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龍
摘 ? ?要: 曹操不僅是東漢末年一位杰出的軍事家、政治家,還是一位優(yōu)秀的文學(xué)家。他的文章具有“清峻”“通脫”和“簡約嚴明”的風(fēng)格,并且能夠深刻反映當(dāng)時動蕩的社會及曹操自身的征戰(zhàn)生涯、心路歷程和政治抱負等。其中,他作于建安十五年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便是一篇典型的談時政、暢抱負、訴衷腸的文章。
關(guān)鍵詞: 曹操 ? ?政治抱負 ? ?《讓縣自明本志令》
曹操是東漢末年的一位風(fēng)云人物,他本姓夏侯,因其父是宦官曹騰的養(yǎng)子而改姓“曹”。他年少時即機警、有權(quán)術(shù)、任俠放蕩。曹操不僅是一位杰出的軍事家、政治家,還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學(xué)家。他創(chuàng)作的樂府詩多可入樂,頗有影響力。他的文章具有“清峻”“通脫”和“簡約嚴明”的風(fēng)格。他的樂府詩和文章有一個共同特點,即能深刻反映當(dāng)時動蕩的社會及曹操自身的征戰(zhàn)生涯、心路歷程和政治抱負等。因此,他的作品是我們通過史書之外了解曹操其人其事非常重要的一個途徑。他作于建安十五年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便是一篇典型的談時政、說抱負、訴衷腸的文章?!稘h魏六朝百三家集·魏武帝集題辭》評《讓縣自明本志令》云:“述志一令,似乎欺人,未嘗不抽序心腹,慨當(dāng)以慷也?!盵1]本文擬以《讓縣自明本志令》為研究對象,探討曹操的政治抱負在其人生不同階段發(fā)生的變化。
一、初期政治抱負:舉孝廉、做郡守
曹操初期的政治抱負是舉孝廉,做郡守,原因是自認為不具備“巖穴知名之士”的潛質(zhì),又擔(dān)心碌碌無為而被“海內(nèi)人之所見凡愚”,想達到的效果是“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即《讓縣自明本志令》所云:“孤始舉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巖穴知名之士,恐為海內(nèi)人之所見凡愚,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盵2]為此,他在任濟南相期間冒著“違迕諸常侍”的風(fēng)險,“除殘去穢,平心選舉”[3]?!度龂尽吩疲骸斑w為濟南相,國有十余縣,長吏多阿附貴戚,贓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禁斷淫祀,奸宄逃竄,郡界肅然。”[4]裴松之引《魏書》云:“長吏受取貪饕,依倚貴勢,歷前相不見舉;聞太祖至,咸皆舉免,小大震怖,奸宄遁逃,竄入他郡。政教大行,一郡清平。初,城陽景王劉章以有功于漢,故其國為立祠,青州諸郡轉(zhuǎn)相仿效,濟南尤盛,至六百余祠。賈人或假二千石輿服導(dǎo)從作倡樂,奢侈日甚,民坐貧窮,歷世長吏無敢禁絕者。太祖到,皆毀壞祠屋,止絕官吏民不得祠祀。及至秉政,遂除奸邪鬼神之事,世之淫祀由此遂絕。”[5]
曹操在從政初期便不避權(quán)貴,整治地方腐吏并取得一定政績,這源于他過人的膽量、才能和智慧,也與他的家庭環(huán)境密不可分。
曹騰雖是宦官,但他品行仁厚,能夠薦舉賢才,年少時因溫謹而被選為漢順帝的陪讀?!独m(xù)漢書》云:“騰字季興……在省闥三十余年,歷事四帝,未嘗有過。好進達賢能,終無所毀傷。其所稱薦,若陳留虞放、邊韶、南陽延固、張溫、弘農(nóng)張奐、潁川堂谿典等,皆致位公卿,而不伐其善?!傅奂次唬则v先帝舊臣,忠孝彰著,封費亭侯,加位特進?!盵6]曹操的父親曹嵩歷任司隸校尉、大司農(nóng)、大鴻臚、太尉等職,《續(xù)漢書》贊他“質(zhì)性敦慎,所在忠孝”[7]。曹騰和曹嵩的仕宦身份,能夠為曹操進入仕途保駕護航;他們的品行為曹操樹立了正確而優(yōu)秀的榜樣。曹操從政初期的政治抱負和成績應(yīng)和曹騰與曹嵩的正面影響有一定關(guān)系。
二、中期政治抱負:討賊立功、欲望封侯
曹操任濟南相期間采取一系列措施整治吏治,糾正社會風(fēng)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因此得罪了達官權(quán)貴。考慮到自己和家人的安危,他不得不告病歸鄉(xiāng),于譙東五十里處建筑優(yōu)美屋舍。按他自己的說法是欲“秋夏讀書,冬春射獵”“絕賓客往來之望”[8],以斷功名世俗之雜務(wù)。但事實上,他無法放棄自己建功立業(yè)的雄偉抱負?!蹲尶h自明本志令》云:“去官之后,年紀尚少,顧視同歲中,年有五十,未名為老。內(nèi)自圖之,從此卻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與同歲中始舉者等耳。”[9]這說明曹操非常不甘心年紀輕輕便解甲歸田。在他心中,“五十歲”都還是十分年輕且正是建功立業(yè)的好時機,更何況此時正值壯年。所謂“秋夏讀書”看似是其文娛,實則是曹操遍讀詩書,掌握文化知識及研習(xí)兵韜策略;“冬春射獵”看似是其武娛,實則是曹操練習(xí)騎射,未有絲毫戰(zhàn)備松懈之心。
不久,曹操被征為都尉,又遷典軍校尉。相比早期“舉孝廉”“做郡守”之愿,復(fù)出之后,曹操的目標更明確和遠大,其志已變?yōu)椤盀閲矣戀\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將軍,然后題墓道言‘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10]。為實現(xiàn)封侯之望,曹操南征北戰(zhàn),降服眾多地方割據(jù)勢力,誠如他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中所言討伐董卓、破降黃巾軍、戰(zhàn)敗袁術(shù)、大滅袁紹、平定劉表等,逐步統(tǒng)一北方。
曹操能取得一系列戰(zhàn)事的勝利,和其采取的措施與謀略有很大關(guān)系。
1.挾天子以令諸侯。
在封建社會,皇帝是天下之主,若能控制皇帝,便可以擁護皇帝的名義號令、降服或者討伐政敵,從而達到個人目的。漢末之時,不止曹操一方深知“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作用,袁紹部將沮授和許攸皆勸袁紹迎立天子?!逗鬂h書·袁紹傳》云:“沮授說紹曰:‘……且今州城粗定,兵強士附,西迎大駕,即官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稸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11]《三國志》裴注引習(xí)鑿齒《漢晉春秋》云:“許攸說紹曰:‘公無與操相攻也。急分諸軍持之,而徑從他道迎天子,則事立濟矣。紹不從,曰:‘吾要當(dāng)先圍取之。攸怒?!盵12]袁紹的政治眼光遠不如曹操,他未能遵從沮授和許攸的建議。建安元年,曹操迎立天子,遷居于許昌。
一方面,洛陽是東漢都城,曹操迎立天子后,并不駐扎在洛陽。原因當(dāng)然有洛陽城經(jīng)過戰(zhàn)亂而已殘破的因素。另一方面,是曹操為了較好地控制漢獻帝,進而掌控全局。洛陽宮室雖已被焚燒,但此地畢竟已是漢家數(shù)百年基業(yè)。對于漢獻帝及漢室舊臣或仍心系漢帝之臣來說,有一定的統(tǒng)治基礎(chǔ)和群眾基礎(chǔ),他們未必肯聽命于曹操。若遷居于許,則情況會完全發(fā)生變化。許處于曹操的控制范圍,跟隨天子的漢朝舊臣,即使不一定心依曹操,因勢單力薄或難以組隊也很難和曹操相對抗。
曹操迎立天子后,所作事情之一便是恢復(fù)宗廟社稷制度?!度龂尽吩疲骸白蕴熳游鬟w,朝廷日亂,至是宗廟社稷制度始立?!盵13]宗廟社稷制度是國家禮儀的必需品。漢末動亂導(dǎo)致國家禮儀不完備,建安元年,曹操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同時,著手恢復(fù)禮儀建設(shè),健全國家制度,樹立漢獻帝權(quán)威。這令人感覺曹操在一心一意為國家的建設(shè)出謀劃策。事實上,曹操自迎立漢獻帝后,便逐漸不再聽命于漢獻帝?!度龂尽放嶙⒁妒勒Z》云:“舊制,三公領(lǐng)兵入見,皆交戟叉頸而前。初,公將討張繡,入覲天子,時始復(fù)此制。公自此不復(fù)朝見。”[14]
2.建立根據(jù)地,積極屯田。
清人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云:“自天下而言河南為適中之地,自河南而言許州又適中之地也。北限大河曾無潰溢之患,西控虎牢不乏山谿之阻,南通蔡、鄧實包淮、漢之防,許亦形勝之區(qū)矣。豈惟土田沃衍,人民殷阜,足稱地利乎?”[15]“許州”即曹操挾天子所遷之“許”。許是曹氏政權(quán)的重要根據(jù)地?!度龂尽酚涊d了曹操多次征戰(zhàn)之后還許的情況,如“(建安四年)九月,公還許,分兵守官渡”?!埃ńò擦辏┚旁?,公還許”“(建安八年)五月還許,留賈信屯黎陽”[16]。
曹操深知后勤保障對打贏戰(zhàn)爭的重要性,他采納棗祗、韓浩等人提議,在許積極屯田。《三國志》裴注引《魏書》云:“自遭荒亂,率乏糧谷。諸軍并起,無終歲之計,饑則寇略,飽則棄馀,瓦解流離,無敵自破者不可勝數(shù)。袁紹之在河北,軍人仰食桑椹。袁術(shù)在江、淮,取給蒲蠃。民人相食,州里蕭條。公曰:‘夫定國之術(shù),在于強兵足食,秦人以急農(nóng)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是歲乃募民屯田許下,得谷百萬斛。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積谷。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遂兼滅群賊,克平天下?!盵17]
建安二十五年,曹丕建立魏國,遷都洛陽,后改許為許昌,列許昌為魏五都之一。曹丕在位期間,多次行幸許昌宮,足見許在曹氏父子心中的地位。
除了許,還有一地是曹氏政權(quán)的重要根據(jù)地,即鄴。鄴城在東漢時是重要的經(jīng)濟和交通中心之一。建安九年,曹操攻下鄴城,鄴代替許成為曹氏政權(quán)新的根據(jù)地?!度龂尽酚涊d了曹操多次征戰(zhàn)之后還鄴的情況,如“(建安十年)冬十月,公還鄴”“(建安)十二年春二月,公自淳于還鄴”“(建安)十三年春正月,公還鄴,作玄武池以肄舟師”“(建安)十七年春正月,公還鄴”“(建安)二十一年春二月,公還鄴”[18]。
3.征賢納士,招兵買馬。
無論是戰(zhàn)亂之際還是和平年代,人才都是任何一個政權(quán)機構(gòu)不可或缺的。曹操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他對人才的選拔有著自己的標準。建安八年,他下《論吏士行能令》批駁“軍吏雖有功能,德行不足堪任郡國之選”的觀點,提出“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19]。隨著軍事勝利,曹操控制的區(qū)域逐漸擴大。他從軍隊中選拔了一批有戰(zhàn)功和才干的將吏擔(dān)任地方行政長官。有人反對他這種做法。曹操提出國家太平之時崇尚德行,戰(zhàn)亂之時則應(yīng)獎勵有功勞和才能之人,故選拔將吏任地方行政長官無可非議。實際上,曹操采取此項選官措施是根據(jù)具體社會情況而來:在動亂年代,這樣做有助于曹操控制地方政權(quán)、維護社會穩(wěn)定。建安十五年,曹操下《求賢令》,提出“唯才是舉”的用人標準,無關(guān)品行和出身門第。建安十九年,曹操下《敕有司取士勿廢偏短令》再次明確“唯才是舉”的選人用人標準。建安二十二年,曹操下《舉賢勿拘品行令》再次重申選人任人之時無須注重品行,只要“有治國用兵之術(shù):其各舉所知,勿有所遺”[20]。陳壽高度評價曹操的用人之道,《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評曰”云:“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yè)者,惟其明略最優(yōu)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盵21]曹操樂府詩《短歌行》“對酒當(dāng)歌”篇亦深深地體現(xiàn)了他對賢才的渴望。
打仗還需充足的兵源,曹操除了招兵買馬外,還通過收納降兵降將擴充軍隊實力。比如收編黃巾軍,選其精銳組成青州兵;建安三年,戰(zhàn)敗呂布,獲臧霸等人;建安八年,收納呂曠、呂翔等降眾。
曹操不拘一格選拔人才,從社會實際情況出發(fā)重用相關(guān)人才,并不斷擴充軍隊,因此,在他周圍匯集了大批文臣學(xué)人、精兵強將,為他南征北戰(zhàn)的勝利提供了必要的支撐和保障。
三、后期政治抱負:江湖未靜,不可讓位
《讓縣自明本志令》作于建安十五年,此時曹操年過五十,天下三分局面已經(jīng)形成。雖然經(jīng)歷了赤壁之戰(zhàn)的失利,但曹操統(tǒng)一天下的雄心并未退卻。從權(quán)勢和地位來說,曹操已達人臣之極,朝野內(nèi)外議論紛紛,認為他有廢漢自立的野心。曹操寫作此令,表明心跡。
在令中,曹操提出退還封邑三縣:陽夏、柘縣、苦縣,但不肯交出兵權(quán),原因是“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也。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22]。曹操指出若交出兵權(quán),不僅自己和子孫會被人陷害,國家也將處于傾危狀態(tài)。從當(dāng)時天下局勢來說,曹操的擔(dān)心不無道理。他戎馬生涯多年,覬覦其位和不滿其人的當(dāng)大有人在,一旦兵權(quán)離身,曹操和家人難免遭受不測。孫權(quán)占據(jù)江南,劉備立足西蜀,特別是劉備返歸中原、統(tǒng)一天下之心始終不減。如果曹操讓位,極有可能給劉備創(chuàng)造平定中原的千載難逢之機。曹操洞察天下大勢,深知自己一舉一動的利害,故他在《讓縣自明本志令》末尾再次重申不僅不可交出兵權(quán),更不能退位歸隱:“江湖未靜,不可讓位?!盵23]從曹操一系列軍事行動及文學(xué)作品所透露的信息表明,曹操心中的“江湖未靜”實指天下尚未統(tǒng)一,統(tǒng)一天下已是他此時的政治抱負。
從表面上看,曹操的政治抱負自年少至今經(jīng)歷了“舉孝廉、做郡守”“討賊立功、欲望封侯”“江湖未靜,不可讓位”這樣一個志向越來越遠大的過程。但實際上,若仔細體會《讓縣自明本志令》的字句便會發(fā)現(xiàn),其實年少時的曹操就已胸懷天下之志,望施平生所學(xué),成就一番非凡功業(yè)。曹操在《讓縣自明本志令》初始談道:“孤始舉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巖穴知名之士,恐為海內(nèi)人之所見凡愚,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比绻皇亲鲆豢な?,那么何必擔(dān)心“海內(nèi)人之所見凡愚”,又何必希望“使世士明知之”呢?“海內(nèi)”與“世士”實已說明曹操的眼界與膽略、志向與胸及渴望得到的認同范圍和層次。
參考文獻:
[1]張溥,著.殷孟倫,注.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注[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60:64.
[2][3][4][5][6][7][8][9][10][12][13][14][16][17][18][19][20][21][22][23][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2:32,32,3-4,4,1-2,2,32,32,32,20,13,15,17.22.23,14,27.28.30.36.47,24,49-50,55,33,34.
[11][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注.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2382.
[15][清]顧祖禹,著.讀史方輿紀要[M].北京:中華書局,2005:2183.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7年四川省教育廳資助科研項目“《三國志》裴注文學(xué)文獻學(xué)研究”階段性成果(編號:17SA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