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見 李鴻杰 王純
摘 ? ?要: 診斷與改進是以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為指導,以機制和制度建設為保證,以質量文化建設為核心。根據學院規劃和發展目標,對學院教育教學工作實際運行情況進行全方位檢測與診斷,明確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弱項、短板和不足,進而激發內在學習、創新動力,實現持續改進、不斷提升質量的工作模式。完善“診改”機制,培育和發展適合自身辦學定位的獨具特色的質量文化體系,是增強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主動性,進一步持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保證。
關鍵詞: 質量文化 ? ?診斷改進 ? ?長效機制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的精神,2015年國家教育部頒布了《高等職業院校內部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指導方案(施行)》(以下簡稱“診改”)。“診改”是根據學校確定的辦學理念、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對照專業設置與改革、師資培養與發展、學生教育與管理、課堂教學與實訓、校企合作與創新、質量監控與成效等人才培養工作要素,進行全方位、全過程檢測與診斷,準確查找不足并及時改進、完善、提高的工作過程。開展“診改”工作,有利于高職院校強化質量意識、完善機制與制度、提高治理能力,以內涵建設為重點,培育特色質量文化。
為了扎實推進“診改”工作有效實施,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組建了全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專家委員會(以下簡稱全國診改專委會),并要求各省行政部門組建省級診改專委會,受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委托,在全國診改專委會的指導下,承擔制訂(或指導研制)省級執行方案、開展專家培訓、建立和維護專家庫、組織專家復核、審定復核結論、落實整改回訪等具體工作。各高等職業院校以完善質量標準和制度、提高利益相關方對人才培養工作的滿意度為目標,按照“需求導向、自我保證,多元診斷、重在改進”的工作方針,研制學院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立常態化的全員性、過程性和考核性診改制度,落實“診改”運行機制,提高教育教學管理信息化水平,通過建設智慧校園,展現教學新形態,樹立現代質量文化。崗位工作標準體系的研制是高等職業院校內部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的基礎性工作,也是學院《國內一流高職院校建設方案》中“內部治理體系改革”的主要內容之一,還是學院《甘肅省優質高等職業院校建設方案》中“體制機制創新與綜合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
一、構建內部質量保證體系
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是重中之重,是一個多層次的系統。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的構建主要有四個內涵主體:靈魂是特色多元質量文化建設、框架是五縱五橫一平臺建設、運行是質量改進螺旋建設、動力是PDCA+知識技術創新。通過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的建設和完善,達到質量保證機制從外部控制向內在訴求轉變、質量監控從有形管理向無形服務轉變、質量訴求從他律向自律轉變、質量標準從“一刀切”向“特色化”轉變。
二、建立健全標準體系
隨著高職院校“診改”工作的開展,學院工作標準的研制作為一種新的質量管理研究方法被提上日程。學院工作標準包括專項工作標準和崗位工作標準,專項工作標準又分為專業建設標準、課程建設標準、師資發展標準、學生發展標準和績效考核標準。作為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標準既是為了不斷適應社會發展、時代進步,又是為了滿足人才培養工作的內在需要,根本目的在于確保學校辦學定位、辦學目標和人才培養質量的全面實現。我們要依據學院特色,對某些崗位區域或專業進行創新性劃分,明確崗位任務界限,建立更恰當可行的標準。
1.工作標準的制定是否嚴格依據工作目標任務。標準的確立必須根據學院發展規劃及制度要求,結合目標制定情況逐條進行。自我確立標準的前提是對現狀目標及發展能力有精準分析和科學預測,對資源調配有足夠的把控能力,所以每條標準的制定都要以任務目標為依據。
2.工作標準制定表述是否詳細、準確、全面。系統分析國家、省、學院涉及本部門工作的各種規范與規定,基于二級學院、各綜合部門的工作職責與崗位工作任務,制定崗位工作標準必須明確工作中崗位任務怎樣執行、采取哪些有效措施或流程、達到怎么樣的程度,保證工作標準合法、合規,滿足學院發展要求。《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學院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與運行實施方案》對專業、課程、師資、學生發展標準建設中的相關要素一一列舉,各專項標準的制定是否參照方案中的相關要素。同時查閱已有制度規范作為參考,確保各個崗位有明確的職責標準,便于崗位調動人員、新入職人員盡快熟悉業務,提高工作效率。
3.工作標準的制定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各項標準的制定必須是通過努力及改進能夠達到的、符合實際的,而且盡量量化,便于對照、檢查、評價和考核。
三、“診改”機制引導質量文化建設
對于高職院校而言,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立與運行是手段,提高人才培養工作質量是目標。實現從手段到目標的轉化,必須借助“診改”這個環節。通過“診斷”找出短板、不足或關鍵影響因素,針對性開展“改進”提高工作,形成“8字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環機制,從而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才能積淀和形成學院特色質量文化。對一所高職院校來說特色質量文化的建設和發展是至關重要的,高水平的高職院校質量文化應該隨著高等教育由規模發展到“重內涵、講特色”階段,在內部質量保證體系構建過程中,各高職院校越來越認識到唯有走特色發展之路,才能在“優質”“一流”及“雙高”院校建設中占得先機,切實提高學校的社會影響力和知名度,為學校持續及高水平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1.全面構建質量文化認同的長效機制。一是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始終把育人質量放在首位。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全面關注學生的學習、成長、成才,引導學生制訂年度發展計劃和職業生涯規劃,督促學生養成自覺、自省、自律、自勵、持續改進的良好習慣,進而形成即知即改、追求卓越的質量文化。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主動接受政府、行業與企業組織、學生校友、家長、第三方評估機構的質量評估。二是建立健全院校質量文化體系,通過凝練學院優良傳統文化、引進現代質量文化、研建質量保證體制機制、制定質量保證實施條例等措施,構建學院獨特的質量文化體系。三是營造濃厚的質量文化氛圍,通過組織學習相關文件、請專家做專題報告、印制宣傳材料等途徑,廣泛宣傳院校質量文化理念和質量目標,不斷轉變全體師生的質量觀念、質量責任和意識,使質量文化價值體系成為日常教育教學的價值體系標準,切實樹立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質量觀,營造人人關心質量、時時重視質量、處處體現質量的質量文化氛圍。
2.全面構建多元協同監管的長效機制。一是發揮學校在內部質量保證體系中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領導層和全體師生的質量意識,自覺擔負質量責任,履行質量義務,保證學校辦學方向正確、辦學條件優越、管理規范、運行有序。按照“需求導向、自我保證,多元診斷、重在改進”的工作方針,首先建立常態化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和可持續的診斷與改進工作機制。其次加強價值層面和精神領域的教育引導,激發質量文化形成體系中每個個體的內在動力,使學院內部質量從管理監控向自主參與、自我監控轉變,從而實現職業院校質量保證的主體意識和主體地位,不斷提高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二是積極聯系行業企業參與教育教學工作,深化產教融合,開展協同育人。主動接受行業企業及社會對學院辦學工作的指導、檢查和監督,廣泛征求意見建議,形成協同發展合力,提升學院服務地方區域經濟能力。三是引進第三方評估機構,開展人才培養全過程的外部監督和評價,提高診斷評價的客觀性、公正性和準確性,以便學院針對性地開展改進工作,彌補不足,補齊短板,提高水平。
3.全面構建持續改進模式的長效機制。一是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育人體系,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理念,優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改進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完善適應現代大學生學習、生活、成長、成才的長效機制。二是建立健全內部質量持續改進體系,按PDCA8字螺旋改進模式,系統設計院校內部治理改進和領導決策能力、師德師風建設、教風學風建設、教學改革、質量文化建設等重大工作“診斷—改進—提高”循環運行的持續改進模式。三是進一步改革完善內部質量考核評價體系。如果學院只重視師生的思想教育和精神鼓勵,而忽視物質因素(獎金、工資、辦公設施等)的激勵,必然難以調動師生員工質量提升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因此,學院必須建立內部質量考核評價機制,公平、公正地評價部門和個人在人才培養質量中做出的貢獻和取得的成績,在物質獎勵的同時,振奮精神,推動學院質量提升步入良性循環。
建立和完善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既要在學校、專業、課程、教師、學生層面建立相對獨立又互相統一的專項標準體系,又要按部門分工和崗位設置建立標準體系。這些標準的制定不僅要以國家、地方的法律法規、制度規范和標準體系為參照,而且要以學院各項事業發展規劃為指導,更要充分考慮辦學條件、現狀,提高標準體系的科學性、可操作性。在實際運行中,使各項工作通過標準達成情況找出問題與差距,然后予以改進、完善提高,補齊工作中的短板。通過標準制定和考核性診斷改進制度的實施,使學院教育教學改革、機制與制度創新、質量監控成效等人才培養工作要素實現自我螺旋式上升。推崇質量文化建設的“自省自律自治”,形成人人參與、人人享受的現代質量文化。
參考文獻:
[1]唐華生,葉懷凡.高校質量文化建設的價值探索與路徑選擇[J].學術論壇,2007(3):181.
[2]彭正霞,英國高校“質量文化”及內部質量保障體系[J].高教發展與評估,2006(7):22.
[3]劉德仿.高校質量文化及其意義[J].鹽城工學院學報,2000(3):41.
[4]駱潔嫦.試論高校質量文化的構建[J].中國質量,2000(5):18-20.
[5]李敏.英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文化分析[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1.
本文為全國林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2018年度林業教育研究課題“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與“診改”機制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LYZJ2018YB005)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