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揚
摘 ? ?要: 《共產黨宣言》作為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標志性著作,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共產黨宣言》的問世體現了馬克思、恩格斯寬廣的人文情懷,凝結了革命性、實踐性、發展性、前瞻性的學術理論品質。時至今日,《共產黨宣言》依然散發著強大的理論光芒,對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具有重大的啟示和指導意義。
關鍵詞: 《共產黨宣言》 ? ?人文情懷 ? ?理論品質
誕生于1848年的《共產黨宣言》(以下簡稱《宣言》)篇幅不長,正文僅兩萬多字,但它在國際上的傳播極其廣泛,對人類的影響和貢獻無與倫比。《宣言》之所以具有經久不衰的魅力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一是《宣言》邏輯嚴密、觀點鮮明、富有感染力。它是全世界傳播時間最長、流傳領域最廣、發行數量最大、擁有讀者最多、影響世界最長的政治文獻,是當今美國十所頂尖高校大學生課外閱讀前十的經典學書目。二是《宣言》具有以人為本的寬廣的人文情懷,這與馬克思、恩格斯的遠大志向和理論素養分不開。
一、《宣言》背后的人文情懷
日本著名作家東野圭吾曾指出:這世上有兩樣東西不可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心。《宣言》發表時馬克思只有30歲,恩格斯僅28歲,令他們未曾料及的是,由于他們的思想再次碰撞掀起了人類歷史上的一場頭腦風暴和席卷全球的社會革命。是什么賦予了《宣言》這種特殊的魔力?除了因為《宣言》具有嚴密的邏輯體系和鮮明的政治主張外,《宣言》還蘊含著馬克思、恩格斯個人廣博的人文情懷和追求大愛的崇高境界。
1.良好的家庭教育和人文素養為《宣言》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出身于中產階級律師家庭的馬克思從小受到很好的教育。馬克思的父親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幼兒時期的馬克思是聽著伏爾泰等偉大思想家的故事長大的,這對他后來人生志向及選擇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1835年8月,17歲的馬克思中學畢業,他在畢業論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寫道,職業的選擇不能為個人虛榮心左右,不能因為渺小的激情和一時的興趣,要把遠大理想與現實結合起來,對人類做出有益貢獻。他說:“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而工作的職業,那么,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作出的犧牲;那時我們享受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①
2.堅定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為《宣言》的誕生提供了動力
歷史上的偉大人物,其思想上的富有常常是以生活上的貧苦潦倒為代價的。年輕的馬克思起步很高,金榜題名、洞房花燭、激揚文字,在他眼前燦爛的個人前程如平坦的大路一般展開。以他的學識和能力,榮華富貴、錦繡前程本唾手可得。然而,他的一生卻一貧如洗、兒女夭殤,他的妻子燕妮,這位風華絕代的貴族小姐為了一口面包不得不反復典當祖母的婚戒,七個子女中有三個被活活餓死以至于連喪葬費都是借來的……他一生被自己的祖國拋棄,被多國驅逐,最終成為一名顛沛流離的世界公民,但他依然義無反顧、孤注一擲地追求著共產主義理想。
3.肝膽相照的革命友誼是《宣言》誕生的現實支柱
關于馬克思與恩格斯兩個人的革命友誼,除了生活上的互幫互助、相互扶持外,更重要的是在事業上。用列寧的一句話形容他們之間的友誼,那就是:馬克思和恩格斯之間的友誼,已然超越了古往今來所有關于友誼的傳說。在個人特質上,馬克思如同一個張揚灑脫的文科男,恩格斯好比一個低調內斂的理科男。馬克思文思如泉涌,恩格斯嚴謹而克制,如同鮑叔牙之于管仲,周恩來之于毛澤東。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已年過六旬,他放棄了自己的寫作,幫馬克思整理著作,而且最終署名都是馬克思。他說通過整理書稿,終于又可以跟老朋友在一起了。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把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最高價值,這種超越個體、超越種族、超越國家從人類整體甚至宇宙大全的角度思考人類命運的發展不能不說是偉大的。
二、《宣言》的理論品質與魅力
1.實踐的品格
馬克思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②這句話深刻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品格。馬克思恩格斯從創立《宣言》開始,就認為理論研究應該以實踐為前提和出發點。為此,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論研究一直與當時的工人運動緊密結合。這種實踐指導意義在《宣言》中有多處表述,如在《宣言》第二部分指出:“聯合的行動,至少是各文明國家的聯合的行動,是無產階級獲得解放的首要條件之一。”③強調了聯合開展革命斗爭實踐的必要性。如在《宣言》第四部分,馬克思恩格斯進一步指出:共產黨人只有用暴力才能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并最終贏利整個世界,他們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
2.革命的批判
作為一種創新思維和變革思維,批判思維是馬克思主義思維方式中明顯的特征。從人類歷史看,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以前,哲學家更多地關注如何認識和解釋世界,而馬克思主義哲學則認為認識世界解釋世界固然重要,但改造和變革世界才是人類存在發展的基礎前提。在《宣言》第一部分中,馬克思恩格斯指出,資本主義的既定生產關系必然導致人與人之間的赤裸裸的金錢關系,資本主義的發展最終導致經濟危機,資本主義工業革命的內在矛盾使它首先生產的是自身的掘墓人,鍛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無產者。因此,馬克思恩格斯得出一個重要的結論:“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④
3.前瞻的視域
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指出,由于資本主義國家的利潤驅使,使這些國家不斷進行殖民擴張,這一過程客觀上促進了世界市場的開拓,從而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活動。這種擴張活動自然而然促進了世界市場、世界文學(即世界文化)和世界歷史的形成。《宣言》認為“世界文學”即世界文化開始形成,歷史已逐漸成為“世界歷史”。可見《宣言》第一次站在全球視野和高度,把世界看作一個整體,并深入考察處于這個整體中的各民族、各國家、各區域之間的相互聯系和未來發展趨勢,這種前瞻性的理論思維方式,使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視域非常宏大,幾乎涉及人文社會科學的各個學科、各個領域,從而站在學術研究的最前沿,這是《宣言》在眾多經典文獻中卓爾不群的重要原因。
4.發展的眼光
《宣言》完成以后,恩格斯曾經指出:“《宣言》是一個歷史文件,我們已沒有權利來加以修改。”⑤闡釋了《宣言》的真理性與科學性。但與此同時,馬克思、恩格斯從來不否認對《宣言》中的個別結論依據實際情況進行修改、補充、豐富和發展的必要性。在《共產黨宣言》發表25年后,當馬克思和恩格斯再次回顧《宣言》時,他們認為原理的應用不應該是僵死的教條,而要隨時隨地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他們指出,《宣言》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如果是在今天,這一段在許多方面都會有不同的寫法了”⑥。在1882年俄文版序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全面客觀地對比分析歐美革命和俄國革命的實際情況后指出:“假如俄國革命將成為西方工人革命的信號而雙方互相補充的話,那么現今的俄國土地公共所有制便能成為共產主義發展的起點。”⑦可見馬克思恩格斯從來沒有把自己的理論當教條,而是作為開放的、需要不斷發展的理論。
三、《共產黨宣言》的當代價值
《宣言》作為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標志性著作,它的理論光芒和理論意義對我們今天依然具有重大的啟示和指導意義。
1.《宣言》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源頭活水
共產黨員的初心是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和鉛華盡染時的恪守與堅持。《宣言》指明的共產主義理想就是馬克思主義者的初心。《宣言》深刻影響我們黨的幾代領導人、千百萬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毛澤東同志在延安與斯諾談話時回憶說,年輕時的他之所以能夠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共產黨宣言》功不可沒。據統計,毛澤東一生讀的次數最多的書,就是《共產黨宣言》,他說:“《共產黨宣言》,我看了不下一百遍,有時只閱讀一兩段,優勢全篇都讀,每閱讀一次我都有新的啟發。”⑧1992年,在南方談話中,鄧小平指出:“我的入門老師是《共產黨宣言》和《共產主義ABC》。”⑨周恩來、劉少奇、朱德、江澤民、胡錦濤等黨內高級干部大都是通過讀《宣言》走上革命道路的。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黨員領導干部要原原本本地閱讀馬克思主義原著,把馬克思主義作為看家本領,其中首篇就是《共產黨宣言》。
2.《宣言》是中國共產黨推進科學發展的行動指南
《宣言》包含的全球化思想對新時代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當前,資本主義雖然出現了一些新變化,但資本的全球擴張、經濟的一體化及貧富差距的擴大,失業人口的增加無一不印證了《宣言》對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命運的預言。雖然“全球化”這個術語,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并沒有提及,但他們詳細論及了“市場總是在擴大”,現代大工業替代手工業,商品的極大剩余,推動航海和新大陸的開辟,“驅使資產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出現了世界市場等,實際上是論及“全球化”的相關思想,揭示了商品、資本等“全球化”帶來的惡果,必然導致失業人口劇增,貧富差距擴大,階級矛盾尖銳,民族矛盾加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⑩
3.《宣言》是中共產黨人推進理論創新的不竭動力
與時俱進地推進理論創新,是中國共產黨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的法寶。《宣言》指出,人們的意識隨著生活條件、社會關系和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思想歷史證明了“精神生產隨著物質生產的改造而改造”{11}。客觀上指出了理論應與時俱進地隨著實踐的發展變化而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正是牢牢把握住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性變化,立足于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這個最大實際,準確地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戰略判斷,提出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作出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戰略安排,可以看作對《宣言》關于理論創新的回應和踐行。
4.《宣言》為新時代堅守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提供了遵循
1872年德文版序言指出:“《宣言》中發揮一般基本原理整個說來直到現在還是完全正確的。”{12}這些原理在實踐中的運用,“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13}。《宣言》實質上指出了中國共產黨人在具體的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一方面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這一點不能動搖、不可含糊。另一方面要依據新時代社會實踐的發展變化,與時俱進地發展馬克思主義,教條主義行不通,照抄照搬沒出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本真精神。《宣言》為新時代堅守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提供了遵循。
習近平同志曾指出:《宣言》是一個內容豐富的理論寶庫,黨員干部要反復學習、深入研究,不斷從中汲取思想營養。真理的味道有點甜,經典著作常讀常新。
注釋:
①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9.
②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8.
③④⑤⑦{11}{12}{13}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41,35,10,4,41,10,10.
⑥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
⑧十九大黨章學習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0.
⑨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⑩田克勤,李彩,孫堂厚.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通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22.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本文系陜西省教育廳項目“陜西高等學校德育模式創新與大學生文明道德意識的培養(14JK1029)”;寶雞文理學院校級重點課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大學生世界觀培育”(ZK2018019)階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