則對犯罪案件進行裁決和定罪。漢代“春秋決獄”的原則,客觀上促進了儒家倫理道德觀念與法律制度的進一步融合,使我國古代犯罪構成理論不斷完善,有助于社會和諧發展,開啟了中華法律儒家化之路。但漢代“春秋決獄”有時會使法律的公平、公正很難做到,在一定程度上使法律的威嚴減弱,使道德品行虛化,從而不能在現實生活中真正實現。
關鍵詞: 漢代 ? ?春秋決獄 ? ?原心定罪 ? ?以禮入法
漢代“春秋決獄”是中國法律儒家化的開端。從漢朝開始,儒家思想與封建法律逐漸融合,并在后世得到不斷發展和完善。漢代“春秋決獄”又稱“經義決獄”,漢武帝時期儒家思想獲得正統地位后,董仲舒等儒家學者倡導用《春秋》經義作為司法判決標準,倘若條例不明晰,那么儒家經典就作為官吏們處理案件的準則。漢代“春秋決獄”是我國古代一種重要的司法判決方式和司法執行方式①,主要是以儒家經義為準則對犯罪案件進行裁決和定罪。漢代“春秋決獄”對中國古代封建法制的構建和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它彌補了我國古代法律的不足之處,協調了情與法的沖突,是法律儒家化的必然產物。但是,漢代“春秋決獄”有時會使法律的公平、公正目標難以實現。
一、漢代“春秋決獄”產生的背景
漢代“春秋決獄”的產生不是偶然的,它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是在禮法聯結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
(一)“春秋決獄”產生的歷史背景
西漢時期“春秋決獄”的興起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從周至秦,刑罰具有濃重的原始色彩,先秦時期大體在宮、墨、大辟等五種刑罰的基礎上,采用很多殘忍的處罰防范百姓的反叛;秦朝采用商鞅的理論,使“秦法繁于秋荼,而網密于凝脂”②;漢初制定的法典《九章律》借鑒秦法中的一些條款,法家思想在當時占有重要地位。西漢在法律方面施行的是法家的刑名法術之法,定罪與量刑的根據主要源于法家思想,即重刑輕罪。這種量刑尺度既與安定社會秩序的需要不契合,又與意識形態方面的儒家思想不相符。所以,西漢中期出現了法律實踐與認識方面相分離的情況。漢代改變以前嚴刑峻法,施行無為而治的政策,以滿足漢王朝社會發展的需要,鞏固國家的統治根基③。從漢高祖劉邦起至文景帝時,始終奉行道家黃老的思想,確立寬減刑罰的一系列政策,獲得顯著成效。但是,黃老學派的一些主張并不能長期順應時代發展潮流。至漢武帝時,急需一種順應當時時代發展需要的思想與政治路線。儒家學派要求統治者為政以德,以德治國,反對殘酷的刑罰。在此歷史背景下,漢代“春秋決獄”逐漸產生。
(二)統治者的需要
漢代“春秋決獄”是為了適應統治者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而產生的。《春秋》是在局勢混亂不穩的形勢下為穩固固有的君道而作的,主要目的是把臣子與百姓都歸于一個安分守己的禮法體系之中,鞏固國家的統治根基。將《春秋》作為斷案的標準,完全滿足漢王朝社會發展的需要,符合漢王朝統治者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需要。漢代“春秋決獄”是適合統治者需要的一種定罪量刑工具,可以根據古代帝王的需要任意闡釋。
(三)儒學正統地位的確立
漢朝儒學的正統地位逐漸確立,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漢代“春秋決獄”的產生。先秦時期,儒家理論在諸侯爭霸的年代難以得到重用,處處受阻。漢朝初期,法家思潮漸漸退出歷史舞臺,儒家思想從壓抑中獲得釋放。漢武帝時儒家學者董仲舒提出把儒家經義作為斷案裁決的準則,他認為《春秋》是一部具有權威性的著作。以董仲舒為首的儒家學派改造儒學,形成了新的儒學體系。此時,新儒學恰巧適應了漢武帝統治的需要,于是他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儒學發展的措施,儒學在西漢漸漸獲得正統地位。此后,漢代“春秋決獄”不斷發展完善。
二、漢代“春秋決獄”的主要原則
(一)“原心定罪”原則
“原心定罪”也稱“論心定罪”,是春秋決獄中的主要原則之一。主要指的是將行為人的作案動機作為其是否犯罪的根據,特別重視行為人的動機是否與儒家的道德準則相符合。在處理案件時,若有人僅有違法的舉動,無犯罪動機,則應當酌情處理。“原心定罪”是春秋決獄的基本原則,董仲舒提出該原則的靈感來源于《春秋》中一些事例和儒家思想的啟發,該原則的核心是主客觀歸責原則,這在董仲舒本人審判的案件中有所體現。以下是董仲舒所斷案例中的其中之一:
案例:甲父乙與丙發生口角而相互爭斗,丙拿起刀刺向乙,情急之下,甲拿棒擊丙,不料,打中其父。有人說甲毆父,應斬首。議論時,董仲舒認為甲與乙之間屬于父子關系,當看見父親與他人起了爭執時,心里充滿著驚慌、焦急和不安,所以當甲看到自己的父親和別人爭斗時,他的主觀動機是要去救自己的父親,而不是要毆打自己的父親。最終,董仲舒認為甲不當坐④。
根據漢代“春秋決獄”的“原心定罪”原則,甲是在緊急的情況下為救自己的父親乙而拿棍棒打丙,誤傷父親乙是出乎甲意料之外的事,甲的主觀動機是要救其父乙,這符合儒家的道德準則,符合漢代“春秋決獄”的“原心定罪”原則。所以,甲的行為并沒有構成犯罪。倘若刻板地使用漢律將兒子甲處死,就會顯得不合情理。因此,董仲舒在判此案件時根據甲的動機,認為甲無罪,不當坐。
(二)“親親得相首匿”原則
“親親得相首匿”是漢代“春秋決獄”中的重要原則之一。這一司法原則規定親屬間有罪相互隱瞞是正常的行為,不負刑事責任。漢代“春秋決獄”是情與法相結合的完美體現,使情與法互為輕重,彼此融合。這是我國古代封建國家協調情與法二者關系的一項主要原則。
案例:甲沒有孩子,揀了一個被遺棄的嬰兒乙,并把他當作自己的兒子養育。乙長大殺了人,甲知道后幫乙隱瞞,如何處決甲?董仲舒認為甲沒有孩子,把乙養育大,雖然不是甲所生,但甲和乙在法律上已經構成了父子關系,依據《春秋》經義,父為子隱瞞,甲把乙隱藏起來,甲沒有構成犯罪,所以不應對甲判罪⑤。
根據以上案例,乙殺人,甲把乙隱藏起來,如果按照當時的法家理論處理案件,甲為犯人隱瞞就要被處以重刑。但漢代“春秋決獄”提出親屬之間有罪應當相互隱瞞,這種做法不屬于犯罪的行為,否則,就要對其定罪。董仲舒依據“親親得相首匿”原則,認為甲和乙是父子關系,甲隱瞞乙屬于合法行為,因此甲沒有犯罪,這體現了漢代“春秋決獄”的“親親得相首匿”原則。后來,唐律根據該原則明確規定了父子相互隱匿屬于正常行為。
(三)“君親無將,將而必誅”原則
“君親無將,將而必誅”原則是說“人臣無將,將即反,罪死無赦”⑥,指臣子對君主不能觸犯、違逆,甚至作亂。在我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盛行的古代,皇權至高無上,皇權不得侵犯,皇帝的尊嚴不得損害,皇帝的安全必須維護。即便僅僅有大逆不道的念頭,而沒有采取切實的舉動,也是不可饒恕的,是絕對禁止的。這為漢朝帝王提供了維護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的保護傘。以下兩則案件是漢代“春秋決獄”的主要原則之一——“君親無將,將而必誅”的具體體現。
案例:漢武帝與張湯既造白鹿皮幣,問顏異。顏異分析了當時的情況,不大認同該政策。酷吏張湯與顏異有嫌隙,顏異恰被人舉報,張湯處理顏異的案件。該案件是這樣子發生的,顏異以前與人交談,當此人說到其中一項法令的推行有些不合理的地方時,顏異卻在沉默。張湯聽說了這件事后,就向皇上進言說,顏異作為官員,看到國家政策有不合理的地方,不上奏皇上提出建議,自己卻在心里暗暗嘀咕,此為“腹誹”之罪⑦。
該案例指漢武帝想要造白鹿皮貨幣,開紙幣的先河,大司農顏異先生。酷吏頭子張湯就以腹誹定了他的罪。張湯告發顏大司農異的理由是“身為朝廷高官,反對朝廷的政策,不公開提出來,反而暗自心里不滿,實在是大逆不道、死有余辜,所以應該論其死罪”。
漢代“春秋決獄”的主要原則將情與法完美地結合起來,為官吏公正地斷案提供了根據。其原則為我國古代封建國家而服務,有利于統治者鞏固國家的統治。
三、漢代“春秋決獄”的影響
漢代“春秋決獄”在鞏固專制主義統治的過程中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對我國封建社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它在一定程度上使傳統刑罰株連的范圍有所縮小。另外,情與法的結合,避免了刑法過于嚴苛,實現了司法的公平與正義。但漢代“春秋決獄”對儒家經典的解釋使司法官員陷入主觀主義,忽視客觀事實,在一定程度上減弱法律規范人們的作用。
(一)漢代“春秋決獄”的積極影響
第一,漢代“春秋決獄”促進了法律適用科學化。縱觀我國古代的法制史,奴隸社會的原始野蠻色彩濃厚,以殘酷刑罰而聞名。春秋戰國時期,法家學說盛行,殘酷的刑罰仍然是統治者加強統治的主要手段。從西漢開始,統治者不斷寬減刑罰,以文帝景帝法制改革為標志,中國法制文明是以西漢減輕刑罰這一政策為起點的。對于這一歷史性的進步,漢代“春秋決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漢代“春秋決獄”提出的定罪量刑準則,將道德與司法理念相交融,從行為人的主觀動機出發,將人心作為行為好與壞的依據。漢代“春秋決獄”作為新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一種司法裁決方式,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使法律適用更加科學化。
第二,漢代“春秋決獄”使我國古代犯罪構成理論不斷完善。漢代“春秋決獄”的產生,解決了統治者在司法方面面臨的法律、道德沖突問題,為司法官禮法交融、遵循先輩的斷案準則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漢代“春秋決獄”提出的“原心定罪”原則主要以行為人的動機、意圖等為依據處理案件。西漢儒學家董仲舒引經決獄,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他提出如果一個人出于主觀善意而犯罪,那么他即使違法也可免罪,如果一個人的主觀是惡意的,那么即便他沒有違法行為也要對其追究責任。漢代“春秋決獄”改變了只依照事件的客觀事實判案的法家司法判決準則,主張在判案的同時注重行為人的主觀動機,這使我國古代犯罪構成理論不斷完善。
第三,漢代“春秋決獄”有助于社會的和諧發展,開啟了中華法律儒家化之路。漢代“春秋決獄”提出的“親親得相首匿”原則調解了人們之間的利益紛爭,發展了一種在情與法之間保持平衡的斷案方式,推動了社會的和諧發展。漢代儒學家深刻地論證了法關系與德刑關系,他們把政治和法律的問題化為簡單的道德問題。當制度的設計因為各種原因而不能達到道德要求的結果時,儒家的經典學說就為其提供斷案判決的依據。漢代“春秋決獄”在客觀上促進了儒家的倫理道德觀念與法律制度的進一步交融⑧。漢代“春秋決獄”提出的“君親無將,將而必誅”原則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鞏固了西漢王朝國家的統治根基,穩固了統治者的統治。它作為我國古代一種重要的司法判決方式,對我國封建法律制度體系建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順應了當時封建社會國家的發展潮流,推動了社會的和諧發展,開啟了中華法律儒家化之路⑨。
(二)漢代“春秋決獄”的消極影響
第一,漢代“春秋決獄”有時會使法律公平的目標難以實現。漢代“春秋決獄”的原則主要是從行為人的主觀動機出發處理案件,行為者的動機在“春秋決獄”中處于決定性的位置,如果有的案件在法律條文中沒有明確規定其罪行,則一些官員在處理案件時會任意加以解釋經義,這對實現法律的公平、公正非常不利,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減弱法律的威嚴。倘若一些司法官員按照需要對案件進行審理判決,就會出現犯罪的情況大體相同,判決的罪行卻相差很大的情況。倘若司法官員根據個人好惡隨意解釋儒家經典,就會使司法官員陷入主觀主義,忽視客觀事實的情況,有悖公平。另外,漢代“春秋決獄”提出的“親親得相首匿”原則規定的親屬之間相互隱瞞罪行不構成犯罪,在一定程度上使法律規范人們的作用減弱,使法律的公平目標難以實現。
第二,漢代“春秋決獄”可能使人們的道德品行虛化,從而不能在現實生活中真正實現。漢代“春秋決獄”提出的“君親無將,將而必誅”原則是為了適應統治者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而產生的。《春秋》是在局勢混亂不穩的形勢下為穩固其固有君道而作的,就是要把臣子與百姓都歸于一個不越分寸、安分守己的禮法體系之中,達到鞏固國家統治根基的目的。漢代“春秋決獄”主要是為了穩固統治者的統治,加強對人們的道德教化和思想的控制,從而把臣民歸于一個自上而下的禮法系統中。因此,漢代“春秋決獄”可能使道德品行虛化,在現實生活中不能真正實現。
四、結語
漢代“春秋決獄”作為我國法律儒家化的開端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對我國古代法制的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漢代“春秋決獄”的主要原則客觀上促進了儒家的倫理道德觀念與法律制度的進一步融合。漢代“春秋決獄”強調禮與法相互結合,道德與司法理念彼此交融,深刻地論證了禮法關系與德刑關系,與春秋戰國時期僅僅按照客觀事實進行裁決斷案的法家理論相比,漢代“春秋決獄”作為新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一種司法裁決方式,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促進了法律適用科學化。在斷案時除了考慮事件的客觀事實外,還要考慮行為人的主觀動機,使我國古代犯罪構成理論不斷完善。另外,漢代“春秋決獄”發展了一種在情與法之間保持平衡的斷案方式,有助于社會的和諧發展,開啟了中華法律儒家化之路。但是,漢代“春秋決獄”不是一項完美無缺的制度,有時會使法律的公平、公正目標難以實現,在一定程度上使法律的威嚴減弱,使道德規范在現實生活中難以真正實現。所以,我們應當全面地認識漢代“春秋決獄”在中國法制史上的影響。
注釋:
①崔燦.論漢代的“春秋決獄”[J].法制與社會,2009:307-312.
②秦法繁于秋茶是荼到秋天,開花繁密,比喻刑法苛細。出自漢桓寬《鹽鐵論.刑德》:“昔秦法繁于秋荼,而網密于凝脂”。荼:苦菜,也指茅草、蘆葦的白花。后用以形容刑法的酷暴。
③⑧毛春紅.論“春秋決獄”[D].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06.
④⑤程樹德.九朝律考[M].北京:中華書局,1984:164,161.
⑥林叢.兩漢經義法律化研究論“春秋決獄”[D].濟南:山東大學,2017.
⑦班固.漢書·卷二十四下·食貨志[M].北京:中華書局,1962:157.
⑨⑩吳繼亮.淺論中國傳統刑律儒家化[D].蘇州:蘇州大學,2009.
參考文獻:
[1]程樹德.九朝律考[M].北京:中華書局,1984.
[2]劉厚琴.儒學與漢代社會[M].濟南:齊魯書社,2002.
[3]李昉.太平御覽[M].北京:中華書局,1960.
[4]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5]董仲舒.春秋繁露[M].北京:中華書局,1975.
[6]孫喆.從“春秋決獄”看中國古代法官的自由裁量權[J].蘭臺世界,2011(6):36-37.
[7]黃德啟.論“春秋決獄”中的“司法審查”因子[J].學術探索,2016(4):103-107.
[8]朱佳楠.論漢代的春秋決獄[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2(7):65-66.
[9]呂志興.“春秋決獄”新探[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版),2000(5):161-165.
[10]郭宏.論漢代春秋決獄及其影響[J].法制與社會,2017(7):9-10.
[11]顏雅彬.略論漢代“春秋決獄”之利弊[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0(1):57-59.
[12]黃海濤.漢代“春秋決獄“的原因探析[J].開封大學學報,2010(9):27-29.
[13]秦進才.漢代皇權與法律形式[J].河北法學,2004(4):80-83.
[14]王新霞,柳萍,滿陽.論儒家思想對古代司法審判制度的影響[J].發展,2017(2):88-90.
[15]高山林.董仲舒春秋決獄案例考[J].研究生法學,2017(3):131-142.
[16]崔燦.論漢代的“春秋決獄”[J].法制與社會,2009(22):307-312.
[17]江淳.漢代“春秋決獄”淺談[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1):55-62.
[18]封志曄.漢代“春秋決獄”的重新解讀[J].中州學刊,2003(5):117-119.
[19]竇曉玲.漢代春秋決獄之價值評析[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2013(4):109-111.
[20]于濤.以史為鑒——對“春秋決獄”的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1.
[21]龔海靜.春秋決獄與漢代法制[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12.
[22]毛春紅.論“春秋決獄”[D].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06.
[23]王素.試論“春秋決獄”對皇權集權化的平衡[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11.
[24]吳繼亮.淺論中國傳統刑律儒家化[D].蘇州:蘇州大學,2009.
[25]王芳.中國判例制度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