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娜娜
摘 ? ?要: 藝術工科通識課程體系的構建,有利于高校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充分肯定人的精神性,更著重人的情感、意志、理想、信念、創造力、想象力、同情心、好奇心及人對終極存在的體悟等內在情感體驗與人格的全面培養;有利于本校藝術工科通識課程體系的整合、優化、重組,構建出一個新工科背景下的契合人才培養需要的通識課程體系,從而提高本校藝術工學專業通識課程的教學質量,實現培養德藝雙馨的工程技術人才的愿景。
關鍵詞: 藝術工科 ? ?通識課程 ? ?體系構建
一、通識教育課程的理念引領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育人為本、能力為先、全面發展,以滿足服裝產業、時尚產業人才需求為己任,以支撐服裝時尚行業發展、服務行業地方經濟發展為導向,持續推進本科教育教學改革,構建應用能力為導向,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融入課程體系,努力實現我校培養品行端正、身心健康、基礎扎實、能力過硬、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應用技術型人才的目標,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二、通識教育課程體系構建原則
(一)以學生為中心,堅持立德樹人。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為先、立學為基,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的健康成長”,既要加強專業教育,注重“高素質、重應用、強能力”,又要加強思想品德教育,注重“樹理想、講誠信、強意志”,打造青年學生的精神骨骼,提升學生的愛國精神、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以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為根本任務,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適應社會需要作為人才培養質量的根本標準。
(二)以學院為主體,凝練特色,打造亮點。
充分發揮二級學院的主觀能動性,支持學院在充分論證或試點的基礎上,基于學校人才培養總目標,確立符合學院特色的人才培養目標,并以此為牽引,構建課程體系,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凝練特色,打造亮點。
(三)以成果為導向,統領人才培養。
以培養目標作為成果導向教育的起點和歸宿,通過扎實細致的調查研究,制訂符合“應用型”辦學定位、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培養目標。以畢業要求作為實現培養目標和實施人才培養的橋梁,以學生為中心,頂層設計能夠有效支撐培養目標實現的畢業要求。按照反向設計、正向實施的原則,制訂培養目標與畢業要求關聯矩陣、畢業要求與課程關聯矩陣,將畢業要求落實到具體課程,通過全面貫徹課程教學大綱形成有效的課程教學,實現課程學習成果,促進畢業要求達成。
(四)遵循教育規律,注重個性發展。
堅持統一規格要求與促進個性發展相結合,繼續推進學分制管理。按照“學分適度、結構簡約、內容精準”的基本思路,合理設置符合學校定位與人才培養目標的通識教育課程與專業課程,調整課程種類,整合教學內容。
克服學科思維定式,圍繞畢業要求分解設置課程;合理調整必修、選修課程比例,為學生選專業、選課程、選時間等提供多種教育形式和機會;注重本專業與相關專業的交叉融合,增設適應區域新型經濟新型工程領域、跨界應用創新技術類型課程,注重學生通用能力(可遷移的跨職業能力)和專業能力(職業崗位領域專業特定能力)協同培養;精心設計、重組優化,梳理課程設置和教學方式,構建模塊化課程體系。
(五)夯實實踐訓練,強化應用能力培養。
密切聯系理論與實踐,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為目標,構建基本技能訓練、專業能力訓練、創新實踐訓練三層銜接能力遞進實踐教學體系。注重體系設計,內容綜合,載體創新,提高實驗實踐課程設置水平和質量內涵。鼓勵開設基于真實應用情境的項目、案例、問題等實踐導向課程及綜合性、設計性、研究性實驗(訓)項目,促進學生依據實際問題進行知識建構、重組和應用,強化學生應用能力培養。
(六)注重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全過程融入。
牢固樹立創新創業教育理念,以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為重點和突破點,積極構筑“通識教育-學科教育-專業教育-實踐教育”全過程融入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本科教育教學全過程,著力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和創新實踐能力。
(七)推進協同育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著力推進與地方政府、行業企業、科研院所、高等學校等合作培養人才,走多方協同育人之路,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目的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教育。多元參與,扎實推進實踐教學基地、教師產學研合作基地、教師企業研修基地、企業導師來源地、學生就業基地等“五合一”基地建設。各專業要具有主動服務行業企業需求的意識,做實做強。以學生為中心、產出為導向、能力為本位進一步創新與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逐步做到校企共同設計培養目標,共同制訂培養方案,共同實施培養過程,共同評價培養結果,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及就業競爭力。
(八)堅持分類指導,優選培養標準。
各專業要認真研究并按照《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編)或職業標準開展人才培養方案制訂。工科專業還需參照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通用標準、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通用標準,融入新工科建設內涵;列入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專業,須滿足項目相關要求,其他專業應參照已有專業評估(認證)標準,兼顧職業資格要求,面向產業和社會發展需求,豐富專業內涵。
三、通識教育課程內容構建
(一)通識教育必修課程。
通識教育必修課程是為培養大學生人文修養、身心品質、社會責任感而設置的一組平臺課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外語、軍事體育、創新創業、信息技術類課程,具體要求為:
1.思想政治教育類。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5學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3學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3學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3學分、形勢與政策2學分。為落實實踐育人理念,其中設置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2學分,分別從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兩門課程中各劃出1學分。
2.語言文化類。大學語文與寫作2學分,外語實習分層分類教學,需修滿8學分。新生入學后根據高考成績與學生實際分為初級、中級、高級英語班,學生亦可根據興趣選擇日語、韓語等其他語種。
3.軍事體育類。軍事理論2學分、軍事訓練與入學教育2學分、體育8學分。體育安排在第一、二學年,由學生自選項目組成。
4.創新創業類。提高學生就業能力,引導學生自主創業,做好職業生涯規劃的一組課程,其中創新創業基礎2學分、職業生涯規劃0.5學分、創業就業指導0.5學分,另開設創新創業選修課程供學生自由選擇。
5.信息技術類。信息技術類課程由學生根據自選模塊完成。共計2學分。
(二)通識教育選修課程。
通識教育選修課程旨在引導學生廣泛涉獵不同學科知識領域,增進對自身、社會、自然及關系的理解,培養健全的人格、寬容的態度、開闊的視野、批判的思維、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人文關懷及追求真理的精神。通識教育類選修課程分為自然科學素質、人文素質、創新與創業類、美育與體育等多個大類。全校所有學生均需修滿通識教育選修課程8學分,其中,創新創業實踐(2學分)、心理健康教育(2學分)為通識教育限選課程,工經管等非藝術類專業必修美育類相關課程1門(2學分);第一學期學生不參加選修。
(三)通識教育第二課堂·創新創業實踐。
1.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是學生通過黨校、團校、青年馬克思主義培養工程、國防教育、心理素質教育、思想成長類主題報告、講座、競賽等方式獲取。累計必修2學分。
2.創新創業創優是學生通識教育必修的實踐環節,學生可通過創新創業競賽、創業實踐、創業培訓等方式獲取,累計不超過2學分。
3.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是大學生運用所學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在課外從事學習、研討、實踐、創造的活動,是增強大學生的科技創新意識的重要途徑,通過具有鮮明專業特色的大學生科技創新類競賽活動、發表論文、取得專利、課題研究、學術交流等獲取。累計不超過3學分。
4.團學工作履歷是通過校內黨團學組織的工作任職履歷。累計不超過2學分。
5.社會實踐實習是通過參與“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崗位見習及其他實踐活動豐富經驗。累計不超過2學分。
6.志愿服務活動是通過參與“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及支教助殘、社區服務、公益環保、賽會服務等各類公益活動及相關榮譽經歷獲取。累計不超過2學分。
7.特色發展項目是通過參與文藝、體育、人文素養等各級各類校園文化活動的經歷,以及參加各級各類技能培訓的經歷及相關榮譽獲取。累計不超過2學分。
參考文獻:
[1]張曉芳.高職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探索[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S1):222-225.
[2]陳解放.工學結合教育模式可持續發展的理性期待[J].中國高教研究,2006(8).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省級課題《藝術工科視域下通識課程的體系構建與教改實踐研究》(課題編號:JXJG-17-26-1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