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煒宏 文劍輝 曾琪 楊曉娟 郭愛純



摘 ? ?要: 第二課堂活動是第一課堂的必要補充,也是進一步提高學生基本素質的必要途徑。韓山師范學院微課聯盟面向師范生,將微課設計理論與微課制作相結合開展第二課堂下的微課教學,采用教學型專才培養、復合型人才培養兩種模式,提供獨立于第一課堂外師范生設計、開發與應用微課的培養方式,闡述第二課堂活動中培養師范生微課教學技能的可行性,為高校師范生微課技能培養提供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 第二課堂 ? ?師范生 ? ?微課技能
微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資源,具有展示形式多樣、內容短小精悍、傳播途徑多樣等特點。在信息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天,這些特點使微課逐步迎合廣大學習者個性化學習的需要,在教育教學中承擔著重要角色。師范生作為未來教師的預備者,學習設計開發微課,并如何將其合理、創新性地應用于現實課堂教育教學中,已然成為高等師范院校師范生在接受相關教學技能教學中不可或缺的必修課。
在師范生教學能力培養中適度引入基礎教育微課資源,可以獲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既可以利用微課讓師范生感受和接觸真實的教學環境、教學方式,又可以加深對微課這種新型教學資源的理解,掌握微課制作和傳播中的難點和要點,為今后教育實踐多掌握一項必備技能[1]。
1.師范生微課技能現狀分析及對策
雖然課內針對師范生的微課技能培訓在高等師范院校日益得到重視,但是經過培訓后的效果并沒有預期得那么好。究其原因,具體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1)課程設置不合理性,高校課程組織形式為班級授課制,以往課堂學習傳授的多是概念及理論,學習者知道微課是什么,微課制作設計方式有哪些,缺乏動手實踐制作微課能力,缺乏針對性的微課技能訓練。(2)師范生對微課的理解不深,存在誤區。大部分師范生雖然知道微課基本概念與特點,但是沒有深入探究,微課作品不能達到要求[2]。
顯然一定程度上師范生在第一課堂中設計并應用微課略顯不足,因此提出將微課技能培訓融入第二課堂開展實施的培養理念。第二課堂指課堂教學以外對學生進行教育和訓練的各種活動。
在《高等學校管理》中,著名教育家朱九思認為第二課堂是在教學計劃之外,引導和組織學生開展的各種有意義的健康的課外活動,包括政治性的、學術性的、知識性的、健身性的、娛樂性的、公益性的及有酬性的活動等。
其中,高校學生社團是大學校園中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大學現有組織中最具活力的代表之一,也是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重要補充,在銜接第一、第二課堂,引導學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長等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3]。
2.第二課堂中師范生微課技能培訓
在第二課堂中,學生在時間與空間安排上較第一課堂有很強的自由度及可操作性,現立足高校學生社團以韓山師范學院大學生微課共建共享聯盟(以下簡稱微課聯盟)為例,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第二課堂在師范生微課技能培訓方面的育人作用。
2.1社團概況
微課聯盟是在院、校領導的倡導和支持下創立而成的,兼具服務型和學習型的特點,適應學校培養師范生教學能力的需要。為了在韓師推廣微課,服務韓師學子,促進師范生在專業技能方面的成長,社團主要開展三方面工作:定期舉行校內微課知識培訓、舉辦校級微課比賽、基層服務——基礎教育和在職教師微課技術公益培訓等。
2.2培養對象及內容
社團成員由大一、大二及大三來自不同院系的在校學生構成,培養對象主要是大一、大二級的師范生,在此開展研究的重點對象為師范生。
共30節課,分上下兩學期實施,每學期培訓15次,每周安排兩小時進行一次培訓,共計15周,總學時為60小時。培訓內容包括理論講解和實踐操作(微課制作),理論講解部分涉及選題、教學設計撰寫、課堂應用等方面,實踐操作部分主要是微課制作軟件的培訓(如PPT,Focusky,Flash,優芽)和微課輔助軟件的培訓(視頻處理軟件Camtasia,圖像處理軟件Photoshop)。除了每周固定的培訓外,還另行建立社團內部培養對象的階段性學習評價體系——組織安排社團內部微課比賽,跟進培養對象的學習情況。
2.3培養模式
為了適應不同課程教學需要,結合師范生的社團生涯發展規劃,在第二課堂中對師范生采用下列兩種培養模式:
2.3.1教學型專才培養模式,該培養模式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通過留任的大二級師范生,擔任微課技術組長面向大一級師范生授課。另一方面在授課過程中,對有上進心、樂于學習、積極進取的師范生采取“一對一”校內外授課(校內授課對象為社團師范生,校外授課對象為一線教師)和外部培訓結合的培養方式,使其逐步成為微課技術骨干。
2.3.2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在施行教學型專才培養模式的基礎上,對社團現有的有兩年(或兩年以上)授課經驗的、有進一步培養潛質的師范生進行培養,使其逐步成長為各職能部門的負責人,在此階段擔任各職能部門負責人的師范生已初步具備開展微課基本理論與制作的教學能力。
第二課堂中學習設計與制作微課,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師范生在第一課堂缺失的學習訓練部分,有效提高師范生的教學技能。在這兩種培養模式作用下,師范生面向真實的教學情境,增長教學經驗,促進自身專業發展?!暗诙n堂”以活動主體的自主性、內容的廣泛性、形式的多樣性、參與的實踐性成為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4]。
2.4教學效果
基于上述培養模式的實施,社團師范生的基本教學能力和管理組織能力都有了一定的量的積累,為師范生自身發展奠定了基礎。
首先,社團成員積極參與微課設計與制作比賽,在學校組織的首屆韓師微課大賽、首屆教育創客大賽等校級比賽中嶄露頭角。更在接下來舉辦的廣東省首屆微課程大賽、第三屆全國微課程大賽及第四屆全國微課程大賽等大型賽事中,取得了一次又一次佳績。在參與比賽的過程中,完成了對初高中化學所有知識點及具有地方特色的潮州菜系列微課設計與制作,注重補齊全國微課程資源共建共享聯盟微課資源的空缺,例如“實驗室安全系列”微課、“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系列”微課等。
其次,社團內部組建精英講師團。在校領導的支持下立足韓師,輻射粵東,協助舉辦粵東微課大賽。自組建以來,精英講師團多次前往汕頭、揭陽、潮州等地中小學培訓在職教師,或在校內開展培訓,與教師們進行微課設計與制作交流,受到教師們的一致好評。社團精英講師團公益開展微課制作培訓,使近3700名教師受益,一定程度上宣傳了教育信息化發展理念,提升了粵東地區中小學教師教育信息化技術,推動了粵東地區教育信息化改革。
3.第二課堂下師范生微課技能培養的思考
第二課堂因活動的主體性、內容的廣泛性、形式的多樣性、參與的實踐性,具有較第一課堂更自由靈活的開放性特征,在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方面具有第一課堂不可替代的價值[5]。
3.1開闊教育視野
與一線教師相比,高校師范生的教育教學經驗匱乏,缺少對基礎教育的進一步了解,在高校中被動接受基礎教育改革理念的灌輸。在第二課堂中設計開發微課,及時讓師范生主動接觸基礎教育階段最新的教育理念,使基礎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在高校師范生心中內化,為日后更好地利用微課開展信息化教學奠定良好基礎。
3.2促進教學相長
一方面,基于第二課堂培養的高校師范生具備成熟的微課設計與制作技能,但教學設計、課堂教學內容組織等方面薄弱。另一方面,教育信息化發展迅速,一線教師設計制作微課經驗缺乏,卻具有長期教學積累下來的教學設計設計方法及教學內容組織實施經驗。高校師范生培訓一線教師微課設計與制作,一線教師學習微課設計與制作,高校師范生學習教師教學設計方法等技巧。此時,上述“一對一”由單向的傳授教學轉變為雙向的教與學相長,一線教師與高校師范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一線教師與高校師范生間進行情感交流,從而達成共識、共享、共進。
3.3提高綜合素質
在這樣一個以開展微課培訓為中心的社團中,師范生不僅制作微課的技術得到提升,而且個體素質得到較大的發展。對外、對內培訓教學在一定程度上使師范生學到的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相長,促進自身師范專業發展。除此之外,在上述培養機制的作用下,促進綜合型人才培養。社團成員中,部分師范生不局限于自身專業發展,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動性,自發地組建創業創新團隊,基于微課開展創業項目,通過參與、組織策劃、實施項目,身心素質、人文素質、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等各方面得到進一步鍛煉與提高。
隨著第二課堂師范生微課技能培養模式的展開,師范生專業素質和綜合素質普遍得到提高。師范生個人成長反作用于第二課堂,推動第二課堂進一步建設,優化組織結構,強化第二課堂下微課技能培養的育人作用。師范類高等院校應突出師范生在第二課堂中微課技能的教學作用,加快師范生個體教育理論的發展與信息化教學能力的融合,培養出高素質高水平的師范生。
參考文獻:
[1]郭向萌.微課在高校師范生教學能力培養中的應用研究[J].河南財政稅務高等??茖W校學報,2016,30(03):74-78.
[2]陳碧,覃曉崢.高校師范生微課技能訓練有效策略探討——以玉林師范學院歷史學專業為例[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15,36(06):117-125.
[3]徐倩倩,施璐敏.高校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共同育人機制研究[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7(03):123-124.
[4]張存庫,田小平,陳梅,王小雪.基于第二課堂建設的大學生素質教育探索與實踐[J].中國高教研究,2007(10):90-91.
[5]劉奇.高校第二課堂建設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4(06):41-42.
基金: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學科共建項目(GD15XJY13)“基于協同育人機制的線上粵東卓越教師人才培養研究”成果;廣東省2015年“創新強校工程”教育科研項目(2015GXJK089)“基于E-UGS的卓越中學數字化教師培養模式研究”成果;廣東省2016年高等教育改革項目“基于微課程教育的新型師范生教學技能訓練模式研究”成果;韓山師范學院教學改革:《基于微課的新型師范生教學技能訓練模式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