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瑤芳
摘 ? ?要: 馬克思認為人的主體性主要指人作為活動主體具有的能動性、自主性和自為性,主體性的實質是能動性與受動性的統一。在思想政治學科教學中,有些學生對本學科的學習意義認識不到位,科任教師對學生和教學方式的認識需更全面。從馬克思關于人的主體性思想出發分析這些問題,強調在教學中應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力;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充分保證學生的主體權利;激發學生的自為性,充分利用學生的主體目的性;分析學生的受動性,幫助學生由受動性向主動性轉變。
關鍵詞: 馬克思 ? ?人的主體性思想 ? ?思想政治學科
一、馬克思關于人的主體性思想的基本內涵
馬克思從實踐的觀點出發,并結合處于一定社會歷史關系中的人具有的社會性和歷史性理解人的主體性,形成馬克思關于人的主體性思想。馬克思認為,人的主體性主要指人作為活動主體具有的能動性、自主性和自為性。
(一)人作為活動主體具有能動性。
馬克思認為“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別開來”[1](46)。人的主體性首先體現在能動性上。主體的能動性主要體現在:第一,主體的自覺性。即人作為主體是有意識地進行對象性的活動,清楚地認識到自己行為的意義并加以控制達到目的,區別于動物的生命活動。第二,主體的選擇性。即人作為主體總是有選擇地認識和改造客體,總是從不同角度認識和改造客體。第三,主體的創造性。即人作為活動主體不是完全機械地依賴自然,被動地依靠現處的客觀自然條件而存在和發展的,人能夠創造有利的條件以達到自身的目的。
(二)人作為活動主體的自主性。
馬克思認為,人有權利也有能力作為自身活動的主體,成為自我意識的主導者,成為外部環境的調控者,自主支配自身的行為,充分地在活動中體現自我意志。當然,由于受到實踐水平的制約,受到社會和歷史條件的制約,受到具體環境的制約,人作為活動主體在活動中的自主性可能在一定階段不能非常充分地發揮,但是這并不能否認自主性作為人的主體性的一個根本特點,并不意味著能夠忽視人主體性作用的發揮。人在活動過程中既要充分認識和發揮自身的主體性,又要足夠尊重和重視他人在活動中主體性的發揮。
(三)人作為活動主體的自為性。
“在現實世界中,主體總是把自己的存在和發展當作自明的前提”[2](116)。人總是“從自己出發”從事活動,使活動結果“為我而存在”,也就是所謂的“為自”。但是,人作為主體的自為性并不是我們所說的個人主義或利己主義,而是人在對象性活動中作為活動的主體和中心,明確自身活動的目的,朝著“自為”的方向行動,不是沒有任何“為我”意識的盲目自主。當然,這種自為性不僅僅指單獨的個人,包括集體、社會和人類,在活動過程中都具有自為性,正是這種自為性才使人們的活動更具有方向和動力。人作為活動的主體必然同時具有能動性、自主性和自為性,“能動性側重于主體能力;自主性側重于主體權利;自為性側重于主體目的。只有三者結合和統一,才是完整的主體和真正的主體性”[3](113)。
此外,馬克思不僅認識到人作為活動主體具有的能動性,更認識到人依賴外部客觀世界而存在的受動性。馬克思認為,人的主體性實質上就是能動性與受動性的統一。人具有受動性,客觀的自然環境和社會關系會影響人的主體性的發揮程度,當然,人的受動性是被人們意識到了的受動性,人能夠分析主體在活動過程中受到的外部環境和社會關系的制約,充分發揮主體能動性,變受動為主動。
二、一些學校思想政治學科教學中存在的認識問題
(一)學生對思想政治學科的學習意義認識不到位。
學習思想政治學科既對國家和社會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又對學生自身有著很重要意義,不僅對高考,更重要的是對學生將來長期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關鍵性。若學生對其意義認識不到位,就會導致學習能動性、自主性和自覺性受到消極影響。一些學生對學習思想政治學科意義的認識,存在兩個誤區:第一,只認識到學習思想政治學科對高考的作用,不能很好地理解學習思想政治學科對于自我全面發展和將來成長的重要意義。要讓自己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需對所處社會和國家有更全面的認識,思想政治學科中的經濟、政治、文化和哲學內容都有助于學生更全面地認識自己、認識生活、認識社會和國家,將來更從容地適應生活、走向社會。第二,只認識到學習思想政治學科對于自身的短期意義,未能深切理解思想政治學科對于國家和社會的意義,意識不到自己身處這個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感,不能樹立正確的主人翁精神。思想政治學科在眾多學科中有獨特的教育意義,不僅要幫助學生理解知識,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學生如果只是把思想政治學科當作一門純理論學習,就不能很好地在學習過程中感知本學科所要傳達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樹立社會責任感和主人翁精神。
(二)教師對學生和教學方式的認識需更全面。
經過專業培養和訓練,部分教師在思想政治學科教學過程中清楚要以學生為中心、以生為本,但還是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但不太清楚學生的主體性體現在哪些方面,除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主動性、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外,還要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選擇性。學生對知識點有不同的理解,對課本內容也會持有不同的價值認同,比如學習《征稅和納稅》這一框題的知識點時,教師如果一味地從知識點出發告訴學生為什么要依法納稅,學生可能只是在記憶知識點,而真正在生活中遇到依法納稅又會有不同的態度和行為,只有尊重學生對知識點理解的自主選擇性,耐心了解學生的不同觀點和看法,才能更好地加以引導。第二,認識到學生的學習具有能動性,但對學生學習的受動性了解不到位。高中學生的學習仍然具有很大的受動性,一方面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生理條件和身體狀況。另一方面每個學生都來自不同的家庭,成長經歷大都不一樣,在不同社會關系中每個學生接觸到的思想也有所不同,學生在現有學習階段也有不同的生活圈,對學生的思想或多或少都有些影響。思想政治學科教學很重要的情感和價值觀的引導目標,一旦涉及學生情感和價值觀方面,必然會與學生之前在原生家庭和社會關系中形成的價值觀有相符和相悖的一面,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更要重視了解學生已經形成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重視學生學習的受動性。
三、馬克思關于人的主體性思想對思想政治學科教學的啟示
(一)要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力。
要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思想政治學科教學的意義和學習所要達到的目的,可設計多種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正確地思考,自覺地接受思想政治學科教學所要傳達的知識和情感;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性,有充分的空間讓學生自主地選擇從不同角度理解和看待思想政治學科教學過程中探討的時政內容,產生思想碰撞,再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要幫助學生創造性地學習,學會用所學知識理解生活中的經濟和政治現象,對不同事件有自己獨立的思考;此外,還要學會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點和接受的正確價值觀指導實踐,做社會的建設者、創造者和奉獻者。
(二)要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充分保證學生的主體權利。
學生在接受思想政治學科教學的過程中并不是作為被動的受體而存在的,是自身行為和意識的主導者,教師必須尊重并保證學生的主體權利。思想政治學科教學在傳統認知中是較為枯燥的課程,理論性內容較多,更需要在課堂中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在學習目標的設定上,更加重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培養學生自主思考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在教學設計上,多以學生為主體設計一些探究活動,以探究活動帶動學生思考,并幫助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正向的引導,做一個對生活、對社會和對國家充滿正能量的人;在教學內容的總結歸納上,讓學生通過小組交流自主形成知識框架,用于理解和記憶。只有讓學生成為自己行為和意識的主導者,才能提高學習的有用性和有效性。
(三)要調動學生的自為性,充分利用學生的主體目的性。
在制定思想政治學科教學目標時,“既要從個體價值維度關注社會存在視角下的個體現實訴求,又要堅持社會價值維度審視作為歷史性存在的所有個體其生存和發展的軌跡”[4](162)。一方面要幫助學生認識到學習思想政治學科對于自身素質的提高、思想的進步和將來的成長過程的重要意義。另一方面幫助學生認識到思想政治學科對于整個國家和社會的意義,認識到自身對于國家和社會肩負的責任,有效地培養社會責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只有讓學生認識到思想政治學科對個人和社會的重要性,幫助其認清學習的意義,拔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才能激發學生學習自為性,使學生充分發揮作為主體的能動性與自主性。
(四)要分析學生的受動性,幫助學生由受動性向主動性轉變。
思想政治學科教學過程中的學生作為教育主體同樣是能動性與受動性的統一體,一方面具有自覺主動創造性學習能力,另一方面受到不同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的限制和制約,所以在思想政治學科教學過程中要正確分析學生的受動性,更充分地發揮學生的能動性。思想政治學科作為一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學科;作為一門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生活在其中的社會和國家的學科;作為一門引導學生成長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正能量的人的學科,在教學中要全面分析學生特殊的成長背景和環境,考察學生已接觸到并認同的思想觀念,對某些錯誤的思想觀念及時幫助學生調整、糾正,了解學生接受正確價值觀受限的條件并幫助學生認清自己的受動性所在,使其自覺地將受動性轉變為主動性。例如,在關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理解上、在關于宗教的理解上,有些來自比較保守、封建家庭的學生,有可能受到家庭成員或家庭環境的制約,不能深刻地理解教學內容和由衷地接受學科所要傳達的情感態度,這時學生往往會陷入矛盾,使學習受到限制。這就需要教師全面地分析學生的受動性所在,幫助學生自覺地意識到這種受動性,并使其積極主動地調節這種受動狀態,主動理解學習內容和接受正確價值觀的引導。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詹艾斌.論人的主體性——一種馬克思哲學視點的考察[J].社會科學研究,2007(2).
[3]袁貴仁.馬克思的人學思想[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4]汪永安.基于馬克思人學思想的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