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雙雙 周顯信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的講話中指出“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是改革開放取得偉大成功的寶貴經驗,強調必須“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毫不動搖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應該是科學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思想”,這表明了改革開放與高質量發展之間的辯證關系。改革開放作為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征,既是過去40年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動力源泉,也必將成為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成功之路。準確把握改革開放與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邏輯兼具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可從三重向度加以考量。
一、歷史向度:改革開放推動了
從高速度增長到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轉型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順利召開,自此拉開改革開放的歷史帷幕。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群眾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方針路線,大膽地試,勇敢地改,改革逐步走向縱深。從農村到城市、從試點到推廣、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從對內搞活到對外開放,從部分地區和領域對外開放到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對外開放。40年的改革開放,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迎來了從創立、發展到完善的偉大飛躍,中國人民迎來了從溫飽不足到小康富裕的偉大飛躍。在改革開放的強勁牽引下,今天我們已經步入從高速度增長到了高質量發展的歷史關口。
“高速度增長”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最鮮明的特征,著力解決“有沒有”的問題。改革開放以來,從鄧小平同志提出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戰略目標,到江澤民同志在其基礎之上提出的“新三步走”戰略目標,對“三步走”中的第三步進行了細化,再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宏偉目標,更進一步明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戰略部署,中國共產黨在改革開放的探索實踐中不斷深化對中國經濟發展理念、發展道路、制度創新的認知,改革發展的腳步漸趨加快,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成果。40年來,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由3679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82.7萬億元,占世界生產總值的比重由改革開放之初的1.8%上升到15.2%,年均實際增長9.5%,遠高于同期世界經濟2.9%左右的年均增速。現行聯合國標準下的7億多貧困人口成功脫貧,占同期全球減貧人口總數70%以上。從無到有,從低收入變為中等收入,從生產力落后的貧窮國家變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可以說,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高速增長不僅創造了“中國奇跡”,也為世界經濟發展做出了極具“分量”的貢獻。
“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調整,著眼評判“好不好”的標準。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改革開放呈現“全面發力、多點突破、蹄疾步穩、縱深推進”的局面,我國經濟發展的諸多方面發生了深層次、根本性變革。2012年到2016年期間,我國經濟增速逐步放緩,在2016年6.7%的增長速度觸底后出現“拐點”,形成“L”形走勢并趨向穩定。與此同時,可以看到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從2011年的44.4%快速上升至2017年前三季度的52.9%,目前超過2/3的經濟增長動力來自消費,而非投資與出口,制造業轉型升級、產業結構高端化的發展趨勢愈加明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做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大論斷,隨后他在多次會議、多種場合反復強調“推動高質量發展”,并將這一要求貫穿到“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各個方面和全過程當中。
從“有沒有”到“好不好”的重心轉移,即從“總量擴張”轉向“質量提優”,高質量發展集中體現了對改革開放歷史性成就的凝練總結,其本質上是一種發展階段特征表現,是一種發展目標的戰略性選擇,也是一種待破解的時代命題。從根源上講,新時代的評判標準是生產力狀況的發展,正是改革開放推動經濟發展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進入了新時代,來到由“富起來”邁向“強起來”的關鍵階段。在經濟增速階段性轉換的窗口期,經濟發展的關注點由“速度和規模”轉向“質量和效益”,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成了亟待破解的時代命題,而這一重大命題的答案依然需要到改革開放的前進過程中尋找。
總體說來,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實踐,從大踏步“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從“鋪攤子”到“上臺階”,從“引進來”到“走出去”,我國各項事業經歷了由高速度增長到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轉型,而改革開放正是貫穿于整個演進過程中的關鍵推力。過去的高速發展得益于改革開放,未來的高質量發展仍然要依靠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
二、問題向度:高質量發展
是新時代回答“鄧公之問”的必然選擇
回顧40年的歷史進程,我們可以發現,沒有改革開放,中國的今天便無從談起,也不會有中國的明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40年前,在思想僵化、體制固化的倒逼形勢下解決“發展問題”迫在眉睫,實行改革開放成為黨的一次偉大覺醒,而如今邁入新時代,發展面臨國內外一系列新風險新挑戰,解決“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難度升級,深化改革開放成為黨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法寶。
美國華裔學者熊玠曾在《習近平時代》一書中提到,晚年的鄧小平同志敏銳地感知到改革開放后所出現的問題,在與弟弟鄧墾的談話中他說:“(中國)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如何解決發展后帶來的新問題?這一時代命題,后來也被熊玠稱為“鄧公之問”。按照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從1978年算起,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大致可分為“欠發展時期”和“發展起來時期”兩個階段。歷史大邏輯下,我國已經步入“發展起來時期”,較之欠發展時期,發展起來后的問題更為繁多冗雜,更具不確定性。前期“速度數量型”發展不免衍生出低質量發展的伴生物:經濟增量雖大幅攀升,但實際經濟效益卻不高,投入與產出不相匹配。隨著低勞動力成本優勢漸趨弱化,能源資源消耗剛性增長,環境成本不斷飆升,風險因素累積疊生,我國原本占有的一系列后發優勢在逐漸減弱,加之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蓄勢待發,發展的現實狀況與人民持續升級的多元需求間出現裂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越往縱深發展,發展中的問題和發展后的問題、一般矛盾和深層次矛盾、有待完成的任務和新提出的任務越交織疊加、錯綜復雜。”可見全面深化改革所面臨的問題不比改革之初小,新時代條件下,在深化改革開放中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破解“鄧公之問”的必然選擇。
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意味著制定經濟發展政策、實施宏觀調控都要以高質量發展為戰略目標,推動高質量發展成為我國現階段保持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根本要求。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轉化,是適應國內外環境變化的系統性調整。從國內狀況看,經濟運行總體呈現穩中有變、變中有憂的態勢,周期性、結構性和體制性因素疊加交織。從國際環境看,全球化時空背景下,世界經濟陷入疲軟狀態,新一輪工業革命初現端倪,中國發展適逢重大戰略機遇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實現技術趕超卻頗有異議,在近期愈演愈烈的中美貿易摩擦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統籌國內外大局,在經濟發展增速下降的同時,必須著眼經濟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的艱巨任務。除看到高質量發展的良好基礎和廣闊前景以外,如何真正推進中國經濟發展質量逐步提升成為未來一段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
一是著力化解貿易爭端頻起的不穩定國際環境。和平發展的國際環境是高質量發展的外部保障,必須堅持在合作共贏的原則下積極推動構建新型國際經濟秩序,實現中國與世界經濟的深度互動。二是著力打破產業結構的低端鎖定。經濟是在新舊動能得以轉換更替中運行和發展的,目前創新能力不足仍是中國這個經濟大體的“阿喀琉斯之踵”,而改革所釋放出新動能的效力不夠顯著,必須提升核心科技競爭力,以更大動能促使我國產業穩步向中高端價值鏈攀升。三是著力調整供求不平衡的經濟結構。就現實而言,我國社會發展問題突出表現在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上,內需的調整、釋放和升級依然滯后,供給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較差,必須發揮“有效市場+有為政府”對經濟結構調整的正向作用。四是著力彌補高層次人力資本積累不足。隨著人口紅利的消退,必須緊扣人力資本這一戰略性資源,釋放與產業結構升級相匹配的人力資本潛能。五是著力防控虛假重組、高風險杠桿融資等活動。聚焦資金“脫實向虛”的嚴峻態勢,必須主動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在更重要的位置,為高質量發展筑牢屏障。
2018年10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廣東改革開放40周年展覽時強調:“即便我們存在這樣那樣的一些困難和問題,也要在繼續走下去中加以解決、加以克服。我們要堅定沿著改革開放之路走下去,同時要向更深更廣的領域中不斷開拓,不斷提高水平。”這深切表達出中國改革開放永不停步的決心。從問題向度看,盡管“發展起來”以后推進改革開放面臨的壓力不斷加重,問題不斷加深,但唯有繼續在更高質量和更高水平的改革開放中推動我國各項事業的高質量發展,變壓力為加快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解決人類發展難題貢獻中國智慧,這才是在新時代對“鄧公之問”的最好解答。
三、實踐向度:深化改革開放
是推進新時代我國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舉措
發展是人類社會的永恒主題,改革開放已經成為我國政治經濟穩定的重要共識,深刻指明了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實踐風向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當代中國的發展進步,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強大動力。”深化改革開放便是實現新時代我國推進高質量發展最為關鍵的根本舉措。因此,必須牢固掌握科學方法論,將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為實現高質量發展開辟新的路徑、積蓄更大動能。
樹立歷史視野,深刻總結改革開放40年的經驗和啟示,為推進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指引和實踐參照。總結改革開放經驗和啟示,不僅是對40年來艱辛探索和實踐的最好肯定,而且也能為新時代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提供強勁動力。在觀察和分析發展問題時,必須正確把握歷史、現實、未來的關系,把問題置于一定的歷史語境之中進行縱深性考量,把準歷史脈絡,找到發展規律。樹立科學的歷史評價觀,尤其要處理好改革開放前后“兩個30年”的關系問題,堅持“以改革開放的眼光看待改革開放”,在充分肯定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取得成就的基礎上,積極尋求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指引。
保持戰略定力,培養理論思維,科學應對國內外形勢變化和改革發展新挑戰。隨著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新的階段,改革將進一步觸及深層次利益格局的調整,改革的復雜性、艱巨性和敏感性愈加突出。首先,在準確把握現階段發展大局的基礎上,為達到高質量發展戰略意圖和戰略目標,必須具備寬闊視野、戰略睿智和堅定沉著的行動能力。其次,始終堅持發展為第一要務,做到“破立并舉”,保持改革開放“方向不變、道路不偏、力度不減”。最后,牢固樹立戰略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法治思維和底線思維,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既要“敢闖敢干”,又要“蹄疾步穩”,確保改革開放行穩致遠,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堅持科學方法,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推進改革開放,使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準確把握改革發展穩定的辯證關系”是事關改革開放成功與否的前提性、基礎性經驗。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離不開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高質量發展更要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根本指引。所以必須堅持黨的領導與人民立場的辯證統一,保持頂層設計與基層落實的有效貫通,堅持問題導向與目標導向的協同一致,堅持試點先行和全面推進的有機結合,進而推動深化改革與擴大開放的系統性、協調性和全面性。
強化問題導向,充分認識高質量發展的系統性、動態性和長期性問題,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改革開放。在堅持改革開放科學理論指導的同時,有針對性地聚焦我國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實現理論邏輯之自洽性與實踐邏輯之現實性的有機統一。隨著改革步入攻堅區和深水區,發展的許多關隘亟須從深處攻克。只有堅持改革才能破解發展中的瓶頸問題,只有擴大開放才能擁有更優的國際資源,只有真正“啃硬骨、涉險灘”的改革才能讓高質量發展邁出實質性步伐。“改革再出發”,以強烈的問題導向確保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和高質量發展的戰略目標“不馳于空想”,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個字上下功夫,推動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落實,深入調查研究,鼓勵基層大膽探索,將各項重大改革舉措落到實處。
夯實執政本領,厚植黨領導改革開放的偉大精神品質,鍛造高質量發展的強大領導力量。首先,堅持“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敢于破除思維慣性和路徑依賴,系統性地創造發展優勢,堅持走符合實際和具有特色的中國道路。其次,樹立“將改革進行到底”的頑強意志,堅定新時代共產黨人執政的“四個自信”,將改革開放的道路走實走深。再次,秉承“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緊扣發展“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由人民共享”的基本線索,恪守“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的初心與使命。最后,培養“不能辜負時代”的行動自覺。凝聚改革開放共識,勇于自我革新,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提升改革開放的質量和水平,引領中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
〔本文系江蘇省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習近平總書記中國共產黨‘初心論研究”(16ZD002)的階段性成果〕
(許雙雙: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周顯信: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授,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責任編輯:張 杰