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 薄海
摘 ? ?要: 遼沈戰役是解放戰爭中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略決戰,遼沈戰役的精神內涵反映了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和時代需求,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具有導向作用,為培養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通過抓好思政課堂、建設校園文化及融入社會實踐三條路徑,可以實現遼沈戰役精神內涵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的理論意義與現實功能。
關鍵詞: 遼沈戰役 ? ?精神內涵 ? ?社會責任感
一、遼沈戰役的精神內涵及其與社會責任感的關聯
在遼沈戰役中,解放軍將士用實際行動對目標理想、責任擔當,以及個人發展與國家命運的重大現實問題做出回答,表現出堅定革命理想、敢于攻堅克難、密切聯系群眾的精神內涵。這與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具有密切關聯。
(一)堅定理想信念,體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遼沈戰役勝利的關鍵在于堅定理想信念,貫徹中央決策。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央領導審時度勢,著眼解放戰爭全局,做出與國民黨進行戰略決戰的重大決定。在戰役打響后,中央軍委與東北野戰軍互通電報數百封,依據形勢,反復磋商,為避免國民黨軍隊順勢南撤、全殲東北守軍,明確提出“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的戰役方針。其間林彪得知國民黨在葫蘆島方向增兵消息后,提出不攻打錦州先攻打長春的建議,最終被羅榮桓、劉亞樓說服,堅決貫徹中央的決策??梢钥闯?,在決策判斷和戰略執行問題上,當個人與集體不一致時,要堅定理想信念,堅決做到個人服從集體。實際上,這是由于個人和集體在根本利益和理想信念上具有統一性,并不存在矛盾。
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內核,是實現目標和價值的不竭精神動力。大學生責任感培養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是理想信念問題,堅定將個人價值的實現和社會價值的實現相統一的理想信念。馬克思主義強調,人們的實踐活動受到價值尺度的制約,價值體現出客觀世界對于人的需求的滿足。因此,在個人需求和外在環境供給之間需要達成一致性。這種一致性首先是在理想信念上的統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夢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應該牢固樹立的遠大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是廣大青年應該牢固確定的人生信念?!盵1]大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堅定的信念就是要肩負起對國家、對民族的責任,并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為自身的社會責任與價值追求。因此,堅定的理想信念,是大學生社會責任的現實要求和根本要義,也是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時代內涵之一,并居于首要位置,具有引領功能。遼沈戰役所體現的堅定理想信念的精神內涵,可以很好地解決個人與集體的價值同一性問題,有助于形成反映人民群眾需求,對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具有促進作用的價值取向。這是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所要培養的一個重要問題。
(二)敢于攻堅克難,體現個人作用與社會責任的統一。
遼沈戰役勝利的關鍵在于敢于攻堅克難,不怕犧牲。東北野戰軍以傷亡6.9萬余人的代價,全殲東北國民黨軍隊。以遼西會戰為例,黑山阻擊戰中國民黨軍隊設備精良,國共兵力對比5:1,第十縱隊司令員梁興初向各師發出命令:“死守3天,不讓敵人前進一步!”參戰將士憑借敢于攻堅克難,不怕犧牲的精神堅守陣地,101高地竟被炮火削去2米。黑山阻擊戰使東北野戰軍在黑山、大虎山、新民一帶全殲“西進兵團”10萬余人,贏得了遼沈戰役的決定性勝利。在遼沈戰役中這種敢于攻堅克難的精神充分展示了東北野戰軍及地方共產黨人崇高的革命理想與思想境界,將個人利益與贏取遼西會戰,解放全中國的社會責任緊密聯系在一起。正是如此,才使在戰略劣勢的情況下全軍將士堅守陣地、攻堅克難,最終取得了遼西會戰的勝利。
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是在個人作用與社會責任相一致的基礎上,培養大學生的責任擔當。馬克思在談到個人對社會發展所起到的作用時,指出:“歷史是這樣創造的:最終的結果總是從許多單個的意志的相互沖突中產生出來的,而其中每一個意志,又是由許多特殊的生活條件,才成為它所成為的那樣。這樣就有無數相互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由此就產生出一個合理,即歷史結果。”[2]遼沈戰役的精神內涵正是在個人作用與社會責任的關系上,體現了個人與國家的有機結合。
(三)密切聯系群眾,體現自我發展與宗旨意識的統一。
遼沈戰役的勝利離不開人民群眾的支援。據統計,遼沈戰役中共動用民工183萬人、擔架13.7萬副、糧食5.5萬噸、修路2185公里。在整個戰役中,哪里有我軍戰斗,哪里就有人民群眾支援。共產黨人正是由于堅持的群眾路線,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讓原本應該躲避戰爭的人民群眾,奮不顧身地推著手推車、挑著糧食奔赴最危險的戰場??梢钥闯?,遼沈戰役中國共產黨人密切聯系群眾、堅持群眾路線的精神,體現了自我發展與宗旨意識的高度統一。
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為實現個人發展過程中的服務社會、服務群眾的宗旨意識。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人在個體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發生與其他社會個體的交往。因此,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如宋代張載所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碑敶髮W生的社會責任感需要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中,擔當起社會責任,將自我的發展與服務人民、服務社會、服務國家的宗旨意識相統一。遼沈戰役精神正是在人的社會性本質上,體現出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的必要性與合理性。
二、遼沈戰役精神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的重要價值
遼沈戰役既是一個歷史問題,又是一個現實問題,其精神內涵既有深邃的理論來源,又有充分的現實依據,對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具有重要的價值。
(一)提供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的感性材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對我們共產黨人來說,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盵3]當代大學生出生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大多數成長在衣食無憂的環境里,對于艱苦卓絕的中國革命缺乏切身體驗與感受。遼沈戰役精神提供了實踐表率,是豐富大學生責任感認識的生動素材。作為對解放戰爭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之一,遼沈戰役解放東北全境,連同其他戰場的勝利,徹底扭轉了革命形勢,加快了解放戰爭勝利的步伐。
遼沈戰役是解放戰爭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之一,歷時52天,東北野戰軍全殲東北國民黨部隊,計47.2萬人,俘虜國民黨軍少將以上軍官186名,解放東北全境。時至今日,重溫遼沈戰役的偉大勝利,仍可使人受到心靈的洗禮與思想的震撼。深入學習和領會遼沈戰役的精神內涵,有助于大學生正確認識國家的前途命運與自身的社會責任,促使大學生努力提升個人綜合素質,為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與進步、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貢獻力量。遼沈戰役的精神內涵可以有效增強大學生的責任情感認同,是新時期進行大學生責任感教育的鮮活資源,更是新時期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重要精神武器。
(二)反映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的時代需求。
一,遼沈戰役的精神內涵有助于堅定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理想和信念是我們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只有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才能在大學生的成長成才過程中養成并自覺貫徹社會責任意識,始終不渝地將個人奉獻于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新時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遼沈戰役的精神內涵對大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服從黨的領導、服務社會、服務人民具有重大的精神滋養作用。
二,遼沈戰役的精神內涵生動詮釋社會責任的內在本質。從個人角度看,責任感是在價值觀念上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從心理方面說,責任感是個體承擔自身及社會發展需要所獲得的內心滿足。遼沈戰役的精神內涵在處理個體與集體、權利與義務、價值與責任的問題上都做出了生動的詮釋,幫助個體在社會和人類發展中形成責任承擔的潛在意識,是滿足道德需要的情感體驗。
三,遼沈戰役的精神內涵對接奉獻祖國的責任擔當。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和發展不同時期取得偉大成功、創造輝煌成就,之所以能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的領導核心,是因為我黨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始終,在實踐中堅持群眾路線,真正做到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當代大學生責任感培養就是要培養大學生為實現社會進步、人民幸福、國家發展、貢獻青春、智慧和力量的責任和擔當。
(三)明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的具體導向。
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當代中國社會的主流社會意識,規范人們的社會行為。遼沈戰役的精神內涵正是從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對現實的社會需求做出深刻與生動的詮釋。要將堅定理想信念融入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鼓勵大學生以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國家為己任;要將敢于攻堅克難融入大學生腳踏實地、艱苦奮斗的道德養成,樹立回報社會、為國為民的道德情懷;要將密切聯系群眾融入樹立大學生奉獻、進取的人生價值觀,讓學生在成長成才過程中實現人生價值。
遼沈戰役是中國共產黨人在特殊時代背景下做出的偉大歷史實踐,其精神內涵與價值指向反映對人民解放的歷史責任與使命。將遼沈戰役的精神內涵融入大學生社會責任感觀教育,具有很強的先天優勢。一方面,大學生可以從人民解放軍的浴血奮戰中感受和平生活的來之不易,從血與火的洗禮中擔負起肩頭的責任。另一方面,遼沈戰役的精神內涵可以引導大學生向革命先輩學習,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堅定正確的政治立場和政治方向,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在為人民利益的不懈奮斗中書寫人生華章。
三、遼沈戰役精神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的功能實現
(一)抓好思政課堂,增強遼沈戰役精神對責任感培育的理論滋養。
將遼沈戰役的精神內涵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可以拓展和豐富思政課堂的教學內容,增強課程的說服力與感染力。一方面,增加課堂教學中有關解放戰爭的史實內容,通過理論學習提升大學生對遼沈戰役精神內涵的理性認知。如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的課程教學中,幫助大學生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遼沈戰役取得勝利的原因,認識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基本規律等。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學中,組織有關遼沈戰役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養成專題講座。另一方面,發揮第二課堂對大學生責任感的培育作用,將遼沈戰役的精神內涵延伸到課后學習、研討活動中。如引導學生閱讀關于遼沈戰役的經典著作,體悟遼沈戰役精神內涵,激發大學生的責任感與使命感,組織學生開展“什么是遼沈戰役精神”“遼沈戰役精神給我們的啟示”“為什么遼沈戰役是解放戰爭中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三大戰役之一”等專題研討,在引導學生感受遼沈戰役精神內涵的同時,增強其對社會責任感的再認知。
(二)建設校園文化,促進遼沈戰役精神與責任感培育的相互滲透。
大學校園是大學生活動的主要場所,校園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作用。將遼沈戰役精神融入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在校園范圍內開展符合當代大學生認知水平與興趣特征的文化活動,在增強趣味性過程中,發掘遼沈戰役在大學生責任感培養方面的獨特育人功能。通過具體文化活動引發學生對遼沈戰役豐富精神內涵的思考,進而加深大學生對社會責任的理解。如,將遼沈戰役的精神內涵與有獎知識競賽、讀書會等校園活動相結合,以學生樂于接受的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宣傳遼沈戰役的感人事跡,宣揚革命者們堅持革命理想,將個人的發展與國家的前途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由此激發大學生對個人發展與國家發展之間關系的認知,使他們真正認清青年一代應該肩負的時代與歷史使命。同時,利用校園媒體傳播的優勢和特點,在學校中宣揚遼沈戰役的精神內涵,如在學校官網上開辟遼沈戰役精神宣講專欄,創建以弘揚遼沈戰役精神為主題的微信公眾號,擴大遼沈戰役精神的影響力與覆蓋面,對其進行潛移默化的社會責任感教育。
(三)融入社會實踐,優化遼沈戰役精神與責任感培育的載體融合。
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問題既是一個理論問題,又是一個實踐問題。社會實踐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可以利用社會實踐這一載體發揮遼沈戰役精神對大學生社會責任培育的作用。第一,打造以遼沈戰役精神內涵為核心的紅色文化教育體系,開設遼沈戰役講壇、遼沈紅色長廊,形成以遼沈戰役紀念館、廉政蘋果園為依托的紅色實踐教育課堂,進行遼沈戰役精神內涵的宣講,打造“重溫遼沈戰役,展望東北振興”等活動。第二,可以組織學生重走“黑山阻擊戰—塔山阻擊戰—牤牛屯前線指揮所”戰斗遺址紅色旅游線路,通過佩戴黨徽、重溫入黨誓詞等儀式化的教育方式,促使大學生感悟遼沈戰役的精神內涵,體會歷史使命與責任擔當,實現對責任感的學習、重溫、內化和轉化。第三,組織大學生深入社會,運用自己所學的專業技能到社區、企業和鄉村開展社會實踐,實際踐行遼沈戰役的精神內涵,通過對國情、社情和民情的切身感受,進一步培養責任意識,真正做到社會責任感培養的知行合一。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關于青少年和共青團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21.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9.
[3]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學習習近平同志關于黨的歷史的重要論述[N].人民日報,2013-07-22(08).
課題信息:本文為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一般項目(L18BZX006)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